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2岁的保育
6003200000013

第13章 玩

◆玩的意义

大人发挥自己作用的行为是“工作”,而孩子则是通过“玩”发挥自己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玩”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即使他们并没有想学什么或者想如何发育,而兴趣本身会与学习联系在一起。据说,每一次听、嗅、尝、闻、触等运用五感的动作,都会把增加脑和神经细胞连接部位的信号发送给大脑25次。如果玩得高兴,对大脑发育有好的影响。同时,这种玩的重复,会进一步强化脑和神经细胞连接部位。每当孩子们发现新事物,对其感兴趣,都会反复刺激神经。研究表明,不能全身心投入玩中的孩子的脑比一般孩子小20%~30%,容易出现孤独、胆小、软弱等症状,有缺乏社会性、缺乏技术能力、缺乏自信、性格内向的倾向。

儿童权利公约

为保障儿童的基本人权而制定的国际公约。这里的儿童指年纪在18岁以下的儿童。该公约由序文和正文共54条构成,对实现和确保儿童的生存、发育、保护、参加等综合权利进行了具体规定,在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1990年生效。日本在1994年批准了该条约。

大人认为玩是非常单纯的活动,然而对于孩子来说玩却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在玩中,孩子之间的接触会刺激大脑。孩子们组成集体,在一起玩得尽兴,对孩子的发育是必不可缺的。儿童权利条约第31条中规定了“休息、玩的权利。”“签约国承认儿童的休息及业余活动的权利,以及自由参加符合儿童年龄的玩及业余活动、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在保育设施中,需要给孩子们准备符合他们年龄的游戏。不是按照便于管理、没有危险、清洁等大人的意愿来决定,而是要考虑如何做对孩子有益。不要考虑孩子的喜好,而要考虑玩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仓桥惣三

日本幼儿教育的奠基人。1917年担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附属幼儿园(现为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他出于重视孩子自发性和心情的自然主义儿童观,重视自发性活动的重要性,参考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瑞士教育思想家)及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德国教育家)的教育理论,提倡诱导保育,主张对孩子“自发成长的能力”给予各种刺激,精心打造能够诱导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孩子的“学习”是在玩的过程中实现的。从玩中学习则始于对其他孩子动作的模仿。“学习”这个词,是由“模仿”→“模仿学习”→“学习”演变而来的。保育员应根据对每个孩子的了解,营造能够实现希望孩子经历的内容这一目的的环境,让每个孩子在这个环境中完成符合自己发育的生活。如果孩子有需求,能够对应孩子的需求,表明自己永远站在孩子立场上守护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于孩子来说,“符合他们的生活”指的是保育园中的哪些生活呢?仓桥惣三认为,其基础就是“玩”,玩在“主体性活动”之中。“玩”对于孩子来说,是“生存”,是“成长”,是“生存”“生活”的“活动”。现在,在婴幼儿保育的教科书中,都将“玩”定位为“婴儿生活的全部”。“玩”集中了许多婴儿以及所有孩子的“生存”要素。孩子的“生活”和“玩”是不可分割的。

◆玩具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玩具就是大自然中的火、水、木、土。本来应该将这些东西放在公园里,让孩子们自由地接触。

而现在公园的状况是怎样的呢?土,在雨后会泥泞,人们不喜欢。而玩火玩水会因为有危险而被禁止。虽然有修剪过的树木,但是又不能使用废弃材料将秘密基地建在树上。虽然有水,也不是自然的河流,绿地也都被混凝土固定起来。有蝌蚪和青蛙的积水,被认为不清洁而被清除。这些接触自然、可以刺激孩子五感的“好的游戏”,却因为不易管理等大人方面的原因,减少了孩子们体验大自然的机会。

因此,在保育设施中就必须保障有替代这些东西的“好的游戏”。为婴儿准备可以刺激五感的玩具。这些东西必须是有手感、可以发出声音、可以闻到味、可以盯住看、可以四处看、可以保障安全的东西。

玩具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是实现学习、使用、管理、创造、发明的重要手段,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1岁以后,孩子学会比拟各种东西。比拟是指对眼前没有的东西的想象力、印象力。在这个时期,需要准备的不是具体的、有形的玩具,而是有益于发挥想象力和印象力的东西。比如用积木堆成电车和汽车玩,对于孩子的发育非常重要。

做过比拟游戏的孩子,在身体各种能力发育过程中,会对周围事物和场所等发生兴趣,开始探索活动。探索活动中“刻骨铭心”的事情会在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们在心里描绘这些印象,他们的玩就会发展为最初期的模仿游戏。

◆模仿游戏

对于孩子来说,玩伴具有与家长不同的重要作用。在自由玩耍中,小伙伴的刺激具有特殊的魅力。这是因为,“小伙伴玩的场面比大人更具有应答性、持续性、煽情性。”“小伙伴的活动及应答比大人更新奇、更有趣。”“因为与小伙伴处于相同的发育阶段,比大人的行动更容易模仿”,等等。

孩子学会比拟后,则开始过家家,过家家就是模仿大人所做的一切。作为模仿游戏基础的印象力,一般在1岁半左右时开始形成。随着身体各种能力的发育,1~2岁的孩子开始扩大对各种事物和场所的兴趣,出于对未知事物的关心开始探索活动。这些探索活动则会进一步丰富印象力。探索中有预测、有期待,是对模仿游戏的一种准备。从充满活力的探索活动中诞生抽象游戏,对各种事物感到不可思议,在触摸和确认过程中,在心里描绘,留下深刻印象,开始了最初期的模仿游戏。

从比拟游戏到模仿游戏的过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拟游戏指的是学着使用杯子喝水,将积木堆成某种食物模仿吃饭,是只有有了对眼前不存在的东西的想象力、印象力才诞生的游戏。1岁左右的孩子的游戏,会模仿大人拿着包去买东西,会将娃娃背在身上到处走。这些行为可以是生活习惯的再现、可以是对身边大人的口头语的模仿。在比拟游戏转变为模仿游戏的过程中,会从一个人玩变为几个伙伴一起玩。

到了1岁左右,孩子在玩的时候会加入语言,玩的世界会更加丰富多彩。孩子受到其他孩子日常生活的比拟和行为的启发,自己也想尝试做同样的事情。从中体验将印象联系起来的快乐,然后与伙伴共有这个印象,开始考虑在自己印象中的游戏里有别的孩子参加。然后将自己游戏中的印象用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其他孩子,与其他孩子共享这个印象,一起玩,这就发展成为过家家。孩子喜欢过家家游戏,是因为容易与小伙伴之间、母子之间、母亲的家务、父亲的存在等拥有共同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