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鉴赏辞典
5461900000024

第24章 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揽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以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鉴赏】

《登楼赋》是王粲滞留荆州时登当阳城楼所写,赋中塑造了一位乱离人的形象,抒发了因久客他乡,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倾吐了期望天下统一太平,自己能施展才能、建功立业的情怀。

全赋共分三段。第一段交代登楼之因,描写登楼所见之景,以及引起的思乡之情。第二段写在城楼上遥望故乡,抒发强烈的思归之情。第三段写迫切望治的心情,表达怀才不遇之忧。以登楼游览的活动为顺序,以“忧”字贯穿全篇。开头写“登兹楼以四望”,结尾点出“循阶除而下降”;登楼希望借览胜以“销忧”,下楼反而“气交愤于胸臆”。

作者饱受离乱之苦,“意有所郁结”,自然要发之于外。作者登上当阳城楼见景生情,触目兴叹,遂成《登楼赋》。通篇写愁,满纸悲情,思乡怀归之愁、怀才不遇之忧、河清未至之虑、乱离伤时之感交织一起,可谓回肠九转,忧心百结。这些长期积压在作者胸中的郁闷之气,一旦触发便如地下熔岩喷涌而出,格外强烈,真挚深沉。而这种种愁绪又是乱离之人常有的,颇具有代表性,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千百年来《登楼赋》打动无数读者的原因所在。

首段写异乡风光,地势开阔,山川秀美,物产富饶。异乡风光越美好,思乡之情越殷切,以眼前乐景反衬心中哀情,特别深切感人。末段写傍晚景色。前后两段景物描写,一段即景生情,一段寓情于景,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地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回环跌宕,感人肺腑。二是借典故抒发感情。此赋是作者有感而发,赋中所用的典故与作者的身世遭际相吻合,因而自然贴切,毫无铺陈堆砌之感。“仲尼叹归”、“钟仪楚奏”、“庄舄越吟”形象地道出了人们思乡的普遍心理,“河清未至”、“匏瓜徒悬”、“井渫不食”含蓄而准确地表达了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的忧虑。这些典故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地丰富了文章内涵。

此赋风格沉郁悲凉,辞采丰富优美,语言自然流畅,是王粲赋中的名篇,也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