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马瑞芳趣话王熙凤
5968100000023

第23章 三个奴才三种处置(1)

——王熙凤管理荣国府(上)

王熙凤处理三个奴才有关的事:李嬷嬷闹事、赵姨娘闹事、袭人回娘家,她对三个奴才完全不同的处理,说明凤姐执政重心是:贾母为中心,一切考虑贾母的好恶,兼顾王夫人和宝玉的需要。

《红楼梦》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浓墨重彩地把凤姐办家政大事的才能、气魄、风采充分表现出来。协理完宁国府,凤姐自然得回到荣国府,面对琐琐碎碎的小事、层出不穷的细事。

凤姐既然是荣国府管家奶奶,她的重要任务就是管理奴才。

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写凤姐在不到二十四个小时内,遇到两次“老奴才”闹事:宝玉奶妈李嬷嬷公开闹事;赵姨娘背地调唆贾环。这两件事都似乎跟凤姐不相干,她却主动揽事,重磅出击,雷厉风行地处理。对李嬷嬷和赵姨娘这两个所谓“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的人,凤姐采用完全不一样的处理,对李嬷嬷,善意的哄,软中带硬地劝;对赵姨娘,恶意的训,劈头盖脸地骂。

更有意思的是,凤姐对赵姨娘这个正牌姨娘满面秋霜,后来对“准姨娘”袭人却又春风满面,却又是为何?

同样是奴才,凤姐的处理为何南辕北辙?

三个奴才三种处置,生动地显示了凤姐以利益关系为中心的心机。

李嬷嬷:老奴也要守规矩

李嬷嬷是宝玉奶妈,宝玉只不过十三四岁,他的奶妈怎么会拄上拐棍?似乎老得过分,更“背晦”得过分。也正因为她老而“背晦”,她才当众捅出发生在宝玉身边、别人看到眼里藏到心里的事。

宝玉的丫鬟都讨厌李嬷嬷,因为她已告老不管事了,偏以功臣自居,干预宝玉的事务,想在宝玉身边说了算。在贾府这个势利世界,告老的人还想管事,不是自找不利索吗?这自然跟现在说了算的袭人发生矛盾。李嬤嬤以母性的敏感关注着宝玉身边的事,她发现表面温柔和顺的袭人正在抢占宝玉身边的“制高点”,正在压制、排斥其他丫鬟,正在用“狐媚子”蛊惑宝玉!更让她气愤的是,袭人居然敢在奶妈来时大模大样躺在床上不起来!这说明袭人已“狐媚”成功、不怕奶妈了!李嬷嬷就来了一番似乎“老背晦”的叫骂。

其实,李嬷嬷把处于羽翼渐丰阶段的袭人是什么样人?想做什么?都看到骨子里了,真有前瞻性。应该说,李嬷嬷的判断比任何人都准确,而且她公开用十分难听的话说出来。就像王善保家的是晴雯命中的魔星一样,李嬷嬷简直是袭人命中的魔星!遗憾的是,李嬷嬷的观点,贾母不知道,王夫人也不知道。

李嬷嬷跟袭人闹事时,宝玉正在黛玉房间跟黛玉、宝钗说笑。宝玉怎么办?一个是自己心爱的丫鬟,一个是自己的奶母,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既不能不替袭人说话,又不能不听李嬷嬷发牢骚。而他只要替袭人说一句话,立即换回李嬷嬷更多牢骚,让李嬷嬷有机会把对袭人的仇恨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黛玉和宝钗对李嬷嬷闹事持相同看法,一个说“老背晦”,一个说“老糊涂”。两个少女都没觉察到这场争斗的实质,是经验丰富的老妇对心机深思的丫鬟作深刻观察。这个表面糊涂的李嬷嬷非但不糊涂,还对贾宝玉身边的事门儿清。她骂袭人这几两臭银子买来的丫头,居然敢不理她,是因为她有恃无恐“一心装狐媚子哄宝玉”。这判断实际上很对,特别是李嬷嬷接着说的话谁不是袭人拿下马来的!”太深刻了。这句话几乎可以算宝玉身边丫鬟权力争斗并再分配的经典概括。但是,李嬷嬷的这些话,在黛玉宝钗这两个缺少社会经验的少女看来,都是老背晦、老糊涂。黛玉和宝钗温和地劝解李嬷嬷:“妈妈,你老人家担待他们一点子就完了。”这话等于承认袭人有不是,结果惹得李嫂嬷进一步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李嬷嬷闹事,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处理都不合适,都不能息事宁人。宝玉想跟李嬷嬷讲理,其实李嬷嬷本来就是来寻衅闹事,岂能讲理?黛玉宝钗劝李嬤嬷“担待”。其实李嬤嬤本是来找别人的岔,需要别人担待她,她岂能“担待”别人?凤姐就是这个时候,像一阵风一样,横刀立马杀到,三言两语,立即摆平。

“可巧凤姐正在上房算完输赢账,听得后面一片声嚷动,便知是李嬷嬷老病发了,排揎宝玉的人。正值她今儿输了钱,迁怒于人。”看来贾府上上下下耍钱之风甚盛,凤姐在上房陪贾母耍钱,李嬷嬷等下人凑在一起耍钱,但贾母等人耍钱叫“玩儿”,下人耍钱就叫“赌”了。凤姐了解本来已光荣退休的李嬷嬷颇有些失落感,“排揎宝玉的人”是她的一贯方针,再加上输了钱,就拿袭人出气。凤姐对李嬷嬤闹事的心理判断准确。说明她比宝玉、黛玉、宝钗这些聪明人更聪明,因为她更有社会经验,更能琢磨人的心理,更因为她是管家奶奶,李嬷嬷这类人、这类事,她见得多了。

凤姐如何处理?就事论事?她才没那么傻。她不跟李嬷嬷啰嗦,一了百了,“一阵风把个老婆子撮了去”。李嬤嬷本是来闹事,为什么能言听计从地给凤姐撮了去?这就是因为凤姐对症下药、说到李嬷嬷的心里了。我们一句一句地看看凤姐如何针对李嬷嬷处境和心思说话,把话说得既好听之至、又话中有骨头,说得有理有力有威、李嬷嬷不得不听——“好妈妈,别生气。”凤姐先对李嬷嬷来个极其亲切的称呼并加以安慰。“妈妈”是贾府主子们对老年仆妇的尊称,再加上“好”字,岂不令李嬷嬷一听就气顺了?权势熏天的琏二奶奶都叫我“好妈妈”,袭人这毛丫头算老几?更妙的是,凤姐只是囫囵吞枣地叫李嬤嬷别生气。至于为什么生气?谁惹李嬷嬷生气?一个字不提。因为一提,就得一是一、二是二、前因后果说个没完没了,这叫得抹平处且抹平。

接着凤姐既给李嬤嬷戴高帽、又话中有话教训李嬷嬷要守规矩。“大节下,老太太才喜欢了一日,你是个老人家,别人高声,你还要管他们呢,难道你反不知道规矩?在这里嚷起来,叫老太太生气不成?”李嬷嬷倚老卖老,凤姐就拿更老也最有权威的贾母来压她。她先给李嬷嬷糊个纸篓子戴到头上,你是“老人家”,你的任务是管教他人不让老太太生气,你怎能惹老太太不高兴?你这样做岂不是太没规矩了?岂不已经违犯了贾府王法?

然后凤姐对李嬷嬷来个只许愿不兑现的战术:“你只说谁不好,我替你打他。”这当然是空头人情,李嬷嬷不是明确说袭人不好了?凤姐能替李嬷嬤打袭人吗?当然不能打她”只不过是说给李嬷嬷听、让李嬷嬷体面下台而已。

凤姐知道,关键的关键,是立即把闹事者弄走!所以,她接着说我家里烧的滚热的野鸡,快来跟我吃酒去!”说办就办,凤姐亲手拖了李嬷嬤就走,一边走还一边嘱咐丰儿“替你李奶奶拿着拐棍子,擦眼泪的手帕子。”结果李嬷嬷“脚不沾地地跟了凤姐走了”。

一向刚硬的凤姐,在宁国府对迟到的下人说翻脸就翻脸,说责打就责打,居然这样处理荣国府的下人闹事,太不可思议吧?仔细想想,凤姐处理实在太妙!第一,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管家的重中之重,是什么?是不能叫贾母生气,此时宝玉还住在贾母身边,如果李嬷嬷继续闹下去,必然惊动贾母,惹贾母生气,凤姐必须像救火一样立即将这场“野火”扑灭。第二,宝玉身边的奶妈和大丫鬟闹事,是使宝玉很没面子的事,做嫂子的必须立即帮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第三,国公府有国公府规矩,下人在少爷房间大呼小叫,成何体统?管家奶奶必须立即制止,所以,凤姐主动出击,息事宁人。

那么,凤姐仅仅是做息事宁人的和事佬吗?并不是,她笑容满面却坚定不移地维持贾府“规矩”!“难道你反不知道规矩?”这是委婉而明确地告诉李嬷嬷:奴才在主子房间高声吵闹是违犯贾府的规矩的!我现在拖你走,是给你面子,你不要给脸不要!凤姐劝解中带威慑的语言,凤姐软中带硬的态度,果然立即将李嬷嬷拿下了马。李嬷嬷随凤姐走时,已公开检讨:“我也不要这老命了,越性今儿没了规矩,闹一场子,讨个没脸,强如受那娼妇蹄子的气!”李嬷嬷承认自己这样做是“没了规矩”,不是认错是什么?

黛玉宝钗对凤姐不得不服,拍手笑道:“亏这一阵风来,把个老婆子撮了去了。”

凤姐这阵风,刮的是爱护贾母和宝玉的亲情之风,更是管家奶奶的威慑之风。既充分显示了管家奶奶治理难题的能力,也摆出了管家奶奶该出手时就出手、敢于管理的威风。

赵姨娘:你永远是奴才贾元春归省后的贾环还完全是个孩子,却应该说是个坏孩子。坏孩子的典型个性就是山东人常说的俗语“吃了泰山不谢土”,把任何人的任何好心当成恶意,把任何人的任何关怀当成迫害。

贾环跟宝钗、香菱、莺儿一起玩赶围棋,一磊十个钱,贾环输几次就沉不住气了,明明输给莺儿,却伸手抢钱,宝钗“啾莺儿说道: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莺儿嘴不饶人,说起宝玉如何大方,任凭丫鬟抢他的钱,这话立即戳了贾环的心肝肺,说着说着还冤屈得哭了我拿什么比宝玉呢?你们怕他,都和他好,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

贾环的话其实有点儿道理,他不能比宝玉,并不是因为他不是太太养的,而是因为他跟宝玉的人格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至于说大家都“怕”宝玉,都“欺负”他,完全是诬赖。

宝钗处理非常得当:“好兄弟,快别说这话,人家笑话你。”宝钗很聪明,马上叫“兄弟”,意思是你跟宝玉一样,都是我的表兄弟,我们并没看低你,你自己千万不要这样说!

无巧不成书,说宝玉宝玉就到。宝玉待贾环很善良,既不以哥哥压制贾环,也不以嫡出傲视贾环。他好心好意地劝贾环:你本来是来取乐的,这儿不能取乐,你到别处去嘛,“不如快去为是”。

整个过程再明确不过,没有任何人欺负贾环。但是到贾环嘴里,宝钗维护贾环、莺儿不得不谦让贾环、宝玉劝解贾环的过程居然变成:“同宝姐姐玩的,莺儿欺负我,赖我的钱,宝玉哥哥撵我来了。”

这就是我在《马瑞芳趣话〈红楼梦>》中说贾环对待宝玉的态度:“地狱里都是些不知道感恩的灵魂”!

像贾环这么年幼的孩子,为什么有如此阴暗的心理?为什么总是让自己处于受迫害幻影之中?就是因为他有个朝夕相处、言传身教的“姨娘”,心理阴暗的“姨娘”,生身母亲赵姨娘。

贾环从宝钗那儿返回肯定有点儿失落感,赵姨娘这样问他:“又是哪里垫了踹窝来了?”踹窝就是任人践踏、被人欺负之意,正是这句话,把原来他人爱护的事实在贾环心里立即颠倒成了他人践踏。

赵姨娘在《红楼梦》出现,永远“全世界对不起我”,永远自居“人民公敌”,永远“破上脸闹个大家无趣”。听了儿子这番话,如果是懂事明理的母亲,该劝导儿子,赵姨娘却立即歇斯底里大发作:“赵姨娘啐道:谁叫你上高台攀去了?下流没脸的东西!哪里玩不得,谁叫你跑了去讨没意思?,”

这番话是赵姨娘真实心理的大暴露,她自己在贾府“下流没脸”,才把贾环跟兄弟姐妹的正常交往看成“攀高台”、“讨没意思”。赵姨娘的阴暗心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她头脑里固有的?都不是。是社会环境造成,特别是凤姐和王夫人,甚至贾母这类强势人物经常性明欺暗压造成的。说实话,这种欺压颇有点儿阶级压迫色彩。

赵姨娘的话恰好落到凤姐耳朵里,凤姐立即似乎下意识的、毫不客气地好一阵痛骂狠训:“大正月又怎么了?环兄弟小孩子家,一半点儿错了,你只教导他,说这些淡话做什么?凭他怎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你就大口啐他!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环兄弟出来,跟我玩去!”

这番话辣害之极!第一,凤姐认为赵姨娘的话是毫无道理的“淡话”,琏二奶奶看来还客气,没用“屁话”。第二,凤姐彻底划清贾环跟赵姨娘的界限,贾环是主子,赵姨娘是奴才。第三,有资格教导贾环的,是太太、老爷,而且“太太”摆在“老爷”前边,也就是说,贾环是太太的儿子,即便是你生的,他也是王夫人的儿子,是少爷,是主子,你算老几?居然敢啐少爷?

什么叫“哪把壶不开提哪把”?凤姐就是。就像阿Q最忌讳别人说他头上的秃疮,赵姨娘最忌讳别人说她是奴才。凤姐偏偏当面斩钉截铁地、敲锣打鼓地对赵姨娘挑明:你本来就是奴才!你一直都是奴才!你现在仍然还是奴才!

赵姨娘本是贾政的丫鬟,后来收房,做姨娘,生儿育女,但她仍然是奴才,这是国公府规矩。此前小说写到,贾政要向宝玉交待搬进大观园的事,宝玉到王夫人房间,迎、探、惜、贾环坐在椅子上,赵姨娘站在门外给宝玉打起帘子。贾环和探春这一对儿女坐着,生母赵姨娘一边侍立打帘子,贾府规矩就这么残酷。尽管赵姨娘一厢情愿地认为,她给贾府添丁进口,有资格做“半个主子”,其实她的“奴才”身份从来没改变。但似乎没人公开地、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事。凤姐却毫不留情地宣扬,当面将赵姨娘“有了儿女就是半个主子”的幻想踏得粉碎!这对总幻想摆脱奴才身份的赵姨娘,是最大伤害。

凤姐教训赵姨娘起到什么效果?是刁蛮的赵姨娘一声不敢吭,顽劣的贾环唯唯诺诺贾环素日怕凤姐比怕王夫人更甚,听见叫他,忙唯唯的出来,赵姨娘也不敢则声。”凤姐的淫威于此可见一斑。

凤姐接着对贾环说的话,是对赵姨娘的更大伤害。

凤姐向贾环道你也是个没气性的。时常说给你,要吃,要喝,要玩,要笑,只爱同哪一个姐姐、妹妹、哥哥、嫂子玩,就同哪个玩。你不听我的话,反叫这些人教得歪心邪意,狐媚子霸道的。自己不尊重,要往下流走,安着坏心,还只管怨人家偏心。”

凤姐实际是教育贾环要时刻记着主子身份,和同样身份的主子在一起吃、喝、玩、笑,不要自居下贱,跟奴才——特别是生身之母这个奴才为伍。听奴才教唆,不尊重、学下流,安坏心。表面上看,这是长嫂训弟,实际是敲山震虎骂赵姨娘,指责赵姨娘不知道天高地厚,总想往“主子”队伍钻,一肚子坏心眼儿,引导贾环往下流路上走。

更有趣的是,凤姐还把贾琏抬出来,骂贾环“下流狐媚子”(——贾府还有比贾琏更“下流”的爷们吗?)“为你这个不尊重,恨得你哥哥牙痒,不是我拦着,窝心脚把你的肠子窝出来了。”贾琏这样的下三烂居然对贾环居高临下,实在太有趣了。

赵姨娘大概做梦也想不到,跟儿子在自己房间发几句牢骚,竟然招来琏二奶奶一场劈头盖脸臭骂,换来一场奇耻大辱!赵姨娘恨凤姐,必欲致之于死地,不是没来由的。

凤姐为什么对赵姨娘赶尽杀绝?难道她就不给贾琏的亲叔叔贾政留点儿面子?这岂不是太不合人之常情?凤姐夫妇是贾赦那边的,他们到贾政这边来帮助理家,怎么可以对贾政的侍妾任意谩骂?难道凤姐不怕赵姨娘给贾政吹点儿枕边风?不怕因得罪贾政进而让自己卷铺盖卷儿滚蛋?

我认为,表面上看,凤姐在赵姨娘跟前剑拔弩张,是因为王夫人对赵姨娘十分敌视,凤姐在替姑妈出头。但仔细想来,仅有王夫人的背景,力度远远不够。因为按照国公府规矩,连王夫人都得听贾政的。实际上,凤姐敢对贾政侍妾不客气,最根本原因,是她摸透了贾母厌恶和嫌弃赵姨娘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