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名著导读
6008800000018

第18章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从他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博大精深、经天纬地的才气。

成书时间:元末明初

类别:长篇小说

经典欣赏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节选)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内容导读

“一部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谋略的杰作”

“长篇历史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四大奇书之一”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

这些溢美之词,说的就是《三国演义》。

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像它一样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三国演义》也远播海外,被译成朝、越、日、英、法、德、俄等几十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很多地方。

反映我国汉末至魏晋历史风云的《三国演义》,是长篇白话章回小说的开山鼻祖,同时又是我国最杰出的历史演义小说,它使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开端。《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在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184~280年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始于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全书以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为中心人物,又贯穿了群众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把蜀汉当作魏、蜀、吴之间矛盾的主导方面,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外交的种种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与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割据,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三国演义》的语言雅俗共赏,简洁明快,富有传记色彩。它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历史性很强,学者认为它是“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民间也有“真三国,假封神”的说法。

《三国演义》通过残酷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宝库。它不但在文学史上影响了后世历史小说的创作,而且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它用文学的笔触揭示出军事活动和战争的规律;它成功地塑造了像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并深深刻入人民的意识,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人民的生活榜样。

《三国演义》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满清向明朝进攻时,还是关外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落后民族,自然不会阅读《孙子兵法》之类的艰深书籍。甚至人们开始猜测他们的将领带领军队,行军打仗,方法和技术全靠从《三国演义》中学习。据说,满清第二代君主皇太极使用“反间计”骗得明朝的崇祯皇帝杀了大将袁崇焕,这计谋就是照抄《三国演义》中周瑜骗得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的计策。袁崇焕如果不死,吴三桂不会把守山海关,满清军队不可能这么容易就打进北京。当然,一部《三国演义》,并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不管是从社会学、历史学、军事学还是文学的角度去看,《三国演义》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都有不少可资借鉴和值得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