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走下巅峰的美国
5593900000012

第12章 力不从心

虽然美国仍是世界第一经济和军事大国,但他已经是债台高筑,入不敷出。那个曾经称霸全球,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那个横行霸道的世界警察,正面临着进退维谷的窘境。

中东乱局

为了控制中东石油资源,美国在中东经营了几十年,赶走了英法,支持以色列,镇压巴勒斯坦,大力扶植沙特等亲美的逊尼派国家,打击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什叶派国家。几十年来,这个地区战乱不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数百万无辜的难民逃离家园,而美国继续唱着自由、民主的高调,在这里兜售人权大于主权的货色,给这里的人民造成无穷无尽的灾难。

1,巴以冲突

二战以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保持他们在中东的统治地位,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在他们撤离中东时,做了很多政治安排,其中最重要的是帮助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从此造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及阿拉伯人的无穷无尽的矛盾和冲突。

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为此几十年来,发生过五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当时埃及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让以色列船只得以通航。到战争结束后,只有以色列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以色列因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袭击。这是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有压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以色列在此次战争中占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打算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此次战争双方损失惨重。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南半部。

在此之后的大小战争更是不计其数,死亡人数也是数以万计。给中东地区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经过这几十年的冲突,巴以可以说是两败俱伤,双方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93年8月20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在奥斯陆达成和平协议。9月13日,双方于美国白宫草坪签署了相关的宣言,那张拉宾、阿拉法特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历史性合影传遍了世界,让人们对巴以和平燃起了希望。然而两年后,以色列总理拉宾的遇刺让这个希望成为了幻影。此后的20年中,巴以双方交火不断,中东和平进程遥遥无期。那份曾经被看作中东和平里程碑的奥斯陆协议也早就被认为是失败了。

巴以冲突以来,美国一直支持以色列,“9·11”事件后,美国内亲以的强硬派势力明显上升,在巴以问题上更加偏袒以色列。美国公开支持以色列对巴激进组织的袭击采取报复行动,将巴激进组织定性为“恐怖组织”,要求巴更换领导人,默许以色列软禁巴领导人阿拉法特。布什先后7次邀请以色列总理沙龙访美,但他却没有与巴领导人举行过任何形式的会晤。然而,美国的做法不仅没有使以色列从它的“呵护”中得到好处,反而使巴以冲突越演越烈。

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也是中东地区反美情绪的一个重要根源。美国是中东问题的主要操控者。但近年来,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在逐渐下降。2010年巴勒斯坦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阿巴斯任总统;2011年10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投票决定接纳巴勒斯坦为正式成员国;2012年11月29日联大以138票赞成、9票反对、41票弃权通过决议,决定在联合国给予巴勒斯坦观察员国地位?,这在当时被看作是巴方寻求主权自主的一个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胜利;2015年10月1日,阿巴斯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做出爆炸性表态,称以色列不断破坏共识,巴勒斯坦方面将不再遵守1993年在奥斯陆达成的中东和平进程。阿巴斯称,以色列方面没有遵守巴以达成的协议,没有停止在被占领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定居点,也没有释放巴方囚犯。在阿巴斯的联合国讲话后不久,联合国总部升起了巴勒斯坦旗帜。这一升旗仪式在对于巴勒斯坦的主权国家地位获得国际承认方面,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巴勒斯坦至今不是联合国成员国,从巴勒斯坦获得联合国观察员地位,到被教科文组织接受为正式成员,一直到在联合国升起巴勒斯坦的国旗,美国一直持反对态度,但却获得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这一系列事件,说明美国已经失去了对巴以和谈的主导权和控制权。

2,伊朗核问题

中东是联系欧洲和亚洲的重要地区,同时富含石油、天然气的等矿产资源。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3,出口量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44.5%。而这一地区的石油生产国占了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的2/3,是OPEC最主要的石油输出国,OPEC控制着世界石油出口的80%,而沙特阿拉伯一国就占OPEC日产量的1/2左右。世界能源输出的三大咽喉通道——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与亚丁湾的曼德海峡都在中东,所以中东一直是大国的目标。

海湾地区最重要的产油国伊拉克、伊朗、利比亚是美国定义的“邪恶轴心”,沙特阿拉伯在“9·11”事件后与美国的关系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美国担心自己过分依赖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将是脆弱的。因此,控制了伊拉克,对于摆脱严重依赖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应的主动权有极大的战略意义。美国如果能进一步遏制伊朗,世界石油将重新回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控制的时代,但不同的是此次美国具有单独的控制权。这对另外的世界产油大国如委内瑞拉、俄罗斯也将产生重要的经济制约,这种制约对这些国家的政治和外交走向也将产生重大制衡作用。

从********上讲,美国已经控制了伊拉克和阿富汗,只剩下伊朗还没有控制。美国在海湾战争时趁机大举驻军中东,并扩大美军中央司令部的控制范围。美国在这些地区总共部署有25万军队。美国可能再次以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理由,发动对伊朗的战争。美国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打击了伊拉克,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小布什政府上台后,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驻军中亚,增加了对中亚、西亚、南亚局势的影响力;又发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彻底摧毁了反美的萨达姆政权;如果美军再控制伊朗,把美国的实际控制的伊拉克、阿富汗、伊朗连成一片,将使美国牢牢地控制中东和中亚,美国就实现了对亚洲及俄、中、印等大国的军事包围。威胁中国、俄罗斯和阿拉伯国家,并对南亚、西亚、中亚、东亚局势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美国的全球目标和中东战略与伊朗核问题密切相关。

伊朗是中东地区有影响力的大国。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与美国关系很好。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革命,推翻了腐败的王朝,建立了共和国,美国则把它视为眼中钉,伊朗成为美国在中东实施霸权的一大障碍。伊朗核能源开发活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得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为充分利用核能资源,伊朗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其核能发展计划,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一个核电站、6个核研究中心和5个铀处理设施。

1979年伊朗成立了******共和国,1980年美伊断交,伊朗拒绝向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屈服。美国在伊朗周边发动的战争和军事行动,其中有两次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入侵索马里、美军飞机空袭巴基斯坦西部等,而且美军在伊朗近邻的中东、中亚国家、南亚岛屿等驻扎有大量军队,严重威胁了伊朗安全。这使伊朗不得不考虑保卫国家的安全,美国开始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

2003年初,伊朗前总统哈塔米2003年2月9日发表电视讲话时宣布,伊朗已在雅兹德地区发现铀矿并已成功提炼出铀,伊朗将开采铀矿并将建设铀转换和铀浓缩设施,以便建立一个完整的核燃料循环系统。

这个系统建成后,便可为伊朗的核电站和研究机构提供燃料,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浓缩铀的丰度,使伊朗能够获得武器级高浓缩铀。有资料表明,伊朗南部布什尔核电站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已经建成;伊朗还在建设重水反应堆,这将使伊朗能够更有效地从核废料中获取金属钚。根据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情报,伊朗已经迈进了核门槛,但还未能获得制造核武器所需的武器级浓缩铀或钚。

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后,美国对伊朗核能开发计划提出“严重质疑”,并多次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甚至威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国际原子能机构也通过多项相关决议,要求伊朗与其合作,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终止铀浓缩活动。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代表欧盟的法国、德国、英国积极斡旋下,伊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

伊朗2003年10月中止了铀浓缩活动。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2004年11月中止了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外围活动。为说服伊朗彻底终止铀浓缩活动,德法英3国还与伊朗举行了多轮会谈,并于2004年11月初在巴黎初步达成协议。由于双方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巴黎协议未能得到落实。

2005年8月,伊朗又重新启动作为铀浓缩准备阶段的铀转化活动。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并于10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设施上的封条,正式恢复核燃料研究活动。此举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3月28日,安理会通过要求伊朗在30天内中止一切核活动的主席声明。

2006年4月11日,伊朗宣布已成功生产出纯度3.5%的低纯度浓缩铀,成为国际“核八强”之一(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4月2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向该机构理事会和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报告。报告说,伊朗未能在联合国安理会规定的期限内中止铀浓缩活动,也没有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进行全面合作。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萨利希2010年8月9日宣布,伊朗第一座核电站——布什尔核电站将于2010年9月投入运营。

2013年10月16日,日内瓦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谈判,伊朗提出解决伊核问题新方案,包括时间表、以换取西方取消经济制裁。双方同意11月7日―8日在日内瓦举行后续谈判。2013年11月24日,伊朗与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及德国在瑞士日内瓦就解决伊朗核问题达成一项阶段性协议,媒体评价称这项协议具有“历史性”意义。这是伊朗与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法国、中国和俄罗斯,外加德国,自2013年10月中旬以来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三轮对话。

2014年1月12日,欧盟表示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即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协议,同意自2014年1月20日开始落实2013年11月24日在日内瓦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伊朗同意以冻结其部分核计划换取六国放松部分制裁。2015年4月3日伊朗与六大国就至少在10年内限制伊朗核计划一事达成框架性协议,向着达成全面协议从而结束12年来的边缘外交政策、威胁和对抗迈出了一步。

经过在瑞士的八天马拉松谈判,双方达成初步协议,为将来解决伊朗核问题的谈判扫清道路。2015年7月14日,经过多年艰苦谈判,伊朗核问题最后阶段谈判终于在今年7月14日达成历史性的全面协议。??伊核问题六国、欧盟和伊朗在维也纳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使这场持续13年之久的国际争端最终得到了圆满的政治解决。总的精神是伊朗不搞核武器,但保留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美国和西方国家停止对伊朗的制裁。

伊核问题的解决,客观地反映出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它不得不尊重其他国家的意见,它不得不向伊朗妥协。伊朗在这个协议中没有失去任何东西,而美国则失去了对中东问题的控制权。协议签署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多次发表讲话,严令政府除了核协议外,不与美国谈判任何其他事项,明确而强硬地表达反美立场,并在10月17日发射了一颗导弹,这令美国尴尬而无奈。

3,关于******国

2015年9月,俄罗斯突然出手帮助叙利亚政府打击极端组织******国。从9月初开始,俄罗斯迅速在叙利亚加强军备,向叙利亚提供坦克、战机等武器装备,还派去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在沿海省份拉塔基亚建造空军基地。

2015年9月30日俄罗斯空军突然对叙利亚境内的“******国”目标实施大规模空袭。俄空军的空袭命中“******国”目标,包括装甲车辆、运输车辆、指挥所、通讯中心、燃料和军火库、制造简易爆炸装置的工厂、训练营等。一周内就炸毁叙利亚境内******国约40%的基础设施。俄罗斯的空袭行动打击了极端武装的士气,在极端组织内引起恐慌,数以千计的武装分子逃跑。经过三周的打击,叙利亚境内的极端组织已严重缺乏武器弹药,其主力已失去作战能力,IS准备撤出叙利亚。

值得关注的是,俄军首次在实战应用了最新型的精确制导导弹,尤其在10月7日出动里海分舰队的四艘小型护卫舰发射了26枚射程1,500公里的“神剑”巡航导弹,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些新式武器的使用,加上叙利亚政府军的地面配合,使得空袭行动获得极其令人满意的成果。在此期间,俄罗斯、叙利亚、伊朗、伊拉克四国建立“反******国”联盟,四国情报中心高调启动,伊拉克政府公开宣称,伊空军最近空中打击IS车队的成功,归功于伊拉克与伊朗、叙利亚和俄罗斯共享的情报合作系统。10月13日,大批叙利亚民众聚集在俄驻叙大使馆门前,他们高举俄罗斯国旗和****画像,高喊“感谢俄罗斯,感谢****”的口号,感谢俄连日在叙打击IS的军事行动。在整个中东,俄罗斯打击IS的行动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欢迎。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俄罗斯骤然介入中东反恐,使美国在中东的反恐地位和影响力受到削弱,俄罗斯在中东的反恐地位得到增强,最让美国感到尴尬的是,一直在美国庇护下的伊拉克政府开始转向俄罗斯,因为他们认为美国的支持不足以击败IS。伊拉克政府更是拒绝了美方要求其向俄罗斯运输机关闭领空的要求。伊拉克总理阿巴迪高调访问俄罗斯,欢迎俄罗斯空袭在伊拉克境内的“******国”目标。阿巴迪表示,以美国为首的反恐联盟并没有向伊拉克提供充足的支持。虽然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俄罗斯,但美国400多天对IS的空袭效果与俄罗斯仅仅半个月的打击比起来,真是相形见绌。美国的打击更像是在作秀。但美国仍然坚持不与叙利亚政府合作,不与俄罗斯合作,并警告伊拉克不得与俄罗斯合作。这使美国打击“******国”的决心也受到质疑。

在此次俄罗斯空袭行动中,美国的铁杆盟国却表现得特别“超脱”。德国总理默克尔说:“我们都清楚,只有与俄罗斯合作才会有解决方案,而不是跟俄罗斯作对”;迄今为止,美国的铁杆盟友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没有一句谴责俄罗斯的话,倒是两国军方高层在商议如何确保在有关地区避免擦枪走火的问题;法国前总统萨科齐高调访问俄罗斯,说解决叙利亚问题,离不开俄罗斯。美国的战略盟友沙特阿拉伯在俄罗斯空中打击叙利亚极端组织最激烈之时,派遣副****兼国防大臣到莫斯科,继续就叙利亚前途进行磋商;美国的另一个盟友埃及总统塞西则公开支持俄罗斯的空袭;这其中的背后原因,一方面是这些盟国与美国离心离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本身对俄无可奈何,盟国就只能向俄示好。这反映了美国在中东威望的下降,也反映了俄罗斯地位的上升和瓦解美国盟国体系的成功。

俄罗斯此次突然发力,使深陷中东反恐泥潭的美国措手不及,俄罗斯直到开始轰炸前一小时才告知美国。美国担心俄罗斯、叙利亚、伊朗结成打击IS的联盟,威胁到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美国国务卿克里对俄方的空袭表示“严重关切”,在10天内给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打了三次电话。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则指责俄罗斯的做法是“火上浇油”,将恶化叙利亚国内局势。美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麦凯恩称,叙利亚最近的局势发展表明美国政策“疲于应对”,俄罗斯的介入提高了美国卷入叙利亚战争的代价和风险,美国需要做出更加强硬的回应。与此同时,******宣布,美国支持叙温和反对派武装的计划彻底失败。

美国政界对俄罗斯的空中打击感到前所未有的沮丧,美国前驻巴基斯坦大使克洛克日前说,目前是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对中东影响力最低的时刻。为了解决叙利亚危机,美国不得不邀请他的死敌伊朗参加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国际会议。过去说伊朗是麻烦制造者,现在变成问题解决者了。克里与伊朗外长谢里夫、俄罗斯、土耳其、欧盟等一起会谈。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访问俄罗斯,感谢****帮助打击极端组织。加拿大新总理一上台就宣布,退出对IS的打击。

中东局势实际上已演变为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和部分逊尼派主导的中东国家,与俄罗斯和什叶派主导的中东国家的一场“代理人战争”,叙利亚实际上已成为美俄大国和中东地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博弈的主要战场。自2011年阿拉伯政局动荡以来,美国不仅没有为中东带来和平,反而把中东地区搞得越来越乱,出现了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和利比亚四个战场,同时美国在中东的传统盟国以色列、沙特、土耳其和埃及对美国越来越不信任,离心离德。目前在中东各国的舆论中受到批评最多的总是美国,这反映出人心的向背和美国中东政策的失败。

欧洲难民危机

随着中东的战乱不断,数百万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在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也门,每天炮火连天,城市被战火变成一片瓦砾,到处是残垣断壁。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多数人被安置在难民营里,食品短缺,卫生条件极差,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生存,一部分人铤而走险,开始向欧洲偷渡。一批犯罪组织应运而生,他们用橡皮艇或简陋的小船装载数百人横渡地中海,由于经常严重超载,一遇上风浪,就容易倾覆,所以经常发生海难事件。据BBC报道,2015年8月,两艘满载数百人的难民船在地中海倾覆,造成超过800名难民丧生。同一天,奥地利警方在奥地利和匈牙利交界地区发现一辆被废弃在高速公路上的卡车,在密闭的车厢中,警方找到了至少71具难民尸体,包括4名儿童和8名女性。调查人员表示,这些死者可能是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原本计划通过这种方式偷渡入境,但不知为何被遗弃在密闭的车厢中,窒息而死。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2015年有68万名难民进入欧洲,其中有4,000多人在途中死亡。

2015年8月底,一张土耳其海滩上死亡男孩的照片触动了全世界人的心弦。这个男孩只有3岁,他跟着父母和姐姐乘坐的偷渡船翻沉,只有他父亲幸免于难。他的尸体被冲到海滩上,一位记者发现后,拍了照片发到网上。照片上的男孩卷曲着侧卧在沙滩上,稚嫩的脸蛋儿贴着沙子,就像睡着了一样,让人看了痛彻心扉。这张照片引起全世界对难民的关注。由美国制造的中东乱局,使数成百上千万难民背井离乡,中东难民的遭遇已成为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欧洲各国不得不从人道主义出发,开始接受这些难民。

大批难民涌入欧洲,从航拍的画面看到,数万难民行走在巴尔干半岛的田间道路上,象一条洪流,蔚为壮观。其中有不少老人、妇女和孩子,这给欧洲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欧盟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准备强制性地分配接受难民数额,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同意各自接受3--4万名难民,而象匈牙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并不富裕的国家则反对接受难民,这给欧洲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难民危机。而作为中东乱局的始作俑者,美国并不想为它留下的乱摊子买单。

乌克兰危机

从政治层面看,乌克兰不过是东西方对垒这盘棋局的上的小卒子。美国和欧盟不希望看到乌克兰回归俄罗斯怀抱,而从俄罗斯的角度看,再也不能容许独联体领土进一步沦丧。乌克兰危机已经持续一年多了,2015年1月乌克兰东部政府军和非政府武装之间的冲突加剧;而2月初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和欧洲政治家们在是否加强对乌克兰政府军的军事援助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德国总理默克尔坚持认为武器援助没有用,“乌克兰的武器已经够多了”;而向来持强硬态度的美国国会议员麦凯恩则认为,“光有地毯和食物无法抵御坦克的进攻”。不管国际社会对于西方世界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政策出现了何等分裂的看法,有意思的是,西方世界的主要大国领导人依然在坚持不惜代价的外交解决方案。法国、德国领导人付出了巨大努力,劝说****和乌克兰领导人2月12日在白俄罗斯明斯克签署了一个新的停火协议,以避免即将到来的“全面战争”。这个协议一出,便获得了“七国集团”领导人的欢迎,联合国安理会认为认真落实新的明斯克协议是实现乌克兰和平的基础。不出所料的是,******政府继续表示“谨慎的欢迎”,强调俄罗斯方面必须认真落实协议的内容,否则美国方面将加大制裁的力度。

美国把大量资金用于制造武器,扩张军备。一位传记作家写道:“制造的每一只枪,下水的每一艘军舰,发射的每一枚火箭,归根结底意味着对挨饿而得不到东西吃和挨冻而没有衣服穿的人们的掠夺”。“制造一架现代化重型轰炸机的费用是:在30多个城市各建一所现代化学校,相当于建2个发电厂,每个发电厂可供6万居民用电;或建2个设备齐全的医院。一架战斗机要50万蒲式耳麦子(约合13,600吨),一艘驱逐舰的代价,相当于可容8,000多人居住到新房子”。著名的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我们花这么多钱去送死、去毁灭,却拿不出足够的钱去维持人们的生计,从事建设性开发”。国内的老百姓生活水平多年得不到提高,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医疗保险,5,000多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美国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为什么它不把这些钱用到民生而仍然把大量的资金花到与美国毫不相干的地方呢?

唯一的回答是,美国是帝国主义国家,是由少数垄断资产阶级操控的国家,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为这些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是为建立一个符合垄断资本需要、使其赚取超额利润的世界秩序,所谓“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原则都变成了鬼话。他们所有的军事行动实际是为了两件事,一是资源,二是市场。他们打击伊拉克,制裁伊朗,联合沙特,以色列等国家,就是为了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他们围堵中国和俄罗斯,就是为了遏制中国、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的崛起,以阻止这些国家与它争夺世界市场。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护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美国政府每天叫嚷着要保卫美国利益,那不是美国人民的利益,那是美国少数富豪的利益。那些所谓“普世价值”的崇拜者们,还认为美国真的在推行什么“普世价值”吗?

美国是以英国移民为主的国家,而英国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殖民地的面积是本土面积的110多倍,可以说,英国是一个完全靠侵略扩展,奴役殖民地发展起来的国家。美国虽然从英国的统治下独立,但大英帝国的基因却遗传下来。从建国以后,美国就在不断地扩张,先是在北美大陆,接着是中南美洲,再接下来是亚太地区,最后走向全球。二战以后,英国已经老朽,而美国却正当年,于是他接过老牌殖民帝国的衣钵,开始新帝国的征程。比起它的前辈,它不但年轻气盛,而且诡计多端,全世界的殖民体系早已崩溃,美国再不能用老一套手法去攻城略地,而是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手法来控制一些国家,使之为美国服务。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只剩下美国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更是不可一世,把一切国际规则都抛在脑后,独来独往,为所欲为,狂妄至极。

但物极必反,以一国之力,要对付全世界200个国家,70亿人民,这不啻是痴人说梦。实际上美国早已力不从心。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失败,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由胜转衰的转折点。

第一,伊拉克阿富汗的失败,使得美国想进攻伊朗和朝鲜变得更加困难。伊朗声称绝不放弃核权力,朝鲜声称已经成功进行核试验,这一东一西遥相呼应,此起彼伏,使美国欲打不能,欲罢不舍,穷于应付,这说明“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两大策略已经失灵和接近收场,这是霸权主义由恶性膨胀转向衰落的第一个重要表现;

第二,美国的“大中东计划”已经失败,使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更加难以推行。伊拉克成为“沙漠上的越南”,美国的国际声望已跌到历史的最低点。美国想通过控制中东地区的能源,挤出其主要战略对手俄罗斯,牵制欧洲,中国乃至印度,这一********的图谋成为泡影,这是霸权主义由盛转衰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第三,伊拉克战争的失败,是美国全球霸权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灰溜溜地退出伊拉克,在阿富汗战场上,处处被动挨打,狼狈不堪,士气低落,进退两难。而在美国的后院拉丁美洲,古巴、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尼加拉瓜、海地等国家左翼政权接连形成,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世时天天向美国叫板。墨西哥《每日报》的文章指出,“9·11”事件5年后,布什总统领导的超级大国,在拉美的影响正经历着日渐削弱和孤立的时刻。美国陷入世界反霸权浪潮的包围之中,不得不到处救火,应付不暇。由“放火转向救火”,是美国整个国际战略态势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由膨胀转入衰落的重要表现。英国《卫报》一篇文章说:新保守主义政策加速了美国的衰落。布什执政8年,几乎把美国带到可与越战时期相比的境地。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方针在政治和军事上遭到失败。美国一直是中东地区说一不二的仲裁者,但现在美国的时代宣告结束了。

伊拉克战争不仅消耗了美国的军事力量,而且削弱了美国的政治意志。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向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挑战,美国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华盛顿影响国际秩序的能力大大减弱了。“9·11”事件对美国的国际地位和战略提出多方面挑战。

第一,对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世界警察地位提出挑战。美国只惩罚和教训别人而不受惩罚和教训的历史结束了;

第二,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提出挑战。它使美国人意识到,美国并非万能,它需要别国的支持和配合;

第三,对美国传统的安全战略提出挑战,美国没有后顾之忧的格局被打破了;

第四,对美国长期推行的核遏制、核讹诈战略的挑战。对于藏身于美国内部的恐怖分子来说,美国核武器乃至常规武器的优势再大也没有意义,它不仅起不到威慑作用,反而会成为袭击的目标。对于美国来说,核武器还不如一条警棍,导弹防御系统恐怕永远也排不上用场。

“9·11”事件后,美国政界的人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一,承认对朋友和盟友的依赖更大了,承认反恐需要国际合作,包括与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和伊朗;

第二,从原来主要防范中、俄这样的潜在对手转向主要防范恐怖主义;

第三,军事地缘战略重点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中美关系。小布什上台之初说,中国与美国不是什么战略伙伴关系,而是美国的潜在战略对手与竞争者。“9·11”事件后,对美中关系定位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诸如“合作伙伴”、“利益有关”、“建设性合作”的概念多起来了。

曾断言“历史的终结”的美国著名政治评论家弗朗西斯·福山说:民主不能强行促成,他不赞成民主输出;曾发表“文明的冲突”论的著名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也说:美国人是永远打不赢的,对于当今世界,重要的是文明的对话。2009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财富》杂志主编安迪·瑟沃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终于再见了,地狱里的十年》,文中写道:“这是美国梦行将破灭的十年。这是以‘9·11’事件开场,以金融危机结束的十年。这是美国自二战以来度过的最灰心、最幻灭的十年,是不堪回首的十年”,“为什么这十年发生这么多不幸,总体而言,我们是自取其咎,我们马虎轻敌、我们贪得无厌、我们自私自利、我们玩忽职守”。

******上台后,开始调整美国的外交政策。缩小外交政策规模,减少小布什时代大量承诺和无限制的干预,强调国际协调和外交途径解决国际争端的方针,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准备与他人分享权力或无条件地接受多边主义原则。在事关美国重要利益的情况下依然奉行单边主义。******上台后发表国情咨文时宣称:誓死捍卫美国“世界第一”,绝不接受“美国第二”,后来又说过,美国还要领导世界100年,这本身就说明,美国的霸权已经岌岌可危了。

总之,美国的单极格局已在瓦解之中,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说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使美国的霸权到达了“顶点”,那么随后的“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则是美国单极格局和霸权主义发展的“拐点”,其突出的标志就是美国霸权主义已从战略进攻向战略防御转化。

“小布什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胜”,“******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