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楚辞》文献研读
5961200000003

第3章 《先秦文学元典研读丛书》总序(3)

四是运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从考订作者的身世入手研究作品。孟子早就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学特色或多或少要受到大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会由于地域、气候、政治、宗教、文化等原因形成自己特有的思想意识、心理特征和审美习惯,任何一位作家的创作活动势必要打上民族风俗、时代特征和文化背景诸方面的烙印。因此,我们在进行先秦文学“元典”乃至整个古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既要了解作品和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人品德行等等的关系,同时又要认识作品和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文学家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人际交往中,来考察他的思想、行为和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才能作出历史性的结论。

2.突破创新是广博会通的目的,理性思辨是经验实证的归宿所谓理性思辨研究方法,就是从整体上审视研究对象,让主客体和主客观遇合为一体的研究方法。就我国学术史而言,由汉代章句训释向宋代义理探求的跃进,标志着先秦文学“元典”研究实现了从单纯的经验实证方法研究向将经验实证方法与理性思辨方法结合的综合性研究的转变,标志着先秦文学“元典”研究逻辑由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发展。先秦文学“元典”研究在资料的整理和考订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辨研究方法,应包括文学现象的记述和评论与文学规律的探索和总结这两个层次的理论研究,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要以评述文学现象、探索文学规律为归宿。就研究的动机而言,运用经验实证方法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订,就是为了运用理性思辨方法进行文学现象的记评和文学规律的探求;就研究主体而言,以理性思辨方法探求中国古代文学的规律都具有解释的历史性;就研究客体而言,以理性思辨方法探求中国古代文学的规律都具有语言的社会性。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应该注重自觉地运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思潮,应该牢固树立以理性思辨方法探求中国古代文学规律为归宿的学术理念,去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历史长河中每一位作家、每一个作家群体所处的时代特征,去把握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作家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地在经验实证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辨,才能够从历史与文学、政治与文学的结合上去整合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及其发展规律。在先秦文学“元典”研究过程中,如何继承与发展理性思辨研究方法,笔者以为起码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治学犹如耕耘,在那广袤肥沃的原野上属于你的只有“一亩三分地”,你不要妄想到处去撒播你的种子;如果你太贪心了,你所耕耘的土地只会是过去的“草”多“苗”稀的“社会主义大田”,其结果必然是“广种薄收”。即使是在只属于你的“一亩三分地”里,你也必须精心谋划如何耕耘,如何劳作,如何划分地垄,在每一垄土地里播种什么作物,在有限的田垄里如何间作套种,等等。这些对自己“一亩三分地”耕作的通盘考虑,就如同对你所选择的毕生所要从事的研究对象的总体设计。同时,如同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对你所选择的毕生所要从事的研究对象也要逐一分解成为若干个研究单元,这就是所谓的“分步实施”。当然,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设计”与“分步实施”,前提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富于自己个性特色的学术理念。说详:邵炳军、郝建杰《宏观把握辨证探求——谈郭晋稀先生〈诗辨新探〉一书体现的方法论》,《书目季刊》(台湾)第40卷,第4期(2007年3月),第95—98页。否则,你的“总体设计”只会是“画饼充饥”,你的“分步实施”只会是“瞎子摸象”。只有在正确的学术理念指导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总体设计”与“分步实施”,才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四面围剿、八方出击,展开全方位的科学论证,才能“使历史上的时代风貌,在读者脑海里形成了极其鲜明的‘立体感’”汤炳正《屈原与他的时代·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页。,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是将整个先秦时期的整体文化背景与诸侯方国的地域文化紧密结合进行整体研究。人地关系是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基本关系,文人的空间聚合与分离给文化带来刺激,给文学发展带来生机。戴伟华《唐代文学研究中的文人空间排序及其意义》,《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22页。故重视时地关系一直是先秦以来我国学术界的一个优良传统。但相比较而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期,先秦以后文学地域性风格的研究却走到了先秦文学地域风格研究的前面。先秦文学乃中国文学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源头,关注并全面地、系统地研究先秦文学“元典”的地域文化生态与地域风格,自然是从事先秦文学研究者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主攻方向之一。说详:邵炳军《关于〈诗〉“国风”地域风格与周代文化生态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第八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2008年7月。

三是通过对作家政治思想的发掘使人们对作品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先秦文学“元典”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它们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与政治功利性。其中,有些作品甚至是直接为王权政治、诸侯政治及新兴地主阶级政治服务的舆论工具,有些作品则是反映那个时代贵族统治者在社会、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各方面意识形态的历史文献。因此,在先秦文学“元典”的研究过程中,注意对作者政治思想的发掘,会使人们对作品内容有更为深层次的理解。说详:邵炳军、邱奎《经验实证上的理性思辩——读赵逵夫先生〈屈骚探幽〉,《古籍新书报》,第42期(2006年2月28日)。

四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使小材料派上大用场。在先秦文学“元典”的研究过程中,每当考订重要问题时,可以随文解决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当然,这同样包含着作者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功底和识力,也是整体研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说详:邵炳军、杨秀礼《古典文学学研究与“破案”——读赵逵夫〈古典文献学论丛〉》,《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7月29日。

五、编著本丛书的缘由、目的、原则与体例

1.编著本丛书的缘由——从笔者的学习经历说起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笔者有幸考取了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当时的甘肃师范大学,1939年至1948年期间的校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9年至1957年的校名为西北师范学院,属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我远在西北腹地的这所母校,其前身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三所学校自北京西迁陕西后共同组建的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并于1941年西迁兰州。1945年北京师范大学复校迁往北京时,部分师生留了下来,依然沿用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这一名称。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遂改名为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所以,这所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百年老校,昔日是一所名家云集的高等学校,也是一所有着深厚学术传统的知名高等学府。其中,中文系素有“陇上毓苑”之美称,人才辈出,师资雄厚,赵荫棠、黎锦熙、丁易、陈涌、杨伯峻、彭铎、郭晋稀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

记得笔者于1978年3月刚刚进入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时,系主任彭铎师在开学典礼上要求一个合格的中文系毕业生应具有“四个一”的基本素养,即“一表人才、一口官话、一笔好字、一肚子文章”。实际上,这是母校中文系多年来培养学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当时,一、二年级主要开设一些基础性必修课程,三、四年级则开设了大量的研究性选修课。无论是基础课还是选修课,给77级授课的老师都是系里顶尖级的老师。如先秦两汉文学元典研读类选修课有郭晋稀师的“《诗经》研究”郭晋稀师《诗经蠡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彭铎师的“《潜夫论》研究”彭铎师《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5年。、郑文师的“《楚辞》研究”郑文师《楚辞我见》,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蓝开祥师的“先秦神话寓言研究”蓝开祥师《中国古代神话寓言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钮国平师的“《孙子》研究”钮国平师、王福成师《孙子释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霍旭东师的“《战国策》研究”,等等。开设这些课程的先生都是该领域研究的专家,各位先生们的讲义都是他们多年研究积累的成果,在给我们讲授课程结束以后大多结集出版了。这些专家们授课主要以作品研读为主,很少涉及史论;他们在讲授每一个专题时,往往不厌其烦地罗列自古及今诸家异说,然后逐一辨析,最后或择善而从,或补正旧说,或自立新说,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他们常常告诫我们“例不过三而不立”,反对以孤证立说。那时各位先生们的讲义,由一些字写得好的同学在钢板上刻写蜡纸油印后发给大家。母校的先生大多是南方人,有的先生讲课时方言很重,我们必须提前预习讲授内容才能听得懂,这便养成了我们带着问题去听课的良好习惯。当时母校中文系只有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两个硕士点,每个专业每年只招收1—2名研究生。所以,先生们开设的选修课常常是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在一起听课。这就为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那时,77级的本科生们每每以“天子门生”自居,78级的硕士生们是当之无愧的“知识精英”。所以,在这一群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就不仅仅是一种学术交流,更是一种心灵的互动!

记得1977年12月恢复高考的时候,我们可以报考三个志愿。当时我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第二志愿是兰州大学哲学系,第三志愿是甘肃师范大学政教系。可在那年春节前,我拿到的录取通知书却是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当时我的确沮丧过,可是,在进入中文系学习了一学期之后,我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十分庆幸自己有幸聆听知识渊博的先生们授课,更钦佩诸位先生诲人不倦的教风。因此,我常常给学生讲对母校的感受:自己会因天资愚钝而自愧,也会因言行鲁莽而自责,更会因有辱师门而内疚,但我一直为自己能够在西北师范学院完成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