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建安风骨
5456800000022

第22章

“吁嗟”为忧叹之词。《曹植诗》中记载“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以形容自己如飞转的蓬草,花似柳絮,遇风则飞,从早到晚的得不到安闲。据曹植《迁都赋序》中云:“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迂瘠土,衣食不继。”而六易中的封平原、临淄侯,乃是其父在世封的,其余易地,三迁皆为其兄文帝所为,可见曹植屡遭贬斥或徙封,不得久治一地。长期处在一种漂泊不定的境况之中,又植以前述,事事复减半。东西叫“陌”,意思是横过不少田间小路;南北叫“阡”飞越了很多田野。突然遇到旋风处,将我吹入“云间”。以为被吹到天的尽头,谁知忽然又落入“沉渊”(深渊)。曹植的诗作飞蓬完全拟人化了。陈祚明评此诗曰:“写转蓬飘荡,淋漓生动,笔墨飞舞,千秋绝调。”具体的描述了飞蓬飘转的过程,忽而东,反而西。“宕宕”,荡荡翻飞的样子,发出迁移不定“当何依”的感叹。“飘飖”翻飞不定,“五山”指五岳即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八泽”指古代的八大湖泽。流离漂泊无定地,有谁关心我的苦艰?“中林草”我愿做林中小草,随着野火化烟尘。

最后两句:化作烟尘“岂不痛”?“株荄连”荄是指草根,株与草根紧相连。曹植的《七步诗》和本篇都是用根比喻骨肉之情,是说宁愿毁灭,也不忍兄弟永别的痛苦。

曹植为了强调此诗的意境,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求通亲亲表》,针对文帝曹丕和其子明帝不许诸王入朝的规定,向明帝上书表曰:“近且婚媾不通,兄弟永绝,吉凶之问塞,

悼之礼废。恩纪之违甚于路人,隔阂之异,殊与胡越。”说这种规定骨肉之间生离就等于死别。所以又有“长去本根”的哀叹!

据史载,明帝收到曹植的《求通亲亲表》后,对其真情有所感动,曾“敕有司,如王所诉”,将这项规定解冻,可惜的是,植上表后一年,在“汲汲无欢”中病逝。

高台多悲风转蓬离本根

这里选了曹植的《杂诗》六首。以杂诗做题目,最初见于“文选”汉魏人的诗。这些诗原先大概都有题目,后来题目失去了,选诗的人便将其称之为“杂诗”。这六首同载于“文选”,成为一组,但彼此这之间并无多大关联,故分做三回介绍,每一回选择两首。

《杂诗》每首均以第一句做为题目,第一首为“高台多悲风”。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高台”喻指京师,“悲风”喻指诸王不得随意离开封地的法令的严酷。“北林”林名,“之子”指所怀念的人。此诗是写怀人的诗,怀念之人可能是曹彪建安21年封寿春侯,黄初3年徙封吴王、改封寿春县,诗中有“江湖”、“南游”等句,正是指曹彪改封寿春之时,当时曹植而在鄄城。和曹彪乃隔“万里”,“江湖”纵横而且深,前四句点出了离情的痛苦。黄初年间,曹丕对诸王的禁锢十分严厉,规定侯王之间不得有往来,因而兄弟乖绝,吉凶之问塞,戾弗之礼废,曹植此诗即是影射这种现象。

“方舟”泛指舟船,是说就是乘船也难到达,因而很难解除“离思”的苦闷。忽见孤雁向南飞,“过庭”时听到他的哀鸣声。诗人翘首想念远方的亲友,想托大雁带封信息,但孤雁不理解,翩然疾飞而去,使诗人绝望之际倍感“伤我心”哀愁。

《杂诗》第二首题目:转蓬离本根。

“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这一首和《吁嗟篇》相似,以转蓬自比,鸟迁徙飘荡和离群的痛苦,此外还多一层贫困之苦。曹植在“迁都赋”序中曾说自己“号则六易,居实三迁(此说上一回已有故简化),连遇瘠土,衣食不继”。是说多年来“决然守空,饥寒备尝”。

“回飚”指大旋风突然刮起,将他吹进云天中,高空无终极,“天路”漫漫难尽穷。“游客”类似我这样的游子,和“捐躯”征战的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衣服破烂的不能“掩形”。而是靠“薇藿”充饥,“薇”属于羊齿类的植物,野生。“藿”是指豆的叶子,这两样都是贫困人所吃的东西。曹植虽属王侯,但与游子、征夫无大区别。曹植在《迁都赋序》中说“连遇瘠土,衣食不继。”转封东阿王侯,他在谢表中说:“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裁糊口,形有裸露。”这既是对自己自嗟生活困乏,也是对文帝和明帝父子,对诸王限制极为刻薄的控诉。

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

该回是曹植《杂诗》第三首、第四首的标题。

第三首曰:“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这首诗是写空闺织布妇人思念从军不归的丈夫,企盼他早日归家的深挚感情。这种题材在乐府民歌和古诗中是常见的。

“织妇”这里是指织女星,他所在的方位是北方。神话故事有“七七”亦称“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牛郎即牵牛星,星官名,俗称牛郎星。杜甫有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杜甫的诗直白明了,且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牛郎织女相会,有谁见过?而织女星是确实存在的。这里的“织妇”借用在北方的织女星。

“绮缟”,泛指织妇所织的物品。绮是有纹彩的丝织品,缟是白色的生绢。“机杼”织布机上的梭子,“日昃”太阳西斜,已称日暮,是说一大早持梭将布织,黄昏也未织成纹,形容心不在焉。“太息”,叹息了一整夜,悲哀之音入“青云”。

“妾身”织妇自称守空房,“良人”指从军的丈夫在外边。说是三年回来,如今已去了“九春”,九个春天了。“嗷嗷”鸟的悲鸣声,绕着大树飞翔,寻找伴侣叫个不停。我愿变作月亮向南行,借着月亮“驰光”寻找我的夫君。

这首写织妇渴求与丈夫相见的情思,可说是她的忠贞持节。“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明知在现实中不可能的事,却空发奇想企望借着月光寻找丈夫,更增添了本诗悲怆的情调。在写作技巧上,既别出心裁,又合情入理,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第四首曰南国有佳人,原诗为“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此诗拟用一个色艺双全的美女而怀才不遇,竟找不到一个知己的悲怨。比喻才高有为的人被安置在闲散之地,湮没无闻。一方面表示了自我悲愤之辞,同时也是为曹彪而发。“南国”指江南,曹彪黄初三年徙封吴王,五年改封寿春。笔者认为此诗既指自己,又指曹彪较为贴切,而非仅指一人。

“潇湘沚”水名,潇水在湖南零陵县西北和湘水会合。“沚”是水中的小洲。第三四句是说朝游江北,夕宿潇湘,比喻迁徙无定。“朱颜”即红颜,指美人。“发皓齿”指唱歌,是说既然朱颜不重俗,还为谁而唱呢!没必要再露出洁白的牙齿了。“俯仰”比喻时间极短,“荣耀”比喻年轻美好的容颜。“难持久”,难保美貌的容颜不老。

此诗并未对佳人面貌作描写,而是用“容华若桃李”,一个比喻句就使其美丽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佳人的命运多舛难,红颜难保来收束全诗。怨愤之情表达得十分强烈,道出了流浪人的悲哀,贯注了深厚的悲怜的感情,读之使人感慨万千!

仆夫早严驾飞观百余尺

此回包括第五、第六首,也是《杂诗》最后的两首。

其五《仆夫早严驾》原文:“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此篇曹植是写自己愿立功建业,赴难殉国的志愿,可能是和赠白马王曹彪同时的作品。黄初四年曹植以鄄城王应诏到洛阳,朝京师后回自己的封地。在赠曹彪诗里有“彼怨东路长”,东路即是指洛阳去鄄城之路,此诗曹植写自己不愿回封地,而想渡江去征吴国,为国家建功立业。

“仆夫”指赶车的早已将车驾行装准备妥当,我将离家去远游,问我远游“欲何之”去什么地方?“吴国”,东吴是我的死对头。曹植在“求自试表”中说:“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若使陛下出不世之昭,效臣锥刀之用……为士卒先”。这和此诗中的意愿是相同的。

驰骋“万里途”是指要做一番大的事业,要驰骋万里之外,“东路”局促在鄄城这个小地方,能有何作为。曹植当时希望从征孙权,不愿东归。江边北风阵阵吹。“淮泗”之淮水与泗水,是南征孙权江淮都是必经之路。我想“轻济”轻易渡过两水,可惜没有船只,比喻自己没有权柄。闲居无事并非我所愿意的,与他在“求自试表”所说:“徒荣其躯而乏其体,……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意思是相同的。“国忧”是说国难当头,我甘心情愿奔赴前线。

此诗充分展示了曹植的壮志豪情,犹显得慷慨激昂!

其六也是《杂诗》最后一首,命名为“飞观百余尺”。

原诗曰:“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此诗与第五首《仆夫早严驾》可说是姊妹篇,还是写“甘心处国忧”的壮志和不能实现的愤慨。

“飞观”观就是阙,指宫门的望楼像凌空而起,称为飞观。走近“牖”窗户

着“棱轩”指阑干。放眼望遍千里地,早晚都能望见千里的大平原。“烈士”指有志之士,多有忧国之心。“偷自闲,小人苟且偷安。”“国仇”指吴国,“丧元”元指头,掉脑袋也在所不惜。“抚剑”手按宝剑“西南望”,西指蜀国,南指东吴,“赴太山”犹言去赴死也心甘。手中弹着琴弦,听我发出悲壮的声音。

本首诗仍是写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甘愿捐躯报国,感叹壮志难酬,呈现出了曹植诗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特色。

为皇朝而宝己

愿我君之自爱(上)

本回介绍的是曹植的《离思赋》并序。此赋写于曹操率军西征马超,曹丕留守魏都邺城,曹植抱病随大军从征。曹植为即将离开邺都而感伤,故写了这篇《离思赋》。

《离思赋》并序原文是:

“建安十六年,大军西讨马超,太子留监国,植时从焉。意有忆恋,遂作《离思赋》云。

在肇秋之嘉月,将曜师而西旗。余抱疾以宾从,扶衡轸而不怡。虑征期之方至,伤无阶以告辞。念慈君之光惠,庶没命而不疑。欲毕力于旌麾,将何心而远之!愿我君之自爱,为皇朝而宝己。水重深而鱼悦,林修茂而鸟喜。”

马超东汉末年时将领,建安十六年举兵反叛曹操。“太子”自指曹丕留守邺城,“监国”指君王外出时,嫡子留守都城,代为处理国政。(曹丕系建安22年被立为世子,16年不当有“太子”之称。时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诗中“太子”语可能后世传抄有误)“植时从焉”,我随军西征。“忆恋”对离开邺城心中十分留恋。

“肇秋”即初秋。《武帝纪》中云:马超、韩遂与杨秋等叛。秋七月公西征马超等夹关而军。“曜师”句,显耀军威,向西进军。“宾从”我曹植随从。“念慈君”句,当指曹操,“光惠”指其父恩德洪大,跟随父帅为了“皇朝”,即便战死也是甘心的,要在“旌麾”指战旗下竭尽全力毅然从征,不应当犹豫迟疑。

此赋的倒数的下个部分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