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高廷瑶和他的后裔们
5967900000019

第19章 要谨言慎行(4)

高旭(女,高家唯一的女中共地下党员。1937年5月,经中共贵州工委成员高言志介绍,加人了中国共产党。从事学生运动工作,把“筑光音乐会”转变成一个进步的青年组织,开展歌唱抗日救亡活动,震动山城。1938年2月,组织营救“学生联合会”被捕同学,积极在中青年中扩大党的影响,介绍进步青年多人人党。1949年,贵阳于极度中,高旭被迫出走,定居香港。大陆开放后,积极参与为祖国办好事的活动。几次回乡,关心支持贵州党史研究工作,前几年病故于香港。

在一代廉吏高廷瑶先生廉洁、开明、进步思想与人格魅力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和进步思想的熏陶下,以高昌适为代表的高廷瑶后裔们的先进事迹,可歌可泣、可敬可佩,真可谓是一门忠义,光照千秋。

六、我的“九爷爷”

冯飞

2007年初夏时节我因病住院医生虽对我进行了必要的手术治疗,但是此后,疾病依旧纠缠不休、迁延反复,为此我很苦恼。恰好这时,一位很有个性的文化老人出现在我命运之中——他就是《新编贵阳高氏渤海堂族谱》的主编高铭琦老人

(1)

高铭琦老人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忠实捍卫者,同时,他也是高氏家族中不可多得的文化传承人与他结识,源于我与其侄孙高言义的交往。

大约在1992年夏天,我因工作关系,结识了当时新天寨镇的副镇长高言义先生。那时,高先生年纪约在四十七八岁左右,而我刚从拉萨戒严部队退役不久,年龄不过二十出头,血气方刚。高先生为人大度,性格豪爽,十分令我钦佩。随着交往的加深,我们相互引为知己。

贵阳高氏的字辈,是“大廷以培铭,昌言师汝锡,怀德乃龄修”十五个字,供后嗣子孙起名。据高言义介绍,他是高廷瑶老人第六代孙。“我们家族很注重家规族训,教育子女推崇忠孝、悌信、仁爱、谦让、厚朴、长幼有序等传统美德。”高言义说,“自青书老人(高廷瑶)以来,我们后辈子孙遵照祖训,延续了耕读传家的思想,以读书为荣。子孙不分男女,由自家私塾启蒙,陆续读四书五经。因此,家们族中读书风气历久不衰。”

高先生还不厌其烦地向我介绍了高家近现代中,比较有社会影响的著名人物——

高昌炯(字士光),工业教育家,1940年创办贵阳高级工业学校,该校后来并人贵州工学院。高昌适(字可亭),乡绅,文笔街家长。高昌隆(字自约),诗人,书法家金石家,着有《耻躬堂残稿》,该书现为贵州省图书馆收藏。高昌国(字晓霖),其早年在上海加人共产党,后人左联,是高家最早的共产党员。高迪(字启吾),女诗人。高旭,高家唯一的女地下党员。高昌华,左翼积极分子、教授。高昌谋,烈士。高言志,曾参与筹建贵州地下党,1935年正式加人中国共产党。高言善,贵阳“双十一惨案”烈士……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潮涌动,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然而,中华民族在“十年浩劫”里遭受的创伤尚未完全治愈,惠泽华夏儿女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此时正濒临崩溃的边缘。金钱至上,无视民生,贪腐不耻,奢侈享乐的风气,似乎成了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可是在高言义先生那里,我们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家族、传统文化、地方历史等内容。十余年间,我们彼此交换着冯氏、高氏两个家族的文化信息,例如修纂族谱、培修祖墓等等,从中我获益颇深。在高先生那里,我生平第一次听到其先祖“高廷瑶”的名讳和事迹,第一次听说有个叫“高铭琦”的老人不顾年迈,正组织了族中的有识之士四处奔走,共同修纂《高氏族谱》。

同时,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贵州有一本古籍叫《宦游纪略》。那时我正在自学法律,当我读完有关教程,这才了解到高廷瑶老人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而在此之前,我们只知包公而不知贵阳的“高公),只知“铡美案”、“双钉案”而不知高公办理的“范寿子失踪案”、“狱卒教唆诬陷案”、“判处葡萄牙官员绞刑案”、“黎家窝藏盗匪案”等著名案例。为此我颇觉愧疚,觉得自己不但灵魂里俗气过重,而且读书太少孤陋寡闻,怠慢了高廷瑶这样的清官廉吏、文化先贤!

五年前的一天,高先生乔迁新居,亲朋好友前往祝贺。于是,我在这里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高铭琦老人。高铭琦老人是高廷瑶的第四代嗣孙,同时,他还是近年来家族里公认的族长。高铭琦老人生于民国八年(1919年在高家“铭”字辈中排行老九,与高言义的爷爷属同一个辈份。为头方便,我也随着高言义称呼他“九爷爷)。

九爷爷那时年近九十,他虽面容清瘦但身体硬朗、耳聪目明,只是背部微现弓屈。当时,九爷爷听了高言义的介绍后,兴冲冲地拉住我的手,赞赏道:“你不错啊,年纪轻轻就把我们贵阳的故事写成了历史小说,而且是长篇的,不容易咧!”这时我才感觉到,九爷爷的手。

我说,“九爷爷,你年轻时候向往自由,追求民主,很早就参加,生为。了少的,我,这个家族。”九爷爷谦逊地摆摆手说:“吃苦是事实。但人生就应该奋斗,不要耽于幻想,坐享其成。”高言义说:“九爷爷,小冯是《冯氏族谱》的总纂,他还带头捐资,组织族人整修了几十座祖墓!”“是吗?!”九爷爷似乎有点惊讶。他站起来重新拉住我的手,高兴地说:

“不简单不简单,少年有成!你修冯家的族谱,我修高家的族谱,我们这还真是志同道合呢!”

(2)

同九爷爷见面之前,我曾对贵州地方史作了些初步研究,并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但总嫌片面粗略。更为糟糕的是从2005年开始,一场大病对我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长达数年中,我为无休无止的疼痛所苦,暗无天日。输液、打针、熬中药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根本无法静心读书,更谈不上写作。九爷爷为此劝慰我道:“世间这些凡人,都难免要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和病魔对抗,你要有耐心,还要有信心。”听说我对高家历史感兴趣,九爷爷鼓励我说:“现在你好好养病,等身体痊愈了,你就以高家花园为题材,再写一部大部头的作品。至于资料,我负责提供你看行不行?”听了这话我感动得眼眶模糊,喉头哽咽。虽然我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但我似乎觉得自己的疾患轻松了许多!

高言义乔迁新居的宴席,主人特意安排我和九爷爷同桌。席间,晚辈们纷纷起立,情真意切地双手捧杯,给九爷爷敬酒。老人一边频频颔首致谢,一边浅饮回礼。

我记得当时,九爷爷还就祖宗崇拜和孝文化有过一段评述。他说:“家族是构成国家的主要元素,家族文化也是民族文化。对一个国家来,这不的。如有一,要我族,它一定会首先颠覆我们的祖宗崇拜。孝文化、祖宗崇拜,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重要内涵。民族文化要是被颠覆,祖宗留下的基业就毁了,人心,也就散了!当亡国奴的日子恐怕……也就不远啦!”

语重心长一番话,显示出九爷爷率真、坦诚、倔强的个性。使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思想深邃、值得信赖的老人。《增广》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古人云:位卑未敢忘忧国。五年前的那个夏夜,当九爷爷在蚊虫飞扑的路灯下和我挥手道别,我突然对“相见恨晚”和“依依不舍”两个词有了别样的体会!

要了解高铭琦老人,就必须知道贵阳市首任市委书记、市长秦天真与“高家花园”的渊源。贵阳省府路尽头文笔街的高家花园又称“怡园”、“怡怡楼”。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中共贵州地下党将此作为秘密联络点,地下党领导人林青、秦天真、缪正元等多次在“怡园”隐蔽。1935年,中共贵州省地下工作委员会在此成立。此后,高家花园为共贵州委要的动点点。的后人高言志、高言善、高铭琦等,有的积极参加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活动,有的正式加人了中共地下党。省地下工委书记林青牺牲后,高言志按照上级党组织的部署安排,在白色恐怖下完成了安葬林青遗体的任务“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功夺取政权。高家花园作为贵州省工委旧址,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省委、省人民政府又将高家花园改建为“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

199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日。这天,中共贵阳市委在高家花园旧址举行纪念大会。除贵阳市现任领导外,原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秦天真也应邀出席大会并致词,秦天真在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高家对贵州地下党的巨大贡献,不容否认和忽视。在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下,三十年代,得到高可亭高昌适)乡绅的默许和支持,高家还有七位有识之士投身革命,岁高昌谋、高旭、高言志、高言诗、高言书、高言善、高铭琦等……”

“高家对贵州地下党的巨大贡献,不容否认和忽视。”

这是秦天真对高氏家族最中肯的评价,也是对高可亭、高昌、高人的和。:人,报。惭愧的是现实并非如此,长期以来我辈许多人对歌星的名字、年龄、个人爱好、风流轶事等趋之若鹜,如数家珍,对高廷瑶这样一位文化先贤却知之甚少或冷眼相待。虽然我们或多或少听到过“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华家的银子”之类贵阳老话,但有心对其探究者微乎其微。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不幸,也是一座省城的悲哀!

欣慰的是近年来,通过学者刘学洙、王尧礼和高言经、高言常网名“丁年”等高家后人撰写的《高家花园春秋》、《高家花园》、《折狱能手高廷瑶》等文章,世人逐渐对高廷瑶有所了解,并对“高家谷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人文学者,正把他们关注的目光,转向贵阳文笔街那座身世不凡而又历经沧桑的“高家花园)。

一个魅力恒久、令人怀念的长者,他(或她)可能首先是一个有故事、有阅历、有教养的人。刻骨铭心的人生磨难甚至屈辱,使他们往往具备了宽广豁达的心胸,无论什么境况都能从容应对,并最大限度地包容一切。他们的魅力,其实就是善良、公平和宽恕的力量。坦诚、体贴、与人为善,思维方式不拘一格,几乎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同理,但凡名重一方的大家族,必然是一个有文化张力的家族,一个精英荟萃、人才辈出的家族,一个注重传统美德和家规族训的家族。它所具备的人文积淀、道德素养和与人为善的家教内涵,足以接纳、吸收并滋养任何外来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从而以忠厚待人、诗礼传家的门风庇荫后嗣、泽被千秋。贵阳高氏,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魅力无穷而值得敬重景仰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