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鉴赏辞典
5461900000102

第102章 弈喻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矣。

【鉴赏】

本文第一自然段生动简洁地叙述了一次观弈、对弈的经历。观弈时,予对客是“嗤其失算”、“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已”;对弈时却是数子失先——局半苦思冥想——竟局惨败。最后落得个“赧甚,不能出一言。”

观弈和对弈时对自己和客人的棋技判断差距太大引起了作者的深思。“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默坐”正是作者弈败后冷静反思的表现。

由此引出第二段发人深省的议论。以“弈”喻“学”,提出学者应辩证客观地看问题,要像下棋一样,多从对方的角度看,冷静地思考问题。本段首先列举“今之学者”不正确的治学态度。“多訾(非议、毁谤)古人之失”,“乐称今人失”,“多訾”、“乐称”形象地刻画了那些“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的学者的浮躁情态。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看问题应当“易地以处,平心而度”。

最后一段,进一步指出应如何看待别人之失,批判了那种“彼此相嗤,无有已时”的错误作风。

本文的弈喻,非常生动地说明了观人之失易,观己之失难,应当“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客观事物的哲理。全文依事取警,抽象事理,短小精悍,议论风生。能给我们许多教益。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杂文,以下围棋作为比喻,阐述了人贵有自知之明,也贵有知人之明,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轻视别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