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法与书法:从唐宋论书诗看书法文献的文学性解读
5961100000014

第14章 宋代论书诗个案研究(1)

宋代诗歌存诗二十余万首,远多于唐诗。其中有文化发展、文学演进、印刷工艺等诸多原因。宋诗中论书诗数量众多,今存近800首,其中岳珂一人即有近200首,为唐宋诗人之冠。宋诗风貌与唐诗不同,宋代论书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唐代论书诗一脉相承,又推陈出新,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目前学界对宋代论书诗的独特史料与文学价值已开始关注,其中蔡显良博士的学位论文《宋代论书诗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首次系统地研究宋代论书诗。该文着眼宋代论书诗于宋代书法独具崇高地位,从右文政策、儒学振兴、理学生成、诗文革新角度着手,对宋初的篆书热潮、北宋中期的书法复古运动、南宋苏黄米书风的流布情况、南宋末的书法复古倾向等问题予以研究。指出宋代论书诗的突出价值与地位尤其凸现在蕴藏甚富的书法美学思想方面,乃宋代尚意书法旗帜性观点的发源地,而崇古尚晋则是体现在宋代论书诗中的宋代书法思想的母题。其他如以人论书、以禅喻书、觅韵反俗、遗貌取神、借古开新等审美思想均能在论书诗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同与升华。同时凌丽萍硕士的学位论文《宋代论书诗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则尝试从历史分期、思想内蕴、艺术理论价值等方面对宋代论书诗进行分析。对宋代论书诗的产生发展追本溯源,对宋代论书诗进行分类,分析宋代论书诗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原因等。两篇论文从文化学、艺术学等角度对宋代论书诗做以研究,梳理较细,已勾勒出宋代论书诗的全貌。

本书则关注宋代论书诗与唐代论书诗在比况物使用方面的演变,注重从论书诗角度关照唐、宋型文化与两朝文艺思想的变迁。对于宋代论书诗的文艺价值,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家论书诗进行研究,以点代面,管窥宋代论书诗的独特风貌。唐宋存论书诗最多的是岳珂,其主要文艺思想均包含在《宝真斋法书赞》中。该书作为南宋著录体书法文献,内容庞杂,作者把自己多年收藏的大量书帖,逐一作赞,其中包括近200首论书诗。宋淑湘女士的专著《宝真斋法书赞》宋淑湘:《宝真斋法书赞》,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把书赞作为对象和典型加以梳理和研究,力求从中把握书论文体的全貌,分析书论体裁的表达方式、文学诱导,从而完善书法审美抽象与想象的衔接,并对赞类文体在书论文体发展的历史链条中所处的地位作出客观评价。对于岳珂的研究较为全面细致,包括其论书诗在内,均有梳理解析。是而本文不单设岳珂研究章节,仅将其论书诗置于宋代论书诗整体中予以研究。

苏轼论书诗艺术分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以书法名列宋代“书法四大家”之首;绘画与文同齐名,为“湖州画派”代表;学术著作有《苏氏易传》、《书传》、《论语说》等。苏轼的文学成就在宋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诗词文皆成为历代学习的典范,他以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与欧阳修一起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一起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一起并称“苏辛”。苏轼著述甚夥,诗文合集有《苏东坡集》,文集有《苏轼文集》,诗集有《苏轼诗集》,词集有《东坡乐府》。

苏轼是宋代诗坛与书坛最为著者,他的诗学思想与书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东坡提出“尚意”的书法审美观,并将之应用于诗歌、书法创作中,这是对唐诗、唐书的反叛与创新,为宋代诗歌与书法开辟了新路。他注重创作过程中心灵的感悟,追求文艺创作的“自然”表现,使线条与语言具有了流动性,形成内外合一的创作情态。同时苏轼注重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还强调“天工”,在其文艺思想中充满辩证思维。《黄州寒食帖》是东坡书法艺术的最高代表,是其诗歌观与书法艺术观的集中体现。其有关书法的诗歌亦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理论性。

在苏轼所存世的2700多首诗中,直接论及书法、书家的作品有26首(不包括论笔、墨等工具的诗)。苏轼作为宋代“书法四大家”之首,又是诗坛最为著者,这些论书诗从数量上来说是很少的,但作为一类特殊题材,也应予以关注和研究,尤其是对于苏轼文学、艺术观的探求大有启迪。苏轼这26首诗中,七言的有18首,用古体写成的有15首,可见苏轼对书法这类题材的诗作中,是偏爱七言、古体的。

一、以诗的形式论书

苏轼不单是用诗的形式来描述书法作品,而且用来表达自己的书法理论主张。这时候诗在苏轼手里不是抒情的,更多的是议论,“以议论为诗”的倾向在这类诗中有所体现。苏轼充分表达了以“意”为主的书学观,要求作书要任性而为,贵在“自然”,即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而不要去刻意为之,如《石苍舒醉墨堂》(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235—237页。本文所引苏轼诗均出自该本。: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消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绸。

苏轼认为作书不要过于纠缠在点画上,“姓名粗记可以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不须临池更苦学”,而要任性而为,追求自然地表达情感,才能“适意无异逍遥游”。同时诗中透露了自己对书法的深深喜爱之情。

苏轼多次在诗中强调作书要任“性”而为,不要刻意雕琢,如《戏书》:

五言七言正儿戏,三行五行亦偶尔。

我性不饮只解醉,正如春风弄群卉。

四十年来同幻事,老去何须别愚智。

古人不住亦不灭,我今不作亦不止。

寄语悠悠世上人,浪生浪死一埃尘。

洗墨无池笔无冢,聊尔作戏悦我神。

再如《次韵子由论书》: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矉,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独子亦颇。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落,结束入细麽。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尔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苏轼认为作书只要达到精神的愉悦,何必在意字的好坏。他这种豁达的心境在其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五言七言正儿戏,三行五行亦偶尔。我性不饮只解醉,正如春风弄群卉。”(《戏书》)“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次韵子由论书》)都表明了苏轼率性而为、毫不刻意为之。其实苏轼对书法并非不要“形”,而是把“神”放在首位。苏轼追求的是“通其意”,即真正把书家主体精神与字融为一体,追求一种“自然”。他并不有意作书,所以又云“我生百事不挂眼,时人谬说云工此”。(《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其实他对书法是非常喜爱的,如《试笔》中“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对书法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甚至把它当成生命的一部分,伴自己度过困境。

苏轼还通过论书诗表达了对前人书法的看法,表现出了一种进步的历史观。关于他对前人书法的继承与反叛问题,前文已有论述。苏轼不盲目泥古,要自出新意,自成一家,开创了宋代尚“意”书风,如《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稜。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趺入坐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对前代书家之优劣予以点评,指出各有千秋,而不应独尊一家。苏轼标榜张扬个性的大旗,力求展现自己的独特精神,“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的辩解,是针对别人对他的批评而发的。苏轼喜用浓墨,“握笔近下”,又“行之迟”(李之仪《姑溪居士前集》卷十七),因此有人讥其字为“墨猪”,但苏轼毫不在意,认为只要写出独特的个性,展现自然的精神,就无所谓好坏。同时苏轼还表现出进步的历史观,“后来视今犹视昔”的观点,指出书法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有时代发展的观点,不要盲目泥古。

苏轼还对前人的书法作以评价,如《题王逸少帖》:

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

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

有如市娼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

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

天门荡荡惊跳龙,出林飞鸟一扫空。

为君草书续其终,待我他日不匆匆。

苏轼的书学观是反唐人的,见前文论述。东坡对张旭、怀素进行了批评,“有如市娼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他希求突破唐人成法,开辟新的书风,首先就要打破唐书的垄断,敢于质疑权威。单从几首诗是不能完全展示出苏轼的书学观,但毕竟以诗的形式来论书,既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又丰富了书论的内容,可以说在诗、书两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苏轼这二十六首诗中,《六观堂老人草书》关于此诗的标点,参见由兴波:《〈全宋诗〉标点质疑三则》,《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00—101页。一诗,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

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俯仰殊。

清露未唏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

云如死灰实不枯,逢场作戏三昧俱,化身为医忘其躯。

草书非学聊自娱,落笔已唤周越奴,苍鼠奋髯饮松腴。

剡藤玉版开雪肤,游龙天飞万人呼,莫作羞涩羊氏姝。

诗题下注云:“六观,取《金刚经》梦、幻等六物也。老人僧了性,精于医而善草书,下笔有远韵,而人莫知贵,故作此诗。”该诗共计十五句。前六句说的是佛家梦、幻之意,慨叹人生短暂。七、八、九句转写老僧虽是出家之人,但未断俗缘,“实不枯”,且通医术,为人解难。十、十一、十二句说老僧精通书法,虽未专门研习书法,但足以令周越这样的书法家之书为“奴书”。“苍鼠奋髯”指鼠须笔,“松腴”指墨,言其挥毫泼墨。十三、十四、十五句写老僧具体的书法创作。“剡藤玉版”指用剡溪之藤做的上好宣纸,写其书法犹如“游龙天飞”,观者无不惊叹,赞扬老僧之书不像羊欣那样有羞涩之态。该诗既有对佛理的理解,又有对主人公的赞扬,还有对书法的描述,气势贯通,结构紧凑,一气呵成,是苏轼这类题材诗中的佳作。

二、注重用典使事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苏轼在这二十六首诗中非常注重对典故的使用,他经常使用书法史上比较典型的几个事例,如:“子云寒悴羊欣俭”(《观子玉郎中草圣》。典出:唐太宗论萧子云书:“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讥无骨也。《法书苑》:梁武帝评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点校:《苏轼诗集合注》(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02页。

又如:“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其一)典出刘禹锡《酬柳公权》诗:“柳家新样元和脚,且尽姜芽敛手徒。”《南史·王僧虔传》: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分,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贱家鸡,皆学逸少书。”

又如:“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和孔密州五绝》之四《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典出《南史·齐·陆厥传》: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四声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徴不同。世呼为“永明体”。又《南史》:谢庄字希逸。王玄谟问:“何者为双声叠韵?”答曰:“玄护为双声,碻磝为叠韵。”“子云”条见前文所引。

又如:“征西自有家鸡肥,太白应惊饭山瘦。”(《答孔周翰求书与诗》)“家鸡”条见前文所引。《唐书·杜甫传》:李白讥甫,有饭颗山之嘲诮。又如:“秋蚓春蛇久相杂,野鹜家鸡定谁美。”(《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其一)典见前文所引。

又如:“家鸡野鹜同登俎,春蛇秋蚓总入奁。”(《书刘景文左藏所藏王子敬帖》)用典同上。

又如:“从此剡藤真可弔,半纡春蚓绾秋蛇。”(《和人求笔迹》)用典同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苏轼习惯在论书诗中用典,且都是书法史上比较有名的典故。一方面说明苏轼有“以才学为诗”的倾向,另一方面所用典故略显单调。

《石鼓歌》该诗用典情况详见《苏轼诗集合注》(第1册),第144页。在用典、用字等方面颇显功力,显现出与其他诗不同的风貌: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箝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傍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鱮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籕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耉。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伏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矇瞍。

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嵝。

勲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名字记谁某?

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扫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掊。

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鬼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一评曰:“雄文健笔,句奇语重,气魄与韩退之作相埒,而研炼过之……澜翻无竭,笔力驰骤,中章法乃极严谨,真足嗣响少陵。”《御选唐宋诗醇》卷三十二,四库集部1488册615页。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了更好地比较苏诗与韩诗风格,今附韩愈《石鼓歌》如下: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陵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科。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