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真水无香
5957000000020

第20章 真水无香

当颐和园那株紫玉兰花又一次破冬迎春而放的时候,我平静地迎来我的不惑之年。

记得三十六岁生日时我曾写下了一篇散文《玉兰花瓣》,当时的心境是以玉兰花的高洁与独树一帜的精神风范来表明自己为人为文的心志的。而今,四十岁了,或者因为孔圣人的“四十不惑”之说吧,故写下《真水无香》这篇文章,一则纪念四十岁生日,再则以自勉自励。

人生四十,行程近半,不禁回首人生路,虽有几多感喟,几多辛酸,但我始终恪守着自己为人为文的准则:仰不愧于天,俯不惭于地,回首不怍于人。

搞文学创作的人,之所以为文,或多或少与他的经历、阅历有关。尤其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曾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毛泽东、周总理的逝世,唐山大地震以及“天安门事件”,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改用一句成语就是“生正逢时”,这一切的一切对于任何一位作家而言都是千载难逢的。

既然有如此之多的经历,必然有如此之多的苦难。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目睹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烈,尤其是教我的女老师被押上批判台,被红卫兵打骂,关进地下室,每日以一个豆包和一包香烟度日,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上山下乡的浪潮使我们经历了许多在书本上没有见过的知识,体验了书本上没有体验过的劳动,虽然吃了很多苦,可我至今依然认为对一个青年人来讲,多吃苦,多承受一些生活上的压力,对自己的一生都有裨益。从农村回到城市后,我们大多经历了分配工作的痛苦经历,没有关系、没有门路,自然大多数人都被分配到了工厂或其它一些建筑、服务行业,而我也未能幸免,当了一十三年工人。这十三年对我一生而言是个难忘的大课堂,它使我不但认清了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嘴脸,也让我认识到一个没有门路又不屑于媚权贵的人,只有凭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现实。于是读书与写作,成了我这十几年生活中的信念,也成为我生命中的惟一。

为了一个信念或是达到一个目标,无论是谁或多或少都会付出代价,而我在追求人生目标时为了使自己脱离自己所不愿意栖身的环境,也同样付出了许多……

在当工人的时候,我已经发表了一些文章,也经常参加一些笔会。有一次我去泰山参加一个笔会,回来后,我的组长说,你又玩山又逛水,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挣稿费,好事不能都让你占了,这一个月的奖金就没有你的啦。我所在的工作岗位是很脏很累的,有一次我穿着工作服去食堂买饭竟然被食堂的服务员将我误认为拉泔水的了。只是因为我去开了几天的笔会,组长心里不平衡,就将我一个月的奖金扣掉了,血汗不血汗的倒次要,关键是组长处理得如此不公平,如此不讲道理。我自然不服,便找那位组长去说理,那位组长歪着头嘲笑地看着我道:“你还想说理?你不是作家吗,我问你‘理’字怎么个写呀?”

我被他的话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看看我冷笑着说:“连‘理’字怎么写你都不知道还当什么作家,让我告诉你吧,这‘理’字是先有‘王’后有‘里’!”

我被他的话震住了,他的话一点也没有错,是先有“王”,后有“里”,奖金没有要回来,却着实给我上了一课,上了使我终身难忘的一课。也正因此,我后来除了写散文也写起小说来了,因为我知道这世间的许多嘴脸是必须用小说的笔法来勾勒的。

这是一种灾难,一种人为的、任何人也不可避免的灾难;但还有一种灾难是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我的。一家三口,住在一间只有十二平方米的筒子楼里,门对楼道,左边是垃圾道,除了必备的东西以外,连一张书桌也没有,无冬无夏,不是将饭桌当成书桌,就是在暖气片上或是伏在床角写作,夏天挥汗,身上起了许多痱子,冬天将一条毛毯盖在腿上。最使我难忘的是妻子常年三班倒,每当她上夜班时,晚上她跟孩子先睡一会儿,我则将饭桌放在楼道里,借着楼道的灯光写东西外加给妻子打更,待她走后,我继续写作,直到上早班的人起床,我才收拾起东西回屋里小睡一会儿。

尽管房间小,尽管居住与工作环境差,更何况磨难多,但我的目标和信念一直没有改变。在这几年当中,我断绝了任何社会活动,没有去过电影院,没有去过公园,每天只有四件事:读书——上班——写作——带儿子,这是我几年来的作息时间表。有位朋友曾经问我,如此的枯燥生活你是怎样度过的?我告诉这位朋友是靠一种信念,靠妻子的理解与支持,靠我们志同道合的人生目标和共同喜爱的竹子那四种美德来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并无怨无悔的:

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

如今四十岁了,这正是作家的盛年;四十岁了,我的为人与为文依然追求着那四个字——真水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