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鉴赏辞典
5461900000124

第124章 哀盐船文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时盐纲皆直达,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阳,转运半天下焉。惟仪征绾其口。列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郭。一夕并命,郁为枯腊,烈烈厄运,可不悲邪!

于时玄冥告成,万物休息。穷阴涸凝,寒威凛栗。黑眚拔来,阳光西匿。群饱方嬉,歌咢宴食。死气交缠,视面惟墨。夜漏始下,惊飙勃发。万窍怒号,地脉荡决。大声发于空廓,而水波山立。

于斯时也,有火作焉。摩木自生,星星如血,炎光一灼,百舫尽赤。青烟睒睒,熛若沃雪。蒸云气以为霞,炙阴崖而焦爇。始连楫以下碇,乃焚如以俱没。跳踯火中,明见毛发。痛謈田田,狂呼气竭。转侧张皇,生涂未绝。倏阳焰之腾高,鼓腥风而一吷。洎!埃雾之重开,遂声销而形灭。齐千命于一瞬,指人世以长诀。发冤气之焄蒿,合游氛而障日。行当午而迷方,扬沙砾之嫖疾。衣缯败絮,墨查炭屑,浮江而下,至于海不绝。

亦有没者善游,操舟若神。死丧之威,从井有仁。旋入雷渊,并为波臣。又或择音无门,投身急濑,知蹈水之必濡,犹入险而思济。挟惊浪以雷奔,势若隮而终坠。逃灼烂之须臾,乃同归乎死地。积哀怨于灵台,乘精爽而为厉。出寒流以浃辰,目睊睊而犹视。知天属之来抚,慭流血以盈眦。诉强死之悲心,口不言而以意。若其焚剥支离,漫漶莫别。圜者如圈,破者如玦。积埃填窍,攦指失节。嗟狸首之残形,聚谁何而同穴!收然灰之一抔,辨焚余之白骨。

呜呼,哀哉!且夫众生乘化,是云天常。妻孥环之,气绝寝床。以死卫上,用登明堂。离而不惩,祀为国殇。兹也无名,又非其命,天乎何辜,罹此冤横!游魂不归,居人心绝。麦饭壶浆,临江呜咽。日堕天昏,凄凄鬼语。守哭迍邅,心期冥遇。惟血嗣之相依,尚腾哀而属路。或举族之沉波,终狐祥而无主。悲夫!丛冢有坎,泰厉有祀。强饮强食,冯其气类。尚群游之乐,而无为妖祟。

人逢其凶也邪?天降其酷也邪?夫何为而至于此极哉!

【鉴赏】

此文是汪中作品中的传世名篇,也是古代骈文中的绝作。

年月,扬州仪征县江面上盐船失火,毁船百余艘,死伤上千人,当时正在扬州探亲的作者亲眼目睹了这幕人间惨剧,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哀悼性骈文。文中真实地再现了这场灾难的悲惨情状,对无辜罹难者深表悲哀和怜悯,进而对冥冥之中的莫测命运表达了一种惶惑和恐惧之情。当时着名学者杭世骏为此文作序,评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文章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三点:

第一,叙事生动,描写细致。文章描述失火情状,一面以时间先后为主轴,统率整个事件的描写次序;一面又从失火时的环境、氛围、船民垂死挣扎及死后形骸枯焦的各种凄惨景象展开,多方面地再现出当时火焰冲天、烟雾迷漫、群声嘶号、焦尸浮江的惨况。描绘逼真,设喻贴切,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二,情感流走,控纵自如。此文通篇流贯着哀矜痛苦的悲悯之情,这与作者能熟练运用骈文的艺术技巧密不可分。首先是继承了六朝骈文长于抒情、善于夸饰的特点,讲究对偶和用韵恰恰增强了文章的咏唱情味和声调之美,更显凄楚动人;其次是把用典、藻采化解在对场面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中,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第三,运笔圆活,富于辞采。此文既有全景的鸟瞰,又有局部的刻画;描写之中情感洋溢,叙事之末归于议论,笔法灵活,气脉贯通,一洗传统骈文板重、粘滞之弊。此文的语言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有骈文句式整齐、音律和谐的优点,又骈散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