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不同作用渠道的效应研究
6018300000002

第2章 代际交叠模型中的货币与产出

货币渠道被认为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最传统的渠道,对货币渠道发挥作用的认识本质上还是对货币与产出、价格关系的探讨。本章及二、三章将在对货币与产出关系的已有研究进行一般性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分别从产出与价格二个视角来观察我国的货币渠道的效应,本章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总的来看,从对货币与产出关系进行探讨的历史轨迹来看,20世纪50年代以前,有两种模型占主导地位:一是古典的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互不干涉的“两分法”模型;二是凯恩斯主义的以利率为纽带所建立的货币与产出相互影响的模型。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知识积累水平的提高,对货币与产出关系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有两点尤为值得注意:一是研究开始向探求二者关系的微观基础转移,由此产生了一批具有微观基础的货币模型;二是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经验估计,并以此来推进理论的完善与政策的有效实施。

Samuelson(1958)的消费信贷模型是最早系统探讨货币存在的微观基础的模型。模型的基本假定如下:经济中存在老年人与年轻人两个不同的代际,且每个人只能生活两期,t时的人口总量为Nt,人口增长率为n。每个人年轻时被赋予1单位的消费品且消费品的贮藏收益率为r,年老时没有赋予,但老年人在0时被赋予总量为L单位的货币。从这些假定出发,该模型分析了不同货币增长形式对相关实际经济变量的影响。

在第一种情况下,假设货币总的增长率为r,它是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在t 1期赋予每一个老年人,数量为△mt,于是每个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最优化行为可通过如下最优规划模型表述:

maxU(c1t,c2t 1)(1-1)

约束条件为:pt(1-c1t)=Mdt和pt 1c2t 1=△mt Mtd(1-2)

由式(1-2)易知,消费的预算线为:c2t 1=pt(1-c1t)/pt 1 △mt/pt 1(1-3)

与此相对照,在没有货币(这里假设商品是不易腐的)的情形下,消费的预算约束线为:c2t=(1 n)(1-c1t)(1-4)

由于在稳态情形下,人均实际货币余额是常数,故有:Lt/ptNt=Ht 1/pt 1Nt 1,由此易得:

pt/pt 1=1 n/1 r(1-5)

式(1-5)与(1-3)相结合有:

c2t 1=(1 n)(1-c1t)/(1 r) △mt/pt 1(1-6)

图1-1给出了存在货币与不存在货币两种情形下消费选择的最优结果。由图,在有货币的情形下,消费的均衡点是E0,而在没有货币的情形下,消费的均衡点是E1.可见,在这种情形下,货币增长对资源的配置是有实质性影响的:如果将经济的均衡点从E0提高到E1,那么这将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货币增长的第二种情形是对货币持有者支付利率为r的利息。容易知道,此时个人的预算约束线变为:

pt(1-c1t)=pt 1c2t 1/1 r(1-7)

将式(1-5)代入(1-7)得:

c2t=(1 n)(1-c1t)(1-8)

这与式(1-4)完全相同。可见,在这种货币增长情形下,货币对经济没有实质性影响,它是超中性的。分析货币的影响机制,这两种货币增长情形所得出的截然不同结果的原因在于:在第一种情形下,由于增发货币只是给了老年人,而老年人并不是持有货币的唯一者,因此货币的增长不能抵消货币持有者所受通货膨胀的损失;在第二种情况下,由于增发的货币直接按比例给了货币持有者,因此由于货币增发所导致的价格上升所带给货币持有者的损失刚好被抵消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