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真水无香
5957000000066

第66章 大院里的枣树

去看望母亲,弟弟端出一盆红枣说道,这是妈特意给你买的。

我拿起一颗放进嘴里,一咬,脆脆的,甜甜的,那感觉,那味道,与我们院里的大枣一模一样。

这一夜,因了这枣而特别美好;也因了这枣又让我梦见了院里的那株大枣树。

北京的秋天向来是迷人的,不仅迷人,而且令人向往。那菊花的鲜艳夺目,桂花的沁脾芳香,一年当中的天最蓝,云最淡,风最爽……但最让我回味无穷的还是那大院里的枣树。

我的家住在北京东城离建国门不远的北牌坊胡同,这是一条很普通的胡同,我就居住在这条普普通通的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京城的大院数不清,京城的名胜古迹也是世界罕见的,然而这一切都不是我的,属于我的惟有那小小的院落和院落里的那株枣树。

提及这棵枣树,便勾起我许许多多如红红的大枣般的回忆。

有许多人曾好奇地问北京的特色是什么,有的人说是红墙绿瓦;有的人说是四合院;也有人说是故宫、长城;但我说,北京的特色是北京的枣树。好像是梁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曾经有过这样的文字:北京如果没有豆汁还叫北京吗?我到以为,北京如果没有枣树,还叫北京吗?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几乎都有枣树的存在。那红红的大枣,又脆又甜,我相信只要是在北京出生的,谁也不会忘记北京大枣的味道。

我所居住的院子里就有一棵枣树,这棵枣树很有特色,它不偏不倚地端坐在院落的中央。是建造这个院落的工匠们别有匠心,还是这家房东目光不俗有意将这株本来属于野生的枣树植于院落中心,抑或是枣树善解人意选择了这个地方呢?

这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无论是怎样的,这株枣树于院落之中是格外的打眼。你看,它虽平平常常地院中一坐,但仔细观赏你就不难发现,它如写意图中的洒脱一笔。院落之中除砖瓦之外点缀一株小树,有如一花盆之中植上小花一朵,既好看也耐看,美中存雅,粗中溢秀。况有冬看枝之苍劲,夏观枣如红灯,春赏树之嫩色,秋览叶之纷纷……作为平民百姓能有如此之心境也不枉称京城子民吧。

这枣树已是很老很老了,像个老古董,粗粗的树干上生出许多大包,它活了多少岁没有人能说清。自从我搬进这座院子里,听院里的大妈大婶说,那株古枣树就已经很粗很苍老了,可它的“生育”能力却依然旺盛。每逢秋天,那满树的大红枣,喜人、馋人;那枣一头尖尖的,皮薄而肉厚,一咬,又脆又甜。凡是住在这院子里的人家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谁也不会摘一粒枣,打一竿子枣;没有人这样刻意地去教导谁,从我入主这座院子起,这里的大人小孩就一直恪守着这样的规矩。只有待枣红、熟、脆三合一的时候,大家便挑个星期天,全院齐出动,大人打枣,小孩捡枣,欢欢笑笑闹个上午,然后由院里德高望重的刘大妈统一分配:无论大人小孩,一律按实际人口每人一脸盆。就是这样的分法,实际上也吃不完,因为那大枣树有二层小楼那么高,树身粗得两个大人都抱不过来,再加上我们院的这棵枣树由于保护得好,从没有人去伤害它,所以年年枣树大丰收。除了自己院子里的人分完后就是用它去联络感情,邻院没有枣树我们就分给他们一些,而这家院子种有石榴树,那院子种有香椿树,大家友好相处,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气氛融洽,分剩下的谁家来亲戚,或是邻院和街坊们串门来时就拿给大伙儿吃。那情景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一看见红红的大枣,一想这小院,一种温馨就充满心田。生活的美好,是人的记忆薄中的不可或缺的页码。

记不得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院里的规矩渐渐地被破坏掉了。枣才刚刚开始长成,便有人来打,上树去摘;开始是外人,后来连我们院里的人也耐不住抢先打开了枣,当刘大妈问他们为什么打枣时,他们说,你也打,他们打,与其让人家打还不如欠自己打呢。就这样,打来打去那枣还没有熟透,已经所剩无几了。

屈指数来我住进楼房离开那小院已经几年余了,但我依旧惦念着它,就好像这小院里有块磁铁似的,每隔一段时间就将我吸回去,看看街坊,摸摸那棵大枣树,因为这里毕竟是我的故乡……然而,梦中的枣树依旧,小院依旧,却物事人非,一切似乎都没有多大的变化,所变的只有那枣儿,那红红的大枣、脆甜脆甜的大枣,而今已不再脆、不再甜、不再红了,或许人们对它的伤害太多了,它那甜甜的汁液也随着那酸酸的泪一块流掉了。

枣可以不吃,只要树还在;人可以搬走,但院子不会消失。然而,一个消息传来:北牌坊拆迁了,我们那个小院也随着推土机的轰鸣一同从北京的地图上消失了……

我怅然地走在这块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眼前是一片片的废墟,破瓦、残砖……然而使我蓦然欢喜的是,远远的有一棵树孤零零地伫立在这片废墟之上。那是你吗?我故乡的枣树,那一定是你,是我常常于梦中呼唤的枣树!

我走近它,轻轻地抚摸着它粗粗的树干,抚摸着皲裂的树皮:人,或许多有所求,但它——那枣树别无所求,它只是奉献着它的血与肉让世人品尝;这是它的本性,也是它的美德,这是人们常常说的那种精神和品格,也是它永远植根于我心中的缘故。

啊,枣树,故乡的枣树,难以忘怀的枣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