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忠信花灯
6018500000012

第12章 后记

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花灯是节日和欢乐的象征,我对花灯那种渴盼和期待的心情,比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上花灯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尽情地玩乐,有时放肆地淘气,甚至做错了什么,也不会受到大人的责骂。因为上灯当天,所有家长对孩子都会特别宽容。只要村子里有一盏花灯,那就是全村人的喜事。时隔几十年了,喝花灯酒时吃的是什么完全记不住了,但那种气氛和场面却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那热闹而和谐、热烈而温馨、忙碌而团结、喜气而祥和的氛围让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文化大革命”时期,忠信花灯被视为“四旧”,受到冲击限制,上灯习俗也一度被中断,至改革开放后才又重新兴起。现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升平,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全省各地掀起一股注重文化建设的热潮,许多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被重新挖掘、搜集、整理、保护和继承。藉此机会,忠信花灯和上灯习俗分别入选第一批和第二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忠信花灯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乡野艺术走出了客家围屋和祠堂,逐渐被国人所认识与接受。这是一件传统文化回归的幸事,也是客家文化融入全国、融入世界的开端。忠信花灯能够载入岭南文化的史册,是忠信地区和所有客家人的共同心愿。

《忠信花灯》一书收入《岭南文化知识书系》,是对我的信任与鼓励。笔者才疏学浅,深怕有负所望,但作为一个深受花灯文化熏陶长大的客家人,却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里,我深深感谢所有帮助过编写此书的各界朋友,特别是连平县政协文史委、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全体同志,是他们为我提供了历年来认真搜集整理的翔实材料和数据,为本书的编写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忠信花灯》的出版,还得到了许多领导与朋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他们是张丽萍、谢春森、黄文彬、余金照、吴启荣、余宏远、何日平、吴美娜、韦钦强、叶振超、高仕彬、何树强、吴旺宜、李沛年等。还有许多花灯制作师傅和上灯习俗的传承人,藉此一并表示感谢。

吴娟容

2010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