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法与书法:从唐宋论书诗看书法文献的文学性解读
5961100000001

第1章 绪论

唐、宋两朝均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王安石、陆游、杨万里等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创造出了辉煌的诗歌时代;唐、宋两朝也均是书法史上的高峰,唐代产生了以欧阳询、柳公权、褚遂良、颜真卿、张旭、贺知章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的书法家,开创了中国书法史尚“法”的新局面,宋代则有以“苏黄米蔡”书法四大家为代表的两宋诸多著名的书法家,继唐“法”之后,开创宋“意”格局,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唐、宋时期的很多著名书法家又都是著名的诗人,他们对中国诗歌和书法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均取得了重大成就。对于他们的研究,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学或书法上的成就。唐、宋诸多诗人与书法家集于一身,创作了大量的论书诗,诗人与书法家的密切交往也使诗歌与书法得到了互通与交融。

论书诗是指对书法艺术进行理论探索的诗歌,包括对书法作品、书家等予以品评的诗作。论书诗这一题材自唐发轫,至宋蔚为大观,目前《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全宋诗》、《〈全宋诗〉订补》中保留下来的论书诗有近千首之多。诗人用诗歌的形式品评书法,以一种艺术语言来评价另一种艺术门类,颇值得重视。在诗歌研究方面,论书诗是一个独特的题材,它将诗歌与书法二者结合在一起,书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在书法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上,论书诗有着独特的价值:它既是书法文献,同时又是文学作品,是以文学的形式来品评、研究书法的史料。对论书诗的整理与研究,可以进一步弥补书法史料研究的不足,并能充分挖掘诗歌中这一独特题材的艺术价值。在文学与史学(书法文献学)方面对论书诗进行综合研究,沟通史学、文学与艺术几大学科,寻求三者的互通与互补性,在学科的交叉点上求得新的突破。

唐以前书论多在形而上层面上讲求义理,宋以后则对古法继承问题比较关注,因此在技术层面审美较多。受此影响,唐代论书诗更多的体现书家、书法作品的神韵,追求这种艺术活动带来的精神愉悦感,其中描写草书的诗最多,与大唐风度的自由精神相吻合。宋代论书诗更具有理性特征,对书法作品的技法探讨明显增多,体现出宋代书家的复古与创新取向,既有书法方面尚“意”特征,又兼宋诗尚“理”风格。唐、宋论书诗无论在对书法文献的语言甄别方面还是内在审美体系建立方面均有独特价值。

注重文学艺术的交融一直是学术界的重点课题,学术界对于中国绘画与诗歌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但对中国诗歌和书法关系之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而对于书法文献的文学性解读更是无人研究,仍属空白。对于书法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学术界将成篇书论与题跋作为研究重点,对论书诗这一独特形式关注不够,未能充分挖掘其学术价值与艺术内涵,未能将其从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充分解读。对论书诗的研究可与书论、题跋研究形成互补,弥补书法史料研究的不足,并对文学与艺术形成交叉性、全方位的综合研究态势。

目前国内外汉学界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亦十分注意文学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从广阔的文化学角度考察文学。文学的演进本来就和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古代的文学家往往兼而为史学家、哲学家、书家、画家,他们的作品里往往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会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面貌,广阔的文化学视角对于文学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本书力求将书法文献与诗歌研究结合起来,沟通史学、文学与艺术,寻求三者的交融互通之处,形成对中国书法艺术价值的重新认识。第一章对中国诗学思想与书学理论的关系予以探讨,进而探究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互通与互融。第二章对唐宋论书诗中形容语予以研究。唐宋论书诗中使用形容语是其重要特色,对形容语的研究,从比况物的使用到比况方法的探讨,更有助于理解论书诗作为独特书法文献的特点及价值。第三章从唐宋论书诗中解析两朝文艺思想嬗变的脉络。第四章在宋代论书诗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通过对苏轼、黄庭坚、米芾的论书诗分析,研究其文艺思想及其对宋代文化的影响。第五章是有关诗歌与书法的几篇论文,对两种文艺部类的交叉性予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