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礼仪礼节知识宝典
6008900000028

第28章 馈赠的原则

礼貌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梅里美

馈赠是与其他一系列礼仪活动一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相互馈赠礼物,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

中国人一向崇尚礼尚往来,早在《礼记·曲礼上》中便有“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之语。

在现代人际交往中,礼物仍然是人们往来的有效媒介之一,它像桥梁和纽带一样,无言但却直接、明显地传递着各种情感信息,表达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爱,久远地记载着人间的温暖。

赠人以礼物同样要注意一些礼仪上的问题,我们就稍加归纳整理如下:

■送人礼物要真诚

无论你是以何种方式赠与他人礼物,都要牢记一点:态度要真诚。赠人礼物应该是一种真诚情感的表达,千万不要让任何杂念玷污了这种真诚的情感。

如果当面送给他人礼物,应该双手拿着礼物递给对方(无论这份礼物的体积多么小),同时说出你要表达的情感,比如:祝你生日快乐;你要转学了,这是我送你的礼物,希望我们无论相隔多远永远都是好朋友……

如果是请别人代为转送或是邮寄礼物给朋友,那千万不要忘了在礼物盒中附上一张卡片,把要表达的心意写在上面。

■买礼物要“量力而行”

作为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还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在购买礼物时,一定要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攀比。一份恰当的礼物,即使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你随手采摘的一束野花,也会令你的朋友感受到你的情意。

■“受人财不以为富”

“受人财不以为富”是指在馈赠活动中,受馈者不能以此作为致富的手段,这是双方应遵行的最起码的价值观。当然,这更多的是对成人,尤其是那些掌握权柄者的告诫,但我们的价值观一定是从小、从小事养成的,因此一定要引以为戒。

礼仪故事■

“千里送鹅毛”

亲爱的朋友,你们大概都知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句话吧,但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渊源出处吗?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进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急忙伸手去捉,但还是让天鹅飞走了,他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办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了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在今天,人们便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虽然看上去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有礼走遍天下

“礼”是我们的身边事。

比如:早起问一声“早安”、见面说一句“你好”、告别道一句“再见”,诸如此类,这就是“礼貌”。

宴请宾客,请者愿请,来者愿来,互有往来,这叫“礼尚往来”;真心相待,这是“礼心”;下个请帖,叫做“礼书”、“礼帖”;赠送物品,叫做“礼物”、“礼品”;参加结婚仪式就叫“婚礼”,送的物品称为“礼彩”,如果送的是钱就叫“礼金”;赠送的过程叫做“送礼”、“礼赠”;载明赠品的帖子叫“礼单”;举办仪式,称为“礼仪”;赴正式宴会,要穿“礼服”;以崇敬的心情称赞别人,是为“礼赞”;向长辈问候,叫“礼问”;向长辈请教、敬酒,是“礼敬”。

生活的每一时刻、每一个角落,“礼”都无所不在。更不用说政府、国家,“礼”更是必须认真对待、丝毫不得怠慢的事。时时刻刻都有各种“礼制”,接待有不同的“礼数”,还要使用适合的“礼器”,讲究相应的“礼仪”;对于贵宾,要鸣放“礼炮”。

作为交往的规则,“礼”融化到了人生的所有时空。因为“礼”,人们可以调整关系,消除摩擦;因为“礼”,人们得以有效合作、和平共处。在处理相互关系而遭遇阻力时,我们应该不再执迷于“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毕竟“理”在对立面看来属于一面之词,仅仅有“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细细思量,处理相互关系在于掌握真“礼”,“礼”让我们找到利益的结合点和共同的价值观,因此“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真是一点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