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鉴赏辞典
5461900000083

第83章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鉴赏】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当时欧阳修任滁州太守。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欧阳修在滁州宽简政治,努力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但是当时整个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当道,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使作者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文章开头从全景慢慢地收缩视野,由群山转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再转入“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然后具体到山间的泉水,即酿泉,最后几经回环,才在“峰回路转”之后出现临于泉上的一座玲珑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两字,特别能够加强描述中的形象性,富于动感。欧阳修采用由大及小、层层深入的写法,引领读者身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兴致。

紧接着用陈述句式写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给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并解释了“醉翁”二字的由来。看来欧阳修不是善饮之人,所以“饮少辄醉”,却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全篇主旨性的议论埋下了伏笔,随后是作者对“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具体铺陈。当文章写到“醉翁”的形象出现时,作者在抒情写志之中将“人──酒──山水”巧妙地联系起来,读者在体味醉翁的心情时,随着作者的笔转向山水自然。

文章接下来以精炼简约的文字,具体描写了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乡人的和平恬静以及宴游的欢乐喧闹,笔意飞洒,摇曳多姿。“若夫”四句写“醉翁亭”早晚景色。“野芳”五句写“醉翁亭”四时景色,寓情于景物的描写之中。作者旨在表现置身于这种绮丽秀美、恬静闲适的环境中,尽享和平生活和山水之乐,同宾客饮宴尽欢。但是作者的真正乐趣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之间,在于与民同乐。所以作者写道,鸟儿知道山林里的快活,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乐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乐,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欢乐,是因为醒了酒后能将欢乐的滁人记述到文章里的,是“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在全篇的描写与抒情中,“醉”、“翁”、“乐”等是贯穿始终的。从作者的主体视角来看,“太守”的怡情山水与宴饮的欢乐,是全篇的抒写走向,“醉翁”的形象可以说是非常鲜明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