书城历史官场钩沉
6027300000013

第13章 “打滚部长”张道藩

张道藩,贵州盘县人,曾先后留学英国、法国,学习美术专业。与一法国女子结婚,妻子起中国名字郭淑媛。

张道藩在法国巴黎时结识了陈立夫,回国后加入国民党,当时未曾料到,这一步却是他发迹的开始,使他以后成为国民党 CC系的重要人物。

CC的前身是秘密的“七人团”,又称“青白团”(取国民党党旗青天白日之意),除陈氏兄弟外有余井塘(江苏)、张厉生(河北)、叶秀峰(江苏)、徐恩曾(浙江)、张道藩(贵州)。“青白团”以后设“中央俱乐部”。北伐以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势力向西南扩展,受到川、康、黔地方势力在实际上的抗拒。表面上接受国民政府节制,挂国民党旗子,喊拥护蒋介石的口号,实则仍然是独霸一方,各行其是,对国民党中央阳奉阴违,暗中抵制。在地方军阀周西城把持贵州军政大权期间,蒋介石派人入黔组织“省党部”,周西城提出条件是由他本人办理。据说周一声令下,贵阳市和贵州几个县的国民党党部一下就成立了,党员就达到数万人。社会上的地痞、流氓、抽大烟的、叫化子……都成了国民党党员,令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啼笑皆非。

陈果夫在组织部下设“党务调查科”,开始由陈立夫为科长,“七人团”其他五人均为这个科的骨干。调查科成立时,正值周西城抵制“中央”之时。为使“中央”势力真正能够进入贵州,便派张道藩带电台一部,助手、报务员共三人,秘密进入贵阳作“地下工作”。谁知他们到了贵阳不久,工作尚未开展起来,便被周西城的侦查人员侦破,周下令将其全部逮捕,随之将报务员、助手枪毙。由于贵州辛亥老人平刚出面向周西城为张道藩求情,这才保住了张一条小命,逃出虎口跑回南京。

由于 CC发展很快,一部分人向政府机构扩张,张道藩出任南京市政府秘书长,又调至中央任交通部次长,教育次长,地位仅次于二陈。

抗日战争开始后,重庆成为陪都,中央党校在南温泉建址,命名为“中央政治学校”,蒋介石兼任校长,陈果夫为教育长,张道藩至重庆以国民党中央委员、教育部次长身份担任中央政校教育处长。陈退居幕后,张升任教育长实际主持政校。

1941年 6月 22日,希特勒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同年 12月 8日,日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同时袭击北平、天津、上海三地英美驻军,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两国向日本宣战。重庆国民政府发表文告,正式向日本宣战。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蒋介石成立“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并支持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整个国际反对法西斯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人民坚持了四年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艰苦战争,为世界所瞩目。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宣言》和《关于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蒋介石也发表了《告全国国民书》,要求联合友邦,消灭共同敌人。敌人是指轴心国家德、意、日三国。

当时印度加尔各答是远东空运、海运中心,美国援华物资很大一部分由此经萨地亚(印度)转运中国。此时,印度属英国殖民地,印度人民为争取独立,奉行圣雄甘地的“不合作主义”,与英国进行了不懈斗争。为了加强中、英、印共同抗敌,蒋介石与宋美龄于 1942年 2月 4日访问印度,以争取印度的支持。随员三人中有当时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的王宠惠,蒋介石夫妇的英文秘书、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处长董显光,再一个便是张道藩。他当时是“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校长为蒋介石,为了对外用副校长头衔。

此行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调解英、印之间的矛盾,二是要得到英驻印总督的协作,同时还要得到印度国民大会党在抵抗日军侵略方面的共识。

蒋介石夫妇此行受到印度朝野的欢迎。其间蒋介石与国大党领袖尼赫鲁举行了三次会谈。在第一次会见时,双方不是握手、拥抱,而是尼鲁向蒋等一行全身拜倒。这本是印度教大礼,对这种礼节上毫无思想准备的蒋介石一时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应对。正在尴尬之际,张道藩突然从后面跑出来,在众目注视下,对着印度国大党人员来了一个就地打滚,接着作全身拜倒姿式。这是印度教的回拜礼节。这一来宾主交欢,气氛融洽。经过与国大党谈判,中国得到了印度人民在争取独立与英国不合作的前提下,表示“决不做不利中国抗战的举动”的保证。此行对联合国际抗日统一战线有极大帮助,此后,美英支持中国抗战的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加尔各答运到中国,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有利于盟国反法西斯的斗争。

张道藩就地打滚,为不懂得印度礼节的蒋介石解除了困窘,得到蒋介石、宋美龄的赞赏。所以回国以后,张道藩升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CC虽然管党,但中宣部部长一职,蒋介石历来不让 CC系人担任,先后如刘庐隐、叶楚伧、周佛海、王世杰、梁寒操、吴国桢、彭学沛均非 CC系人,而张道藩破了此例。因此“张道藩地下打滚升级当上中央宣传部长”成为当时一大内幕新闻。

抗战胜利,张道藩到了南京。因内战又起,张道藩不愿为官,蒋介石圈定他为“立法委员”。他十分消沉,宣称要削发为僧,为左右反对。后拜齐白石为师,闭门习画。后来跑到台湾,他靠拢蒋经国,还当上台湾国民党的立法院长,写了一本《酸甜苦辣的回忆录》活到 80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