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揭开神秘大洋的面纱(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5528700000022

第22章 海上机场与海上浮动机场

日本关西国际机场原址是一个不起眼的大沙滩,长不过4千米,宽仅仅1.2千米。惜地如金的日本人正将其改建为占地5.1平方千米、年旅客流量达3000万人次的大型机场。

地少人多的日本早就将目光盯住了奇伟浩渺的海洋,不断地在海上建成陆地化的空间。1989年,积累了丰富的围海造地经验的日本人在大阪湾东南,用2个月的时间便建成了一堵环绕沙滩的隔离墙。为了防止海水冲垮隔离墙,潜水员们先在海中筑起了一个大石头斜坡,坡内用沙子和橡胶再建一堵攻不破的围子。隔离墙内的海水深达18米。要填平这样的深坑,造一座海上机场共需要168万立方米的填料。幸好该地区有3座大山,只要削平山顶,用粉碎的岩石、沙砾来填补。这样,一座新的人工岛就诞生了。

当今,世界各沿海国已修建了不少海上机场。按照建筑方式,这些机场大致可分为以下4类。第一,填筑式。就是把大量土石填入浅海,在人工岛上建设机场。这类机场目前有日本的长崎机场、英国伦敦的第三机场等。第二,围海式。即在岸边用堤坝把一部分浅海围起来,抽干海水,覆盖土石、沙砾构筑而成。这种机场建造费用较低,但往往跑道面低于海平面,一旦堤坝毁坏,会遭淹没。第三,桩基式。即把钢管打入海底,机场本体坐落在钢管桩墩上。美国纽约拉瓜迪亚机场就是在水深13米的海中打入3072根桩,建成的世界上第一个桩基式海上机场。第四,漂浮式。它是将巨大钢制箱体焊接在许多钢制浮体上。箱体高出海面部分作为机场,浮体半潜于水中,以支持上部重量,整个机场用索链锚系于海上。这是一种最新的海上机场的结构形式,深受各国好评。

珠海机场是我国第一个填海机场,坐落于珠海西区三灶岛的沿海滩涂上。1992年5月,广州军区空军的一支工程总队打响了建造珠海“通天路”的三大战役。一是移山填海大爆破,将两座小山神奇地搬掉,用以填补或留部分碎石待用。二是治理软基,该机场全长4000米的跑道有90%以上是软地基,淤泥一般深2.3米,最深处达40米;官兵们先是揭、挖,运走了表面层的185万立方米的腐殖土,回填槽石碴109万立方米,打沙井桩123万立方米,并用16米高、重16吨的大锤,将4000米跑道一点点夯实,硬是营造出4平方千米的一块平原。三是战胜台风。珠江三角洲是多台风的地区。1993年8月的一次台风曾将一艘200多吨的货船高高刮起,并抛到了离海30多米远的岸上。但官兵在台风季节也不畏惧,依然顶风冒雨顽强拼搏,终于在短短的两年零三个月时间里建成了一座大型的填海国际机场。

美国海军近年来为了适应其战略转移,更好地实现“前沿存在”战略,能及时投送兵力,设计了一种能在海上浮动的“人工岛”。这种“人工岛”不需要填土建造,而是由6个较大的舱段组成。每个舱段相当于一个模块,每个模块均采用具有较好稳定性的双体结构。每当任务需要时,就将各舱段拖到该地区,拼接成一个长900米、宽90米的“海上浮动机场”。根据情况,它可由拖船拖带或低速自航到所需海域。这种“海上浮动机场”可搭载200余架飞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现有载机数的2~3倍。可以预见,其作战威力将十分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