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名著导读
6008800000039

第39章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1945~),回族,北京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作家。1985年创作的小说《红尘》获第四届(1985~198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9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受到评论界重视,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北京市建国40周年征文文学优秀作品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奖。1993年改编为电影剧本《月落玉长河》,由谢铁骊执导,影片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追求雄浑博大的气势和冷峻深沉的艺术风格。

成书时间:1992年

类别:长篇小说

经典欣赏

第三章玉殇(节选)

易卜拉欣没有跟着吐罗耶定巴巴继续跋涉,他留在了北京。博大雄浑的千年古都使他迷恋,珠玉璀璨的奇珍斋使他迷恋,他就像一颗随风飘荡的草籽,终于在这方宝地上落了下来。金水桥下的玉液水,社稷坛上的五色土,也许最适宜他的生长,他要在北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朝圣的路上,他突然改变了方向,决不是为了赔一只玉碗。吐罗耶定巴巴深深地叹息着,走了。他没有勉强易卜拉欣,也许认为他已经放弃了信仰。其实这时候易卜拉欣还弄不明白究竟什么是信仰,也许他立志献身于迷人的玉器行业,这就是一种信仰?啊,比起另外一些人的信仰来,这似乎又太微不足道了。

奇珍斋主梁亦清正式收易卜拉欣为徒,这是他一生当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徒弟。他本来要把一身绝技传给久久期待而不可得的儿子,真主却从天的尽头给他送来了一个徒弟,他怎么能把这赐予推掉呢!拜师仪式是极为简单的,不必焚香叩头,穆斯林最尊贵的礼节就是“拿手”,师徒二人把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双和琢玉有着不解之缘的手、两颗痴迷于同一事业的心,就连在一起了。

梁亦清带着他来到西便门外拜谒祖坟,这里埋葬着梁家世世代代的先人,高超的琢玉手艺就是这样传下来的,以后,就只有传给易卜拉欣了。梁亦清希望得到先人的谅解,他想:易卜拉欣虽不是梁家的骨肉,也是穆斯林啊,身上流着同样的血!

内容导读

一部反映穆斯林生活的圣洁诗篇。

一个平凡而又闪光的穆斯林世界。

《穆斯林的葬礼》发表之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都给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新时期文学和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第一部成功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

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60年间的兴衰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

20世纪初,流浪儿易卜拉欣被“玉雕”的魔力摄住魂魄,在前往麦加朝圣的途中突然改变方向,留在古都北京学艺。十余年后,他成为了名冠京华的“玉王”韩子奇。然而世事沧桑,历经坎坷,当他在白发暮年回首往事之时,旧日的富豪不仅一贫如洗,而且感情世界也已伤痕累累,不堪一击。清纯少女韩新月正如一弯初升的新月,出色的天赋,痴迷的事业,悄然而至的爱情,为她描绘着一幅灿烂的未来图景。但是命运无情,人生变幻,一切都还刚刚开始却又不得不匆匆结束,甚至在她生命垂危之际,也只能带着深深的思念与深情的呼唤,永远遗憾地离去……

小说的结构比较特别,“玉”与“月”两条故事的线索交替进行着,也是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在变换讲述着故事,一切的恩怨情仇,爱恨离别,都逃不过“玉”、“月”二字。说是一个穆斯林家庭的悲欢离合,其实当韩子奇的汉人身份在穆斯林的家庭里被识破后,才知是两个民族风俗和文化之间的一次真正碰撞。

这部5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神秘而古老的穆斯林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

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着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读《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葩,傲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文学常识概览

什么是穆斯林

伊斯兰既是宗教,更是一种完整生活方式的名称;而穆斯林则是奉行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中文“伊斯兰”一词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意为“服从、顺从”,指服从独一无二的造物主。“穆斯林”则是它的派生词,意为“服(顺)从者”。另外,伊斯兰还有“和平”之意,所以,伊斯兰也以热爱、倡导和平著称。

伊斯兰的经典是《古兰经》。它是伊斯兰立法的首要依据,也是引导全人类的根本大法。它充满智慧、真理又包罗万象,是真主降示全人类的教诲,指明了人生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