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礼仪礼节知识宝典
6008900000011

第11章 见面时的礼仪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更是十分重视初次见面的礼仪。在古代,我国最常见的见面礼仪便是“揖”,即“拱手为礼”,其方法是身微俯,手与心齐,双手交合,这种礼仪始自先秦,至今偶尔还可看到。“拜”,包括跪地叩头、打躬作揖等,以表示敬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日常社交场合中普遍为人们接受和使用的见面礼仪融进了更加文明、更加丰富的内容。因此,为了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取得公共活动的成效,不仅在一般普通人际交往中,而且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尤其需要掌握和遵循见面礼仪。

■日常礼貌用语

◆见面语

“老师好”、“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您好”等。

◆感谢语

“谢谢”、“劳驾了”、“让您费心了”、“实在过意不去”、“拜托了”、“麻烦您”、“感谢您的帮助”等。

◆致歉语

“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请稍等”、“请多包涵”等。

◆客气语

“别客气”、“不用谢”、“没关系”、“请不要放在心上”等。

◆告别语

“再见”、“欢迎再来”、“祝您一路顺风”、“请再来”等。

■如何打招呼

首先,我们对打招呼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老师、同学、长辈等,打招呼是最起码的礼节。良好、得体的打招呼能活跃气氛,增进友谊。而恰当地使用招呼语,可以很好地避免尴尬场面的出现。

有的人不重视打招呼,认为天天见面的人一般用不着打招呼,有的人认为与自己家里的人也用不着打招呼,有的人认为与自己无关紧要的人或者陌生人更用不着打招呼,而有的人不愿意先向他人打招呼……

其实,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打招呼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沟通心灵的方式,增进友谊的纽带。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对方有进一步的交往,而是一种礼仪形式。其实不论任何人,当有人微笑着和自己打招呼时,都会受到感染,像是见到阳光一般,心情也会跟着好起来,这时你可以很自然地回应这美好的问候。因此,当我们在任何场合遇到任何人,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Hello”的时候,千万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啊!那可是非常失礼的呀!

◆要主动

对自己周围的人,包括亲人、邻居、同学、朋友等,不论其身份、地位、年长、年幼、是男、是女,都应一视同仁,只要照面就应打招呼,表示亲切、友好,这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至于打招呼的先后是无关紧要的,有的人喜欢摆架子,不愿意先向别人打招呼。其实,先打招呼是主动的表现,是热情的象征,会拥有人际关系的主动权,有什么不好呢?

◆方式要灵活

打招呼的方式可以灵活机动,多种多样,可以问好、问安,有的可以祝福,有的可以握手,有的可以拍拍肩膀,有的甚至可以拥抱,有的点头,有的挥手,有的微笑,有的“嗨”一声,等等。打招呼时,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表示出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注。

在行走过程中打招呼时,应该或是放慢行走速度,或是干脆停下脚步;骑自行车的时候,应该或是放慢行驶速度,或是干脆下车;在室内或非行进过程中打招呼时,则应或是起立,或是欠欠身、点点头都可以……

但是,无论在何时、何地,当我们与他人打招呼的时候,都应面带微笑,专注地看着对方的眼睛,同时诚心诚意地奉上一个热情的见面礼,而不是敷衍了事,客套一番而已。

◆要认真回应对方

别人向你打招呼时,一定要认真、及时、热情地回应对方。

回应对方的可以是真诚的话语,甚至也可以是一个大大的微笑。但是,把“谢谢”、“你好”、“是啊,你呢?”……这些回应的话说得恰到好处也是一门学问,口与眼要紧密配合,嘴里说“谢谢”时,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目光要和对方相交,而不是漫不经心地随便应付一句。否则,毫无表情,连看都不看对方一眼,就随便敷衍一句,别人立刻会感到你的虚伪,从而会从心底里泛起反感和不快,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反而起到了负面的作用。人多的时候,要向大家致意,或一一道来,或一齐致意,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要使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你的诚意。

◆打招呼热情有度

当你与别人见面时,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一定要在做到彬彬有礼的同时,注意热情有度。如果你过于热情了,会给人一种虚伪的不良感觉,甚至会让对方觉得你居心叵测。尤其是同外国友人打交道时,过分热情还会有失国格。要把握好待人热情的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

令自己在各种交往中“热情有度”,关键是要掌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度”:

第一,要做到“关心有度”;

第二,要做到“批评有度”;

第三,要做到“距离有度”。

◆勿碍他人

当你发现对方正在忙于其他事情,而没有时间与你过多地交谈时,你应该出于礼貌打个招呼就可以了,这样,既不影响对方又不失礼貌。

■如何称呼

正确、适当的称呼,不仅反映了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重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务必注意两点:一是要合乎常规,二是要入乡随俗。

另外,还应对生活中的称呼、工作中的称呼、外交中的称呼、称呼的禁忌细心掌握,认真区别。生活中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特殊性的,要求庄重、正式、规范。以交往对象的职务、职称相称,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比如张经理、李局长。

在国际交往中,因为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称呼方式也千差万别,因此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掌握一般性规律,二是要注意国别差异。

在政务交往中,常见的称呼除“先生”、“小姐”、“女士”外,还有两种方法,一是称呼职务(对军界人士,可以以军衔相称),二是对地位较高的称呼“阁下”。教授、法官、律师、医生、博士,因为他们在社会中很受尊重,可以直接将职业作为称呼。

◆国外的称呼

1.对于认识的人

对于自己已经认识的人多以Mr。,Ms。或Mrs。等加在姓氏之前称呼,如Mr。Chang,Ms。Tang,Mrs。Huang等,千万不可以用名代姓。例如说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人们一定称之为华盛顿总统、华盛顿先生,因为这是他的姓,如果称他为乔治先生,那么一定会震惊全场,因为只有以前的黑奴才会如此称呼主人的。

2.重要人士

对于重要人物最好加上他的头衔,如校长、大使、参议员、教授……,以示尊重,当然也如前述,是在头衔之前加上他(她)的全名或姓氏称呼,千万别接上名字。

一般而言,有三种人——大使(Ambassador)、博士(Doctor)以及公侯伯子男皇室贵族,在称呼他们时一定要加头衔,否则表示十分不敬,甚至会被视为羞辱。

3.对于不认识的人

对于陌生人可以Mr。(先生)和Madam(女士)称呼之,有不少人一见到外国人就称为“Sir”,这是不对的。因为只有对看起来明显年长者或是虽不知其姓名但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才适用。另外,面对正在执行公务的官员、警员等也可以Sir称呼以示尊敬。而相对于女士则一律以Madam称呼之,不论她是否已婚。

4.对于年青人

对于年青人可以称之为Young Man,年青女孩则可称之为Young Lady,小孩子可以昵称为Kid(s),较礼貌地称之为Young Master,在此Master并非主人之意,有点类似汉语的“小王子”之类的称呼。

◆称呼的五个禁忌

我们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避免下面几种失敬的做法:

1.错误的称呼

常见的错误称呼就是误读或是误会。

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若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请教。如果对其中某个字的读音没有十足把握,最好查一查字典或是向对方咨询,以免读错了令双方尴尬不悦,让对方有不被尊重的感觉。

你认识这些字吗?

这些字在姓名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你认识它们吗?

■(mín)、毓(yù)、珏(jué)、■(jué)、鼐(nài)、单(作姓氏时读shàn)、荽(suī)、睿(ruì)、珩(héng)、荻(dí)、■(lào)、芾(fú)、瞿(qú)、翟(zhái)、桀(jié)、闳(hóng)、钰(yù)、妤(yú)、婧(jìng)、■(jǐng)、菁(jīng)、靓(这个字是多音字,两个读音在姓名中都有应用,所以当你碰到这个字时,最好问一下对方:“请问,您的名字应该读作jìng还是(liàng)……”

误会,主要是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做出了错误判断。比如,将未婚女子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相对年轻的女性,可以通称为“小姐”,这样对方也乐意听。

2.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但在南方人听来“伙计”肯定是“打工仔”的意思;中国人把配偶经常称为“爱人”,但在外国人的意识里,“爱人”是“情人”、“第三者”的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入乡随俗,但在正常的社交场合,还是要尽量使用标准的称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3.使用不当的称谓

在日常生活尤其是社交场合中,如果称谓使用不当,不仅有可能会造成歧义,还有可能会令对方产生受到了贬低的感觉。例如,在北京,人们常把各类工人、服务人员等广泛地称呼为“师傅”,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师傅二字也是对道士、和尚、尼姑等出家人的称谓。你如果称呼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为师傅,肯定是不合礼仪的,即使对方并不在意,这也是一种不礼貌的称谓。

4.使用庸俗的称呼

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适合使用。例如,“兄弟”、“哥们儿”等一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亲切,但由于是口语中用词,在正式场合要避免使用。

5.称呼外号

对于关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张给对方起外号,更不能用道听途说来的外号去称呼对方,也不能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这些行为都是不礼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