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名著导读
6008800000013

第13章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死后追封为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成书时间:1084年

类别:历史著作

内容导读

赤壁之战(节选)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内容导读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

“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辱先作事不足垂后。”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实用政治百科全书。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司马光受命于英宗皇帝,遍阅历代旧史,旁采诸家传记,删繁去冗,举要提纲,前后用了19年时间,编写完全书。因其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素材,故神宗皇帝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北宋1000年间历史的世事沧桑,记载了古代王朝的兴衰沉浮。《资治通鉴》始终是历代帝王相将、权臣谋士的必读之书,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

司马光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当朝皇帝的封建统治、封建政权,才得以编写这部《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对于军事的记载,《资治通鉴》也有着重指出,对战争场面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翔实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文化方面,《资治通鉴》也有记载,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录。

《资治通鉴》还有历史评论。一类是属于司马光自己写的,每篇以“臣光曰”开头;还有一类是选录前人的评论,开头都写明作者名氏。当然,司马光所选录的前人史论,都是符合自己的观点,大部分用于表述他的政治思想。

《资治通鉴》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司马光是奉诏编书的,据宋仁宗时所编《崇文总目》的记载,皇家的崇文院共列书籍30669卷,是当时全国藏书最多的地方,司马光和他的助手都可以查阅。宋神宗又以颍邸旧书2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在司马光洛阳的住宅里,“聚书出五千卷”,其他协修人也各有自己的藏书。司马光等人所取材料,除十七史外,前代留存下来的所有史书也无不搜集。对于私家的藏书,他们也多方借阅,如刘恕曾亲自去藏书家宋敏求的家中,口诵手抄。可见,《资治通鉴》所搜集的材料是十分丰富的。

古往今来,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毛泽东曾17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对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