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楚辞》文献研读
5961200000042

第42章 《楚辞》研究方法论(7)

翟振业:《离骚自我新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

翟振业:《天问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詹安泰:《屈原与〈离骚〉》,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忱石、吴树平:《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张崇琛:《楚辞文化探微》,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

张端彬:《楚国大诗人宋玉》,北京: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

张来芳:《离骚探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张汝舟:《二毋室论学杂著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张叶芦:《屈赋辨惑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张永鑫:《古典诗文论丛》,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张元勋:《九歌十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张中一:《屈原新考》,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

章学诚[清]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赵逵夫:《屈骚探幽》,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

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增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赵逵夫:《古典文献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赵南星[明]:《离骚经订注》,明末赵悦学刊本。

赵沛霖:《屈赋研究论衡》,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年。

郑文:《楚辞浅论》,兰州: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1980年。

郑文:《楚辞我见》,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1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2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3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4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5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6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7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8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9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10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11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12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

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13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998年。

周秉高:《屈原赋解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年。

周秉高:《风骚论集》,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年。

周拱辰[清]:《离骚草木史》,清初圣雨斋刻嘉庆八年印本。

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周建忠:《楚辞论稿》,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周建忠、汤漳平主编:《楚辞学通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建忠:《楚辞考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周勋初:《九歌新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周用[明]:《楚词注略》,顺治九年﹙1652﹚周之彝刊本。

朱季海:《楚辞解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朱碧莲:《宋玉辞赋译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朱碧莲:《楚辞论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

朱冀[清]:《离骚辨》,清刊本。

朱熹[宋]:《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祝尧[元]:《古赋辨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左言东编:《先秦职官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作家出版社编:《楚辞研究论文集》,上海:作家出版社,1957年。

二、论文

1.期刊论文

B

鲍红。《离骚》“求女”喻意五说得失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卞卜。关于屈原《九歌》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4)。

C

蔡靖泉。屈原思想研究四十年[J]。江汉论坛,1989,(11)。

蔡靖泉。宋玉的文学成就与地位[J]。云梦学刊,1995,(4)。

蔡靖泉。论屈原的哲学思想[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3)。

蔡守湘、朱炳祥。南方文化其表北方文化其骨——论《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J]。江汉论坛,1992,(6)。

曹大中。“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J]。湖南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83,(4)。

曹大中。三谈“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答雷庆翼同志[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3)。

曹大中。从伍子胥事件看屈原爱国观念的有无[J]。社会科学战线,1985,(4)。

曹大中。《橘颂》——屈原的绝笔[J]。求索,1986,(2)。

曹大中。《惜诵》《抽思》《思美人》作于怀王时代考辨[J]。中国文学研究,1987,(1)。

曹大中。《橘颂》确是屈原的绝笔[J]。贵州文史丛刊,1989,(3)。

曹大中。论《九歌》人神相恋的文学系统[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5)。

曹毓英。关于屈原放逐的次数和时间问题考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2,(1)。

曹毓英。《楚辞》研究方法论之经纬[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2)。

畅孝昌。《离骚》释义辨正[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3,(3)。

陈久金。屈原生年考[J]。社会科学战线,1980,(2)。

陈守元。《屈原问题考辨》商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83,(4)。

陈桐生。重评《九辩》[J]。中州学刊,1996,(5)。

陈桐生。二十世纪考古文献与楚辞研究[J]。文献,1998,(1)。

陈桐生。楚辞文化发展的两个阶段[J]。东南大学学报,1999,(3)。

陈桐生。汉代楚辞论争的学术根源[J]。云梦学刊,2005,(1)。

陈桐生。论楚辞不学《诗经》[J]。云梦学刊,2006,(2)。

陈炜舜。香港楚辞学著作举隅[J]。云梦学刊,2004,(4)。

陈学文。论《九辩》当为屈原所作[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3)。

陈学文。《离骚》创作时地新探[J]。武汉大学学报,2008,(1)。

陈一平。诗骚辨异[J]。华南师大学报,2004,(5)。

陈元锋。汉代经学演化与屈原评价之纷争[J]。山东师大学报,1993,(3)。

陈元胜。《离骚》篇义辨[J]。中州学刊,1987,(3)。

陈中杰。楚辞研究的现在和未来[J]。理论月刊,1998,(9)。

陈子展。《楚辞·远游》篇试解[J]。文史哲,1962,(6)。

陈子展。“卜居”“渔父”是否屈原所作[J]。学术月刊,1962,(6)。

陈子展。《九辩》作者是谁?[J]。学术月刊,1979,(6)。

陈子展。《大招》作者是谁?[J]。复旦学报,1980,(2)。

陈子展。《天问》解题[J]。复旦学报,1980,(5)。

程嘉哲。屈原生年之“谜”[J]。北京社会科学,1996,(4)。

初人。《楚辞》研究方法论的历史发展[J]。求索,1992,(4)。

褚斌杰。论《九歌》的性质和作意[J]。云梦学刊,1995,(1)。

崔富章。楚辞校勘文献概论[J]。南通师院学报,2001,(1)。

崔富章。大阪大学藏楚辞类稿本、稀见本经眼录[J]。文献,2004,(2)。

D

戴志钧。论屈原的法家革新思想[J]。文史哲,1975,(3)。

戴志钧。也谈《离骚》的整体结构和求女、问卜、降神问题[J]。中州学刊,1987,(3)。

戴志钧。论刘勰的楚辞学说[J]。学术交流,1991,(1)。

稻烟耕一郎[日]。屈原否定论系谱[J]。重庆师大学报,1983,(4)。

稻烟耕一郎[日]。日本楚辞研究前史述评[J]。江汉论坛,1986,(7)。

邓光礼。《离骚》确为屈原所作论——对何天行“内证”的考辨[J]。华南师院学报,1984,(3)。

丁冰。楚辞渊源试探[J]。东北师大学报,1981,(4)。

丁冰。郭沫若同“屈原否定论”的三次论争[J]。东北师大学报,1984,(3)。

丁力。谈《屈原》剧本中的宋玉丁力同志给《人民日报》转郭老的信[J]。山西大学学报,1980,(2)。

董运庭。楚辞名称再考察[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3)。

董运庭。《九歌》略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1)。

F

范卫平。1995—2004年“楚辞体”文体特性研究论文述要[J]。职大学报,2006,(1)。

范学新。是自伤非代言——关于《九辩》性质的两个问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2)。

方谷、空华。“五四”以来的楚辞研究概观[J]。贵州文史丛刊,1986,(2)。

方铭。《九辩》《招魂》《大招》的作者与主题考论[J]。中国文学研究,1998,(4)。

方孝岳。关于屈原《天问》[J]。中山大学学报,1955,(1)封伍昌。古代所谓“国家”与屈原的“爱国主义”[J]。湖南师大学报,1985,(3)。

凤文学。理想主义与死亡焦虑的冲突——屈原为什么自沉[J]。安徽师大学报,1993,(1)。

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楚辞》[J]。中国韵文学刊,1987,(1)。

傅勇林。两汉经学之争与屈骚阐释[J]。中国文化研究,2001,(3)。

G

冈村繁[日]。关于楚辞骚体文学的分离现象[J]。云梦学刊,2003,(3)。

高晨野。《九歌》结构原貌新探[J]。江汉论坛,1982,(6)。

高国兴。楚辞成因论略——中国早期诗歌源流的探索[J]。东疆学刊,1994,(2)。

高亨。《天问》琐记[J]。文史哲,1962,(1)。

龚维英。关于《惜往日》的真伪问题——与戴志钧同志商榷[J]。福建论坛,1982,(1)。

龚维英。《离骚》题义别解[J]。重庆师大学报,1982,(3)。

龚维英。《九辩》应释“鬼偏”[J]。福建论坛,1982,(6)。

龚维英。《天问》结构初探[J]。青海师大学报,1983,(3)。

龚维英。《离骚》究竟著于何时?[J]。中州学刊,1985,(4)。

龚维英。《离骚》即“太阳之歌”[J]。社会科学辑刊,1987,(6)。

龚维英。屈原里籍考[J]。社会科学辑刊,1989,(Z1)。

龚维英。“楚齐联盟”释《九歌》异议——与翁银陶先生商榷[J]。江汉论坛,1991,(1)。

龚维英。屈原故乡非秭归及其出身考[J]。晋阳学刊,1993,(4)。

龚维英。屈赋《九歌》著作期辨[J]。天府新论,1996,(3)。

郭纪金。楚辞可歌刍论[J]。文学评论,2000,(6)。

郭建勋。汉人对楚辞的整理和编纂[J]。中国文学研究,1989,(2)。

郭建勋。“楚辞”名义浅探[J]。中国文学研究,1991,(2)。

郭建勋。楚辞的文体学意义——兼论楚辞与几种主要的中国古代韵文[J]。中国文学研究,2001,(4)。

郭建勋。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J]。中国韵文学刊,2003,(2)。

郭杰。《招魂》作者补证[J]。社会科学战线,1993,(3)。

郭杰。从《生民》到《离骚》——上古诗歌历史发展的一个实证考察[J]。文学遗产,2001,(4)。

郭沫若。屈原《天问》的译文[J]。人民文学,1953(5)郭沫若。谈《屈原》剧本中的宋玉郭老给丁力同志的回信[J]。山西大学学报,1980,(2)。

郭在贻。论屈原[J]。杭州大学学报,1978,(3)。

H

韩高年。《九歌》楚颂说[J]。中州学刊,2003,(1)。

韩国良。《离骚》“求女”指意探微[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3)。

何金松。《远游》、《大招》非屈原所作[J]。华中师大学报,2003,(3)。

何念龙。屈赋爱国主义的纵横审视[J]。荆州师院学报,1997,(3)。

何念龙。近二十年楚辞学界学术活动述评[J]。云梦学刊,1999,(2)。

何念龙。论楚辞体的内在特质兼说楚骚传统[J]。江汉论坛,2001,(4)。

何幼琦。关于“摄提·庚寅”的推算与屈原的生辰问题[J]。学术研究,1980,(2)。

何幼琦。屈原的生年和诞辰[J]。江汉论坛,1981,(2)。

横山弘[日]。楚辞中的时间描写情况[J]。入矢教授、小川教授退休纪念中国语言学论集,1974。

胡大雷。从屈原的人生痛苦论《离骚》“求女”指寓[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2)。

胡念贻。宋玉作品的真伪问题[J]。文学遗产增刊(第一辑),1955。

黄崇浩。楚辞诗体三源论[J]。孝感师专学报,1996,(3)。

黄崇浩。屈原使齐问题之探索[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6)。

黄凤显。楚地域环境与楚辞文学[J]。烟台大学学报,1996,(1)。

黄凤显。屈辞《大招》释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

黄凤显。屈辞《招魂》新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3)。

黄刚。“屈原否定论”产生原因试探[J]。上海师大学报,1993,(3)。

黄灵庚。《离骚》“求女”新探[J]。求索,1983,(3)。

黄灵庚。《离骚》“伯庸”考[J]。浙江师大学报,1987,(1)。

黄灵庚。《楚辞》文献学百年巡视[J]。文献,1998,(1)。

黄露生。屈原的出生地在湖南汉寿[J]。常德师院学报,1997,(5)。

黄任轲。屈原出生年月日新考[J]。学术月刊,1991,(4)。

黄震云。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述评[J]。文学评论,2000,(2)。

黄中模。谈《屈原问题考辨》中涉及的有关《史记·屈原列传》的一些争议问题[J]。重庆师大学报,1983,(4)。

J

冀凡。《九章》的完整性未可置疑——《九章》新论之一[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1988,(1)。

冀凡。《九章》与屈原之迁放——《九章》新论之四[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1989,(1)。

冀凡。《九章》与屈原在江南的行踪[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9,(2)。

冀凡。屈原放逐汉北说质疑与《抽思》新解——与赵逵夫同志商讨[J]。中国文学研究,1991,(3)。

冀凡。谁是《招魂》的作者?[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5,(3)。

冀凡。《离骚》与《九章》是否为同一个时期的作品——《离骚》研究系列之四[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3)。

江立中。论《离骚》是屈原的绝笔诗[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江林昌。楚辞文化渊源及其与南北文化关系新探[J]。荆州师院学报,1994,(1)。

江林昌。楚辞与上古历史文化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1995,(2)。

江林昌。《天问》宇宙神话的考古印证和文化阐释[J]。文学遗产,1996,(5)。

江庆柏。不要孤立地评价屈原的爱国思想[J]。湖南师大学报,1985,(3)。

姜亮夫。《屈原问题论战史稿》序[J]。重庆师大学报,1984,(2)。

蒋方。说“楚辞”之名——楚辞文体在汉代的接受情况刍议[J]。理论月刊,1998,(9)。

蒋方。唐代屈骚接受史简论[J]。中国韵文学刊,2005,(4)。

蒋方、张忠智。论楚辞文体在魏晋六朝的传播与接受[J]。湖南师大学报,2002,(4)。

蒋南华。试论屈原及其作品的真伪——同日本学者稻畑耕一郎和三泽玲尔等先生商榷[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5,(1)。

蒋南华。《九歌·山鬼》等篇的写作年代、地点及其他[J]。贵州文史丛刊,1987,(1)。

蒋南华。《渔父》发微[J]。云梦学刊,1992,(1)。

金开诚。《离骚》创作年代考[J]。北大学报,1983,(3)。

金荣权。宋玉形象的历史变迁及评价[J]。中州学刊,1989,(3)。

金荣权。宋玉生平探考及评品[J]。南都学坛,1989,(4)。

金荣权。七十年来宋玉研究述评[J]。中州学刊,1995,(1)。

金荣权。《楚辞·远游》作者考论[J]。中州学刊,2005,(6)。

金荣权。论两千余年来屈原形象的历史演变——兼及屈原精神与文化内涵[J]。江汉论坛,2000,(7)。

金荣权。关于《楚辞·大招》的几个问题[J]。云梦学刊,2005,(4)。

金式武。招魂研究[J]。历史研究,1998,(6)。

金式武。关于《招魂》作者之考辨[J]。上海师大学报,1992,(1)。

濬源。离骚解题[J]。学术月刊,1958,(3)。

K

柯镇昌。唐诗宋词中“巫山云雨”意象之比较[J]。柳州师专学报,2007(4)。

柯镇昌。析李商隐诗歌中之“巫山云雨”意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

L

兰甲云、陈戍国。《九歌》祭祀性质辨析[J]。西北师大学报,2006,(3)。

乐承忠。论《离骚》的年代和它的创作方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

雷庆翼。论《离骚》作于怀王入秦(武关)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