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名著导读
6008800000035

第35章 《朱自清散文》

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扬州。著名散文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1~1932年留学英国。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主要作品有诗与散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及论文谈艺方面的著作《经典常谈》等。

成书时间:20世纪40年代

类别:散文集

经典欣赏

《匆匆》节选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内容导读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中成就最高的。作为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他对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

朱自清的散文品种多样,有随笔、游记、特写、杂感;作者或用以叙事言情,或用以状物绘景,或用以谈文论学,或用以评时议势。朱自清的优秀散文,往往兼有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诸种因素。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

一是以写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这类文章从现实生活中富有社会意义的事件出发,突破了个人生活、一己抒怀的局限,把笔触伸向社会,直面惨淡的人生,揭露和抨击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表现出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

二是以《背影》、《儿女》、《给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与子、夫与妻以及朋友间美好的人伦之情,有着浓厚而温暖的人情味。

三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从思想内容说,朱自清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他的散文,从题材上说是比较狭窄的,不过是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即使后期那些议论的文字,也很少发空论。但就是这样,因为时时追求真切的内容,更能感动读者。正如当年作家赵景深说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情感真挚质朴、笔调委婉细腻、语言优美缜密三个方面。朱自清认为,散文的艺术生命是情感,因此很重视感情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读朱自清的散文,处处可见其诚挚、美好之襟怀。不论是抒情、叙事、写景,或是说理,都使人感到是那么真实、平易、纯正、透彻,而没有丝毫的虚、浮、躁、厉之气,颇具“温柔敦厚”之风。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如早春晨曦,如晚秋山泉,给人以无限自然清新的感觉。朱自清很重视语言锤炼,一词一句都要经过反复周密的推敲才写定。他的文章绘形表物、表情达意,都做到了准确生动、亲切自然。朱自清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家之一。

这里从《春》中举个例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一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有口语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语言的明朗、和谐的旋律,有力地烘托出作者赞美春天的赏心悦目的心情。朱自清善于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确实是将“本国最好的调子”,用于了他的散文作品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被公认为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可与古典散文媲美的名篇的散文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