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鉴赏辞典
5461900000075

第75章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鉴赏】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片段。

明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和语意的“精”。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极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

全篇简练,语意包蕴丰富。苏轼其时遭排挤打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闲职,张怀民也正谪居黄州。但作者是怀抱雄才大略的人,“闲人”一词切合当时的自嘲之意、怨愤之情。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写寻友夜游。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庭中夜色。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今夜来欣赏这番景色的仅有两人。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

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处世不惊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