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鉴赏辞典
5461900000094

第94章 赤壁之战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另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计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英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曹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着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曹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鉴赏】

赤壁之战是发生在曹操、孙权、刘备三个统治集团之间的一场激烈的兼并战争。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击败袁绍。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余万(号称万)袭击荆州,危及了孙权在江南的统治。刘备刚在长坂坡战败,于是派军师诸葛亮随鲁肃到江东会见孙权,希望能共同抗击曹操。此时孙权的部将有的要降,有的要战,孙权也举棋未定。诸葛亮和东吴的谋臣名将鲁肃、周瑜等力排众议,促使孙权定下联刘抗曹的决心。赤壁一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军大败。从此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赤壁之战中,魏蜀吴三国的谋臣良将大部分登场,涉及到曹操、刘备、孙权以及诸葛亮、周瑜、黄盖等二十几个人物。许多史料未能把赤壁之战的来龙去脉厘清,司马光把各种史料集中起来,经过叙述、穿插、剪裁、润色,把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局描绘得很清楚,而且把战争中众多处境不同、性格不同的历史人物描述得栩栩如生。

首先,作者抓住历史的肯綮。虽然写战争,但作者没有用大量篇幅写双方交战的情景,而是着重写赤壁之战前的政治斗争,孙刘双方对形势的分析和决策的过程,突出双方胜败的原因。全文八个自然段写战争前的准备,而战斗过程只用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通过细心的安排,旨在说明只要能够正确地分析客观形势,采取正确的对策,掌握战略防御原则和有计划的战机,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突出了作者思想和战役中的理性光芒,发挥了极好的借鉴作用。

其次,赤壁之战参战的有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在这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作者重笔突出曹操与孙权。在曹操、孙权两大对立集团中,曹军强大,孙刘弱小,但作者反客为主,略写强大的曹操的一方,详写弱小的孙刘的一方。

在孙刘联军方面,作者详写孙权的一方,略写刘备的一方。这也是根据历史内容,恰切地进行剪裁而成的。刘备在当阳长坂坡新败,已失去独立抗曹的能力,而东吴尚未与人交战,国力、军力都很旺盛。在详写孙权集团决策抗曹的过程中,通过写鲁肃的建议,诸葛亮的劝说,周瑜的两见孙权,中间还夹写了曹操的威胁信和张昭的投降理论等。都是围绕着东吴领袖孙权的抗战决策的形成而展开的。

文章在安排上也各有侧重。第一、二段,渲染形势,写鲁肃建议和出使刘备;第三段,写诸葛亮智激孙权;第四段,交待曹操下战书,张昭力主降曹和鲁肃现身说法劝诫孙权;第五、六段写周瑜两见孙权,孙权终于下定抗曹决心,文章无一不紧扣孙权决策的中心。

再次,作者在略写战争场面的时候,略中有详,突出重点。参战各集团,兵种繁多,战法多样,战役过程非常复杂。作者在描写多种兵联合作战中突出了水军的作战,在水战中又突出了“火攻”。

最后,作者充分展示“火烧赤壁”战术成功的威力和曹操引军北还的惨败情景,不仅向人们揭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只要经过充分的条件积累、对比,就会实现根本转化的唯物辩证思想,而且还强烈地辉映出“火烧赤壁”的宏伟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