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名著导读
6008800000037

第37章 《骆驼祥子》

作者: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在创作上,老舍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出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抗战胜利后赴美国讲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后回国,以巨大的热诚,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成书时间:1955年

类别:长篇小说

经典欣赏

第二章(节选)

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假若胆壮不就是大意,祥子在放胆跑的时候可并不大意。不快跑若是对不起人,快跑而碰伤了车便对不起自己。车是他的命,他知道怎样的小心。小心与大胆放在一处,他便越来越能自信,他深信自己与车都是铁作的。

因此,他不但敢放胆的跑,对于什么时候出车也不大去考虑。他觉得用力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他愿意出去,没人可以拦住他。外面的谣言他不大往心里听,什么西苑又来了兵,什么长辛店又打上了仗,什么西直门外又在拉案,什么齐化门已经关了半天,他都不大注意。自然,街上铺户已都上了门,而马路上站满了武装警察与保安队,他也不便故意去找不自在,也和别人一样急忙收了车。可是,谣言,他不信。他知道怎样谨慎,特别因为车是自己的,但是他究竟是乡下人,不像城里人那样听见风便是雨。再说,他的身体使他相信,即使不幸赶到“点儿”上,他必定有办法,不至于吃很大的亏;他不是容易欺侮的,那么大的个子,那么宽的肩膀!

内容导读

长篇小说《骆驼样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多以描写知识分子与农民生活见长,很少有描写城市贫民的作品。老舍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以一批城市贫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拓宽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敝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过上新的生活。他做过各种工作,最后干上拉洋车这一行。这一职业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想仍然没有脱离农民的思维方式。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能养活起自己的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最想要的愿望。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他愿望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几度想要放弃,但仍然重新振作起来。祥子以他坚韧的性格和执著的态度与残酷的现实生活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也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而抗争的结局,是以祥子个人命运的失败而告终,他拥有自己一辆车的理想最终没能实现。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残酷的生活环境构成了对祥子的生存威胁,而且还刻画了祥子在生活理想失败后的精神堕落。“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残酷无情的社会把他变成了一个赤贫的无业游民。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采用契诃夫式的“几乎无事的悲剧”艺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精细剖析病态心理的方法塑造祥子形象,或以动作情状写心理,或以人物语言写心理,或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老舍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笔墨不多而效果颇佳,表现了高超的文学功力。

小说笼罩在一股浓厚的市民风俗文化氛围中。对北平洋车夫“门派”的介绍、对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交代、对北平景物的生动描写、对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等,都透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老舍在这部作品中通篇使用了既不晦涩也不华丽的地地道道的北京口语,文字显得“极平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又“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

作品中使用的“挺脱”、“硬棒”、“放屁崩坑儿的人”、“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老实巴交”之类的北京土语,也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和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