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极品人
5970800000077

第77章 经济的品质

——重读海因茨

大家不会对海因茨,海因茨生于1844年,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腌菜之王。他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的创始人,他的腌黄瓜、番茄酱及冷冻马铃薯,至今外销量仍居全美国第一位,一百多年来独步全球,并带动了汉堡包与薯条业的兴起。

他成功的哲学是:忍耐着结实。

最近读到张文亮的(东山再起)一文,别有意味地探讨和剖析了什么是海因茨式的忍耐,以及这种忍耐力的来源——在欧洲莱茵河畔,有一块物产丰富的土地,名为巴伐利亚,出产着德国最好的蔬菜与葡萄。当地人也个个是天生的好农夫。19世纪初期,莱茵河畔烽烟四起,巴伐利亚人只好离开家园,带着家乡的种子四处流浪。其中一批人远涉重洋,落户于美国匹兹堡东部的一个小镇上,开始拓荒种地,繁衍后代。海因茨就出生在这里。

为了鼓励种菜,特别是吸引年轻人安于开荒种地,小镇上的一位种菜富农库克,每年都要举办一次马铃薯大赛,当地18岁以下的年轻人,可以挑一颗亲手所种的马铃薯参赛。1851年的马铃薯大赛上有一个最惹人注意的参赛者,数他个子最小,因为他只有7岁,当他掏出了自己种的那颗巨无霸马铃薯,却让众人大大地吃了一惊!他就是海因茨,当时获得了第二名,领到奖金6毛2分钱。就是这不足1元钱的奖金,却让海因茨认为是自己一生中得到的最难忘的大奖!

那次得奖为他的一生开启了一道门。他为了种出更好的马铃薯,就向别人请教有关土壤、水分、施肥、除害及种植季节等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种植马铃薯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劳动,能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成果,让他从小就体认到劳作是一种神圣的工作。

海因茨从8岁开始,就提着个小篮子到餐厅兜售马铃薯,而且不停地琢磨怎样才能卖得更多。

到10岁时篮子换成一辆独轮车。

12岁时改用马车……

他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意原则:卖出去的东西都要是品质最奸的。

一个人只要把平常的事做得比平常的好,就是一种成就。

于是,海因茨的客户越来越多,而且还有着极好的信誉,连匹兹堡市的一些菜市场都指定要他的马铃薯。他的生意也因此越做越大,开始兼营洋葱、丝瓜、辣椒、菠菜等等。

选择卖菜,绝不是一件轻轻松松就能赚到大钱的行业,每天凌展两点钟就要起床,把菜分装好,摆放到车上,4点钟出发到市场上去卖。下午,又要到各农场去挑选品质好的蔬菜……天天、月月、年年地如此往复,一干就是几十年。后来有人想出巨资买下他的公司,劝他说你辛苦了大半辈子,理当获得更多的钱,以享受奢侈的生活。却遭到海因茨的拒绝,他说出了一段后来被广为传诵的话我不在乎你的钱,只喜欢做生意。因为做生意给我一种责任感,赚更多的钱却无关乎责任感,对我是没有意义的事。做生意的责任是卖给顾客最好的产品,我的原则是有品质的生意,比更大的生意重要。我是为好品质工作,不是为钱工作。如果产品拥有好品质,好的顾客就会来,钱自然也会跟着来。后来的一系列事情的发生,仿佛就是为了印证他的信条。海因茨在卖菜的时候注意到,家庭主妇在处理洋葱时,常会被辣得流眼泪,淌鼻涕,不停地吸气哈气。他就想怎样帮助她们,减轻她们的负担……便决定先把洋葱去皮、煮熟、包装后再卖——就这样他跨进了食品加工业。

没想到这个古老的冷门行业,正要进入新时代的转折点,他碰对机会了,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紧跟着他又推出了芹菜酱和腌小黄瓜。

对他视为生命的经营品质的真正考验,是在1875年8月。他的海因茨一诺伯尔公司,为了能优先收购到高品质的农产品,曾提前与芝加哥、圣路易以及伊利诺州的农民签约,丝瓜一篓60分,菠菜一公吨10元……没想到那一年农产品大丰收,市场上菜价大跌。但合约巳签,海固茨坚持按合约价进货。光是丝瓜一天就要进2万篓,其他菜更不用讲了,菜多得不得不倒入大海。但公司仍在赔本收购,碰巧又赶上那一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一家家的银行倒闭,一家家的企业破产……在这股大潮的冲击下,海因茨的公司也破产了。但他不肯以破产为由不履行合约,让农夫们吃亏。便四处借贷,拍卖自己的住房、厂房、设备……倾家荡产也要坚守信用。

海因茨从一个富翁变成背着一身债务的穷人。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在商场上倒下。

海因茨的夫人从娘家借来一点钱,第二年春天,他的腌黄瓜又开张了。他没有能力一下子再跨进其他行业,就守住一瓶瓶的腌黄瓜。匹兹堡周围几百公里,远至纽约、印地安那、伊利诺、密执根的农民,听到海因茨的公司又开张的消息都非常高兴,纷纷表示只要海因茨想要买的东西,他们就把品质最好的农产品都留给他,别的公司出再高的价也不行。因为海因茨在最难的时候信守诺言,他不只是一个生意人,还是农民最忠实的朋友!

海因茨以巴伐利亚的配制手法,用番茄的甜去配腌溃瓜的咸与酸,就成了红红的番茄酱。他自己先尝,觉得好吃再让家人尝,然后给马路上的行人尝,都说好吃,才正式推出海因茨番茄酱。一上市,订单就如潮水般地涌来。

海因茨没有被成功冲昏了头,仍然坚持忍耐着结实的经营手法,要求番茄酱由采收、搬运、制造、酸咸甜度、包装、储存以及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保持最高的品质。他鼓励员工发现问题,凡能指出问题的人可获得150元的奖励——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大钱!

而后又是鲔鱼罐头……海因茨渐渐成了真正的巨人。

当时,美国市场上的规矩是货物售出,概不退换。海因茨却提出:售出货品,保证退换。只要顾客不满意不仅随时可以退换,甚至在吃了一大部分之后不满意,照样可以拿回来退。他认为商业应该是一种互惠的行为,因此保护顾客是卖方的责任。就像农民必须要保护土地的利益一样。他还主张把食品的成份标示在包装瓶罐的表面,政府有权抽査食品成份是否符含标示……自己率先做起来。海因茨的这些主张和做法遭到了其他大公司的激烈反对!

也恰恰正是这一场争论,改变了美国的市场生态!为此,1906年,美国出台了《食物、药品与肉类的检验法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案!

好啦,我终于不厌其烦地重复完了海因茨的故事。我之所以愿意重复这个故事,是因为它能再一次地感动我。第一,海因茨重视品质胜于重视成功。正因为他忍耐着,331所以他结实。始终保持高品质,他的公司就强大,生命力久远,历经一百多年,仍长盛不衰。对比海因茨,现在的商人似乎更注重机遇。不要说有了赚大钱的机会,就是为赚点小钱都会轻而易举地放弃对品质的追求。极少还有人愿意为了保持品质而放弃成功。忍耐就更谈不上了,人们都恨不得能一夜暴富。

以前从西方社会和海外华人中亿万富翁的发家史看,多数都经历了三代以上的时间。在新加坡、日本等东方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要积聚起百万美元的家产,平均也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当今中国大部分富翁,从资产为零到成为亿万富翁,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快的只需几年。至于这些人的事业结实不结实,那就不得而知了。

海因茨第二个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启发立法。他的做法好就用法律加以保护和推广,还得说美国的法律也真跟得上。现代商业也并非没有好的经验,法律却不能及时地加以规范和肯定,让好的品质固定下来。

当今世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达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品质。而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品质,又取决于制度的品质,制度的品质要靠法律的品质来保证。在好的制度和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下,经济的品质和民众的素质才能够考量。

我们不妨听听西方人是怎样寻找自己成功的原因的。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在《西方世界兴起)一书里有个著名的观点:投资和创新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制度变迁。制度安排适合于有效的企业组织的成长。而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的经济组织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所以,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以及他创办的在《世界声望最佳公司》排行榜上占据第二位的微软公司,被认为是鮏犯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束缚了技术创新,限制了竞争,对消费者不利,就被美国司法部和另外十几家公司告上了法庭,最后竟然输掉了官司。我忽发奇想,向一些我认识的企业家、公务员、教师、工人和各种各样的文化人,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在中国,这场官司还会输吗?得到的答案是:不会。

为什么呢?理由大致如下:盖茨和微软是美国的骄傲,是美国现代文化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是不大可能给自己引以为骄傲的人和事抹灰的,这叫投鼠忌器,保护英雄的美好形象。在美国,无论什么样的英雄,干了违法的事就不再是英雄了。他们常把比尔盖茨和比尔——克林顿相提并论,这两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克林顿两度当选,是美国跨世纪的总统;盖茨富可敌国,控制着全世界近90%的个人电脑市场,是电脑界的总统!同时,盖茨又是克林顿的朋友,经常被总统邀请参加一些令人艳羡的聚会……这就叫通天,有钱有势到如此地步,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就容易被视为法律够不着了,他想办什么事根本就用不着打官司。敢跟这种人打官司的也不多,纵有不怕死的想打官司,也没有人敢受理!

中间,微软公司曾提出一份和解建议,也没有被采纳。纵使让微软股票和纳斯达克技术股创下最大跌幅纪录,并同时带动工业股大幅下滑,也在所不惜!海因茨当年是少数,就因为他做得对,国家立法保护和鼓励他。如今盖茨是巨人,犯了法国家就要制裁他!

别说是比尔盖茨,就是比尔,克林顿又怎样?出了性丑闻还不是照样要上法庭!按理说这是天大的坏事,丑死啦,脏死啦!一旦法庭宣布他没有犯法,他就仍是总统,在美国的民意调査中,其支持率始终居高不下。他像个没事人似的,该说说道道的时候决不磕磕巴巴,该出头露脸的时候决不羞羞答答。在这个贱骨肉般的世界上,谁还敢老拿克林顿的性丑闻取笑他或拒绝他。美国还是美国,美国的总统还是美国的总统。为什么?

一方面是总统丢了面子,另一方面法律又维护了美国的面子。连总统的裤裆失火,法律都不放过,这到底是坏事还是好事?谁还能再轻视这样的国家,再抓住这件事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