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名著导读
6008800000002

第2章 《诗经》

作者:不可考

成书时间:春秋时期

类别:诗歌集

经典欣赏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内容导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5国风,共160篇;《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

“风”指“国风”,是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中的精华,是《诗经》中文学成就最高的部分,其中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我们更感悟到被剥削阶级反抗意识的觉醒,愤怒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责问。

“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而《柏舟》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抗意识。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了有力地讽刺和鞭笞,《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

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国风”中有很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作者们通过主人公的内心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与悲哀,刻画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征。“国风”在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冲破四言的规定,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这些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富于变化的诗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性。“国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国风”大大增强了文学艺术表现力。

“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这部分诗歌基本上是贵族作品的集合,只有小雅来自于民间。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其中来自民间的歌谣多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则相形见绌,趣味寡淡。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民间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文学发展成熟之初的标志,它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大,其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文学常识概览

《诗经》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是《诗经》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就是联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和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