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建安风骨
5456800000028

第28章

第四段原文为:“慎终如始,蹈和履贞。恭事神祗,昭奉百灵。局天跻地,祗畏神明。敬微慎独,执礼幽冥。虔肃宗庙,洁荐三牲。降福无疆,祝云其诚。宜享斯祜,蒙祉自天。何图凶咎,不勉斯年。尝祷尽礼,有笃无痊。岂命有终,神食其言。”

该段的意思是,太后的一生都是慎终如一,实践履行,天地为何不保之。“局天跻地”就是埋怨天地和“神明”为何不佑之。“慎独”是说太后处事独惯处慎,这里的“慎独”,曹植是说太后独处时也按儒家思想行事。《礼记·中庸》中有记载:“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故君子慎其独也!”以此赞颂太后之美德。

“宗庙”、“洁荐三牲”,是说太后对祖庙恭敬,三牲指牛、羊、猪三种祭祖神之物。应当享有上天的庇荫,谁知“凶咎”灾祸仍降临,没有躲过劫难。在这段,曹植怨天尤神,抱怨天太不公平,“神失其言”。看出他对母亲的真挚之爱,对母亲的去世无比伤痛的感情流露。

第五、六段的原文为:“遗孤在疚,承讳东藩。擗踊郊甸,洒泪中原。追号皇妣,弃我何迁?昔垂顾复,今何不然?空宫寥廓,栋宇无烟,巡省阶涂,仿佛檽轩。仰瞻帏幄,俯察几筵。物不毁故,而人不存。痛莫酷斯,彼苍者天!

遂臻魏都,游魂旧邑。大隧开涂,灵将斯战。叹息雾兴,挥泪雨集。徘徊缅柩,号啕弗及。神光既幽,仁立以泣。”

这两段是写得知太后死讯传来,悲痛欲绝,怀思不已的情状和写太后灵柩运回魏都邺城,下葬的有关情形,言情摹状,感人至深。

“遗孤”指自己,得知太后噩耗在“东藩”。(当时曹植为东阿王)捶胸顿足,泪洒“中原”大地。喊叫我的皇母,为何弃我而去?过去垂爱着我,眷顾着我,如今再也不然。(曹植定会想起曹丕多次治罪他,母后保护了他,使其免去一死)“顾”见《诗经》语本:“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是谓父母育子,反复顾视。“空宫”宫殿冷寂,“栋宇”居室中无人。“仰瞻”仰头看见帏与幄,用的器物依旧,人却亡故不再见,哀伤不已呼苍天!

结束语最后一段,是说太后的灵柩运回魏都邺城,魂游过去的土地上。叹息之气如雾起,泪水挥洒如雨降。我一直徘徊在灵车旁,“伫立”久久站立哭断肠……

此诗的感染力极强,读之令人泪下。既有对太后功德的颂扬,又有对太后之死的伤悼悲怆、情恳意切。笔触凄婉,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显出了曹植才高八斗的艺术功力。

文帝诔并序

此文是作者为悼祭其同母兄长曹丕而作。曹丕是曹操次子,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继位为魏王,进而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黄初7年(公元226年)卒于洛阳,享年40岁。

文帝曹丕虽身为曹植同胞之兄,但称帝后对曹植百般猜疑、迫害,致使曹植后半生在“汲汲无欢”的抑郁中度过。据说,曹丕之死曹植应该是幸灾乐祸,但是性情淳厚的曹植,颇重骨肉手足之情,对其兄之死并没有心喜欢悦,而是深表哀悼,其诔多有颂德之处。

曹植的诔文写的较长,其序外并有10段之多,现选其有代表性的四段:

历,简圣授贤。乃眷大行,属以黎元。龙飞启祚,合契上玄。五行定纪,改号革年。明明赫赫,受命于天。仁风偃物,德以礼宣。”

“末光”余光指东汉献帝气数已尽,运迁“国家改易”。“回历”即是改朝换代,选择圣贤之人统治人间。“大行”此谓曹丕,眷顾我文皇帝,天下由他掌管。“龙飞”喻指帝王即位,完全符合上天,“五行定纪”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以五行附会王朝的命运,认为王朝更替,依五行之次而始终。“明明赫赫”指文帝之德显着,故能受命于天。“明明”察也,文帝之德明明于下,故赫赫然见于天。“仁风”指曹丕仁政吹及天下物,德教依礼惠及百姓。

第三段原文为:“祥惟圣质,嶷在幼龄。研几六典,学不过庭。潜心无罔,抚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莹。听察无响,瞻睹未形。其刚如金,其贞如琼。如冰之洁,如砥之平。爵功无私,戮违无轻。心镜万机,鉴照下情。”

“祥惟”句,指细察,“圣质”是说曹丕天赋聪慧。幼年时就学研“诗、书、礼、易、春秋”六部经典。并且专心致志“潜心”研究,文采晴朗,如美玉之莹。因而帝具有高超的判断能力,事情尚未出现“未形”,就能预测之。说其兄才学出众,操守如玉之坚贞,品德如冰之洁。

后四句则是说,曹丕统治对官员“功爵”,不徇私情,对坏人惩治亦不从轻。用心日理“万机”,“下情”,对百姓的全面体察,不滥发号令,不扰乱民心,心如明镜,惠及民生。

凯风,祁祁甘雨。稼穑丰登,我稷我黍。家佩惠君,户蒙慈父。”

道德与“先王”曹操类比,功业于古帝贤君齐名。“上灵”上天降祥瑞,“黄初”指曹丕年号,福如临。黄河的龙,洛水的龟,乘波涛游曳,以此指帝王受命之瑞。惠及百姓同绳拉直、蛮鸟飞舞不停,祥风“扇暑”吹暑热不存。“皓兽素禽”,是说曹丕以魏王代汉时,下面上奏有白鹿、白虎、白鸠出现,改朝换代乃天意也。“旧土”乃指邺城,“甘露”天降喜雨,“朱华”美丽的花草盛开。回旋吹动的南风,使种植的庄稼五谷丰登。形容一片大好形势,家家都受君王的恩惠,户户蒙受慈父般的爱。对曹丕的赞颂,不乏真情,真可谓有过之而不及。

然而对曹丕的葬礼,自己被禁锢在封地,无法回京吊丧,因而第十段诔文写下自己的这种复杂情感。

第十段原文为:“咨远臣之眇眇兮,成凶讳以担惊。心孤绝而靡告兮,纷流涕而交颈。思恩荣以横奔兮,阂阙塞之峣峥。顾衰绖以轻举兮,迫关防之我婴。欲高飞而遥憩兮,惧天网之远经。愿投骨于山足兮,报恩养于下庭。慨拊心而自悼兮,惧施重而命轻。嗟微躯之是效兮,甘九死而忘生。几司命之役籍兮,先黄发而陨零。天盖高而察车兮,冀神明之我听。独郁伊而莫告兮,追顾景而怜形。奏斯文以写思兮,结翰墨以敷诚。呜呼哀哉!”

“渺渺”指路途遥远,“凶讳”指文帝噩耗传来,顿感“孤绝”孤苦无依,泪水流至颈脖不止。马上想去奔丧,“关阙塞”但有关口阻挡,“阙塞”山名,在洛阳西南30里,亦曰龙门,也称伊阙山。“衰绖”丧服用麻做丧带,系于腰间,但无法通过“关防”。在这里曹植明显的喻指魏文帝父子对同性藩王所做的各种限制,诸王不得私自朝京师,虽然赴京奔丧却办不到。“欲高飞”又有“天网”国家的法制缠我身。我是多么想捐躯来“效兮”。甘心以示“忘生”亡身来做奉献,希望先于“黄发”指(年长者)替兄弟先归阴。在这里曹植说的感人至深。“盖高”指天在高出,“神明”冀神仙明察听我的声音。而这些只是顾景而怜形罢了,因此,只好“斯文”奏此文遗忧思,借用“翰墨”笔墨来表述我的真诚“呜呼哀哉”!

此诔文以真情表示对曹丕之死的悲痛,也表现了对身居禁锢,不得返回京城悼祭的悲哀和激愤。对此诔第十段有人认为,乃是作者自陈心曲,偏离主题,不合乎诔文的要求,有冗长之弊;但也有人认为这段曹植抒发了真情实感,与全文的哀伤之情完全契合,而且是此诗的精彩之笔。

叙愁赋并序

曹操于建安18年(公元213年),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即曹宪、曹节、曹华嫁给汉献帝刘协为贵人,小女曹华因年幼待于闺中。二女入宫后幽思多愁,时有悲伤,其母卞氏知之,便命曹植作《叙愁赋》,以解二女之忧愁,实为奉母命之作。

曹操女儿知其名者,除宪、节、华外,还有清河公主金乡公主,安阳公主,高城公主。曹操对待女人原则,可取之处是要求严格,常对她们进行俭朴教育,而且还对她们做了若干制度上的规定。不可取之处,是常把女儿作为政治砝码使用。他把三个女儿奉献给皇帝,目的是不言自明的,是为了更有效的控制皇帝。《后汉书·皇后纪》载:“建安18年,操进三个女儿宪、节、华为贵人,小者待年于闺。19年拜为贵人,第二年伏皇后因密图除掉曹操被弑,遂立曹节为皇后。”

叙愁赋并序原文

序:“时家二女弟,故汉皇帝聘以为贵人。家母见二弟愁思,故令予作赋。曰:嗟妾身之微薄,信未达乎义方。遭母氏之圣善,奉恩化之弥长。迄盛年而始立,修女职于衣裳。承师保之明训,诵六列之篇章。观图像之遗形,窃庶几乎英皇。委微躯于帝室,充末列于椒房。荷印绂之令服,非陋才之所望。对床帐而太息,慕二亲以憎伤。扬罗袖而掩涕,起出户而彷徨。顾堂宇之旧处,悲别之异乡。”

“二女弟”指曹宪、曹节姐妹,“汉皇帝”指汉献帝为贵人(宫中女官名,位次皇后)。“妾身”以宪、节的口吻,我二人才德微薄,还不知道入宫的规章。幸亏母亲聪慧善良,受其长时间的养育之恩;“盛年”才有所成,“盛年”古人指女子15—20岁而成立。“修女”学习了女工缝衣。“师保”为辅导皇室子女的老师,诵读了“六列”指《烈女传》等篇章。观图像,期望能如古帝尧之女尧英、娥皇二妃那样的人。身托于“帝室”,位列于“椒房”,并不响望“印绂”之美的装饰。

“床帐”面对罗帐常叹息,思念父母更加忧伤。扬袖子而掩涕,起身在户外“彷徨”不已,“顾”此谓回忆,想起家居的堂宇,悲伤流落至远乡。此赋植以第一人称自叙形式,代两妹陈辞,抒写二人幽闭皇宫时思念远亲的愁情,以及孤处独居的哀怨,表现出了曹植对二妹子遭遇深深的同情。

但是,曹女皇后曹节,并不一定完全理解乃父的用心。所以既然成为帝妇,她对于汉室江山和献帝本人,还是尽心尽力的。曹节对于其兄曹丕逼迫献帝让禅,表现很反感,据《后汉书·曹皇后纪》中说:“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而不予。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玺抵于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下祚尔!”曹节挡不住曹丕逼禅大势,做了七年皇后,随着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她也被降为山阳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