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真水无香
5957000000027

第27章 贵州三记

近有贵州之行,得以初识黔之风土人情、山光水色,尤以黔之石、油菜花和苗族老妪最为牵魂。故记录于此,爰作三记。

黔之石

——《贵州三记》之一

贵州多山。虽有云贵高原之称,但一路走来,山不甚高,且少有景色,尤其于蒙蒙雨中,尽失“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味道,远观峰秃少树,近看石丑无光,令观赏者望山兴叹。众友甚觉无味,随即回至车中谈天说笑。吾不喜言词,况生于京城难得走进大山,故不愿轻意放弃亲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想万物生灵自然有其存在之道理,便独自踱近石山,细细观察。

只见此山怪石累累,风雨之侵蚀,岁月之痕记,无不使这石山老态龙钟,石身道道沟痕,难道贵州的雨都是酸雨,还是这贵州的风如刀利?在我看来,应是逢山必秀,看黄山之壮美,观庐山之秀丽,望华山之险峻,眺泰山之巍峨;但贵州的山在同行人的眼中似乎并无特色,指手画脚中,语言多有不屑,皆有枉此一游之憾。

“当年我们自东北迁贵,虽几十年过去了,乡音改了,习惯变了,第二代人成了这里的栋梁,第三代人俨然以贵州人自居了。然而没有变的,正如我们对这贵州石,贵州山的钟爱。她是我们几代人扎根在这云贵高原的精神所在:‘以大山的胸怀处世,以山石的包容待人’。没有大山便没有贵州,没有山石便没有贵州的富饶,没有这山石精神便没有我们扎根在这里的决心。”此时一位贵州友人似向我亦自言自语地感慨着,贵州友人的话让我为同行人只看重外表,忽略心灵的浅薄见识而有些汗颜。

我走近山石,抚摸着被风化得道道沟痕如老妪饱经沧桑的脸的山石;猜想着这沟沟道道里书写着的世间沧桑,记录着“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的过去,镌刻着世间的善良与丑恶……莫非世间将那几千年的风霜雨雪都刻画在了你的肌肤之上,才留下了这道道不灭的印记?

我走近山石,我爱上了她的别具特色——外表丑极草木难生,不拘一格且千石百态;她那任性与坚强多么像那山里娃呀,尽管一日三餐少鱼少肉,但仍有一身健壮的筋骨!

我走近山石,呼唤着她的名字,以她的圆浑,以她的坚硬,以她的胸怀,以她的沧桑;何以任其邈视,凭尔不睬呢?噢,默默无语——可以粉身碎骨成为石灰,这难道是你的品格?无怨无恨——可以刀劈斧砍成为路基房舍,难道这是你的风骨?

我走近山石,朋友,你可以无视这山之秃、石之丑,但不可以小视他的心灵——在她并不美丽的躯体内竟蕴藏着无尽的金、铁、铝、煤……而她却将这周身的矿藏无私地奉献给人类,包括那些对她不屑一顾、以貌取舍的浅薄之徒。

噢,山石,这难道就是你黔之石的精髓吗?这难道就是你有血有肉、蕴含大家风范的黔之石?!

我走近山石,走进黔之石。

油菜花

——《贵州三记》之二

当北方依旧是无花少绿的枯色季节,贵州的油菜花已是无处不灿然一笑的时节。

一进入贵州,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漫山遍野的小黄花,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她,她都会从四面八方朝你投来金灿灿的微笑!

坐在车上不免心中好笑,尚未一览贵州山水竟先让这野花的艳丽夺了风头,不知贵州的山水景色会是怎样的可爱迷人。正当我赞叹这野花的美丽时,贵州友人听后大笑着说道:“这可不是什么野花,它是油菜花,不但好看而且可餐,我们一年四季都是吃这种菜籽油。

“油菜花?”这名字像一把开窍的钥匙,令我脑海里忽然忆起来了一段往事。记得有一年北京的花生油紧张,政府发给每家每户几斤菜籽油,以补食用油不足。生活在北京的人大多是遗老遗少,抑或是高官重臣,对这种外来的货一是在思想上不肯接受新鲜事物,二是真的有些吃不惯,因为它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大家就用这种油先炸点东西,等它跑跑味道再炒菜,久而久之人们似乎习惯了,有些人甚至觉得这种油口感不错竟然不大喜欢吃花生油了。然而我们刚刚习惯吃菜籽油后,政策又变了,在计划经济年代要想买你想吃的东西是比登天还难的。人总是这样,拥有时不觉得什么,一旦失去了又觉得珍贵。今天看见这满山遍野的油菜花,骤然想起了它的那种特殊的味道,原来这就是我们曾经一度食用过,后来又非常怀念的菜籽油花呀!

赏着那一望无际的黄花,自幼生于北方的我感到无比欣喜。那黄黄的花,绿绿的茎,在田里,在山坡上,在山石的夹缝中,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里,也不会因天阴天晴,更不会考虑因路人是否关注她,喜欢她而改变自己,始终一往情深地拥抱那一片热土,一无反顾地面对灿烂,面对死亡;油菜花呀油菜花,难道这竟是貌似野花的你鲜为人知的独具品格吗?

举起相机,摄入镜头的是一派诗情画意。你是如此的平常,只要有一寸土地,就会在那里生根开花结籽,把自己最灿美的笑容献给所有欣赏你包括忽略了你的存在的人们;但你又如此的不凡,深知远不比京城牡丹名贵,颐和园的兰花高雅,可依旧默默地恪守着自己的职责,把欢笑与美丽留在世上,一旦花谢,又会将花籽供人们食用。这是何等高贵而不凡的品格呀,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而一生追求的精神境界吗?!

油菜花,面对你那灿灿的微笑,面对你那满山遍野的壮观,我曾想,你漂亮,你可爱,你可食,亦可人画;难道你真的心甘情愿扎根于这大山之中,还是心有不甘,含泪而笑呢?

面对这片片黄花,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们是否羡慕黄花的灿烂,惟独缺少她那忠诚本分,默默奉献不求索取的境界呢?

“生时灿烂,死亦醇香。”大山如是说。

贵州老妪

——《贵州三记》之三

提及贵州,便会想起世居贵州能歌善舞的苗族、侗族和布依族的少数民族。而踏上贵州之路旅,除却这里的山光水色外,让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那些苗族的老太了。

无论是在黄果树,还是在织金洞风景点,都有许多三五成群的苗族老妪在一起卖红薯。只要我们的车一停下,那些老妪们便一拥而上,“一块钱两块红薯”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有拉着你的,有硬往你手里放的,还有跟着你走出好远如果你不买她的红薯,她决不会罢休的,那种执著,那种不卖出一份红薯誓不罢休的劲儿,足以显示了大山民族大山人的性格。面对这些质朴的苗族老太太们,既让你无法应付,又让你感到头痛。因为你买一块红薯或许还觉得好吃,但每到一个景点就会有许多老妪向你兜售,而且你要是买了一个人的,旁边的老妪们便会笑容可掬地要求让你再买一份。无论开始出于什么原因买下一份红薯,但后来便是无可奈何甚至忿忿然了。但望着那些年迈的老妪,望着她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读着她们脸上那一道道皱纹中因生活的艰辛书写的那一笔笔沧桑,一种无奈与无助,一种怜悯与悲伤使我们一见到苗族老妪便如黔驴技穷中的虎,“远遁”而去。

然而当我从织金洞里走出,却遇见了一位也与众不同的是卖红薯的苗族老妪。

织金洞很大,在里面走了近三个小时,由于里面的气压较低,我有些喘不上气,胸口憋得很,想要呕。当我走出洞口后,无力地坐在一块石头上闭目而息。

“你不好受吧。”突然,我的手里被人放了一块热乎乎的东西,我睁开眼一看,原来是一块红薯,接着又是一个黄橙橙的果子!

“不要,不要。”我以为又是卖红薯的老妪向我兜售,便皱着眉头极其不耐烦地使轻地摇着手说到。

“你这是晕洞,吃点东西就好了。”此时我才抬头,只见一位头裹长布如帽,满脸皱纹又满目慈祥的苗族老妪正微笑着指指我手里的红薯。我一时不知所措,立即掏钱给她。“不要钱。你吃口黄橙再吃块红薯就不晕了。”老妪说着摆了摆那双裸露着青筋的手,走了。

望着老人的背影,我的心里更加难受了。我为自己刚才的失态而难受,更为误解了老人家的善良而内疚。

如今,回到京城已半月余了,尽管老妪送给我的那个黄黄的橙子已经干瘪了,但我仍然把它放在案头,每每拿起闻一闻那淡淡的果香,想一想那头裹长布、满目慈祥的苗族老妪,她一定不会记得曾经给过一个年轻人一块红薯和一个黄橙,而我却始终为自己那(说话的)口气和眼神会不会在老太善良的心里留下创伤而常常夜不能寐。我摆弄着那黄橙,因为看见它便会想起贵州慈祥的苗族老妪,尽管黄橙不会永远不腐,但我会将它放进我的记忆的冷藏室里,永葆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