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2岁的保育
6003200000011

第11章 小组保育

◆接生婆的作用

我们需要改变以往对婴儿环境中人的环境的看法。很久以前,人们都是在一个大集体中,经过折中妥协生存。在孩子独立之前,会接触很多人。集体首先有家庭这样一个单位,父亲、母亲的作用已经存在,不仅是母亲、父亲一直和孩子在一起,参与抚养孩子。同时,还有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叔叔、姑姑、舅舅、姨姨等其他家庭成员。孩子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观察别人的行为中学习、成长的。

婴儿分娩时,都有接生婆帮助。接生婆给人的印象是帮助接生的老奶奶,而这里说的奶奶的原意可能不是年纪大的女人,而是祖母的意思。

拉梅兹呼吸法

法国妇产科医生费尔南·拉梅兹在1951年前后创造的无痛分娩法。从妊娠期就开始锻炼慢慢吐气的呼吸方法,以及有意识地放松身体的迟缓法,可以减轻生孩子时的过度紧张和恐惧感,尽量以自然形态生产,是一种自然分娩法。

NHK特别节目出版的《人,为什么会变成人》一书中,记录了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历史中人类心理变化的历程。其中有一段人类为什么需要互助的内容,一个理由就是人类分娩比其他动物要困难。他们采访了美国德拉华大学卡伦(Kairen Cullen)教授,卡伦教授是研究骨盆形状的专家,他说,“迄今为止,人们一直都认为人类进化中重要的一点是使用工具和语言,主要关注的是从事狩猎等男人的活动,却忽视了胎儿分娩这个侧面。而我认为,对于人类的进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根据卡伦博士的介绍,“胎儿出生的过程是这样的——从上面看通过产道的胎儿头部,可以看到连接前额与后脑部的线较长,而连接双耳的线较短,呈椭圆形。然而,产道的入口在母胎左右方向呈长椭圆形,其朝向在产道中途以90度旋转。其后,又沿母胎的前后方向变成长椭圆形。因此,胎儿最大部位的头和肩必须沿着产道最宽的部分旋转”。

人类的分娩变得不像其他动物那样简单,必须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孕妇身边最近的、最能够帮助她的人就是祖母,我想这可能就是接生婆的由来。

接生婆不仅仅在接生时提供帮助,在其后也继续给产妇和婴儿提供帮助。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接生变成了医疗行为,除了在医疗体系尚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以外,这种状况已经成为世界性倾向。在美国,对于这种医疗行为的过多介入提出了质疑,要求自然分娩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很多关于丈夫在分娩现场、拉梅兹呼吸法(Lamaze Technique)、水中接生等一些新的接生方法的介绍。

在这本书中,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松泽哲郎也讲道,“能够一个人独自抚养孩子的人根本就不存在。在高层公寓里,妈妈和孩子整天在一起,而父亲一直在公司里工作,这样的生活是脱离人类本性的抚养方式”。本来,孩子就是在众多人中间成长的。在美国等国家,有分娩讲师以及泌乳顾问等参与,“而对婴儿来说,肯定是母亲最好”。但是如果这等同于婴儿只是由母亲抚养,则在文化人类学上也是不正常的。

分娩讲师和泌乳顾问

20世纪70年代左右实施自然分娩时所诞生的新职业,有协助分娩的分娩讲师和指导母乳喂养的泌乳顾问。二者均为国际认证资格。

◆人类抚养孩子的特点

人类属于灵长类,原本是生活在森林中的生物。同是灵长类的黑猩猩留在了安全的森林里,而人类却来到了草原这样一个严酷的环境中。由于留在了安全的森林里,黑猩猩未能进一步扩展协同行动。黑猩猩是由父亲集体守护的,那是在抵抗外敌意义上的守护,而不是抚养孩子以及照顾孩子吃饭等。人类在严酷的环境中建立起了一种相互帮助、众人一起抚育许多孩子的生活。这正是保育园这样的地方。几个人照顾几个孩子的这种行为正是人类的本性。

在《人,为什么会变成人》中,卡伦博士(针对在分娩时孕妇感到不安,证明母亲心理比较脆弱)说,“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从人类在社会背景下分娩获得进化的角度讲,分娩时女性感到不安很自然。长期以来,孕妇在分娩时都有自己的母亲、姐妹、朋友在身边。女性在分娩时,希望有人在身边就是出于这个理由。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从人在分娩时需要别人帮助这一点上也可以知道,人是一种社会性的生物,需要别人的帮助不仅仅是在分娩的时候,在抚养孩子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卡伦博士说,对“照顾婴儿的母亲一直有人帮助。不需要自己一个人抱孩子,祖母、外祖母,姨妈、婶婶,叔叔、舅舅、父亲都能帮助照顾孩子。其他动物只有母亲照顾婴儿,而人类的特点是依靠集体,不是依靠个人来照顾婴儿。人类能够抚养没有能力、脆弱的婴儿,正是因为人类是一种具有文化性的动物”。

这个研究表明,人类是唯一由集体抚养孩子的生物。保育园保育指针中所要求的“与特定的大人之间形成情感的纽带”又应该如何解释呢?对于这个要求,在许多保育园都采取了对婴儿“分工负责制”这种由特定的保育员照顾特定孩子的保育形态。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保育形态以及只有母亲一个人在家里的抚养方式,不能说是一种具有文化性的行为。

每当人类濒临灭绝的危机时,都不会将抚养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母亲,而是由集体照顾,以成功地留下遗传基因。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松泽哲郎在《人,为什么会变成人》中还提出,“三代人同居,借助爷爷奶奶的力量抚养孩子,父亲也参与抚养,或者不只生一个孩子,还有相差几岁的哥哥姐姐,或者借助邻居爷爷奶奶的力量,这样的保育方式,可能是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智人抚育孩子的方法”。

在家庭模式趋于小家庭化开始,应该有意识地建立支持集体抚育孩子的社会网络。抚养孩子的负担都集中到母亲一个人身上,也许是造成少子化社会的一个原因。

◆从分工负责制改为小组保育

最近的研究发现,分工负责制这种由特定的保育员照顾特定的婴儿的思考方式并不正确。在保育园里,本来就不会出现经常更换保育员的情况。在我们保育园内,负责婴儿的保育员组成小组,由几个保育员同时负责。有时候婴儿会从几个保育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保育员,这时,应该尊重婴儿的意愿,由婴儿选择的保育员来照顾婴儿。在许多保育园实行分工负责制,结果是根据大人的意愿决定照顾婴儿的保育员,如果婴儿不喜欢,则会增加婴儿的精神负担。如果组成小组,婴儿则可以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保育员。

保育室内,婴儿并不是一直选择固定的保育员,根据不同情况他会选择不同的保育员。他们会根据时间和场合区分选择保育员,有时候会跑到园长这里来,有时候会去让配餐员抱着。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每当他们感到不安或者情绪不稳定时,肯定会从小组中选择一位保育员。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与保育小组的几个保育员之间形成了依附关系。

小组保育也可以对应保育时间延长的情况。保育时间之外,孩子还留在保育园时,保育员必须排班照管孩子。这时,如果孩子只与一个保育员亲近,那个保育员不在时,孩子会感到非常不安。由小组排班照管孩子,不论在哪个时间段,小组里总有一个人留下。这种体制绝不是为保育员而安排的,而是考虑孩子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在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成为社会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