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匈奴
5384700000035

第35章 天注定的裙带关系(2)

接着李广命令军队组织一个圆形的防御阵形,只要匈奴骑兵发动进攻,就用弓弩还击,避免短兵相接。匈奴骑兵只得在进攻中不断用弓箭还击。要知道汉军的着甲率是百分之百,匈奴军几乎无甲,在这种弓箭对射的作战条件下本身就没有优势,再者匈奴骑兵这时候是在颠簸的马背上射箭,难以保证精度。激战数小时后,汉军损失将近两千人,匈奴军伤亡更多。要命的是,汉军的箭不够了。

李广果断传令下去:拉满弓,暂时不要射。但是匈奴骑兵的进攻仍在继续,李广将匈奴骑兵放到了精确射程内,亲自带着神射手用大黄弩(一种力量很大的角弩,弩弓部分也是筋角木的合成材料)射杀匈奴的军官。没一会儿,匈奴多名副将被杀,只好暂时停止攻击。

此时天色已经暗下来,李广重新组织防御,将阵地的薄弱环节予以加强。第二天,继续奋力作战,足足等了一天,张骞的主力军才赶到,击退了左贤王的军队。

相比较东线战场,西线的作战极其顺利。就在匈奴的注意力都在东线时,霍去病与公孙敖分道进军河西。霍去病由北地郡(今甘肃庆阳)向西北深入匈奴军队,准备按照计划与公孙敖会师后对河西发起全面打击。

然而,公孙敖在匈奴境内迷路了。为了不延误战机,霍去病果断决定——就带着这几万人,自己一个人指挥,进攻河西走廊!霍去病并没有直接向河西进攻,上次的正面对抗让他损失过半,这样划不来。霍去病掉转军队,迂回到了河套西南部,穿过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那时候是一片巨大的湿地),到达小月氏的领地(今天的甘肃西北),小月氏就是被奴役的月氏部落,他们不会向匈奴人告密,至少短时间不会。此时,汉军霍去病部已经深入匈奴领地两千余里,绕到了匈奴河西守军的后方。向南,就是祁连山。

霍去病率军发起攻击,匈奴守军猝不及防,在一个叫鱳得的地方(今张掖一带)与霍去病展开了一场遭遇战,随后全线溃败。汉军一路追击,歼敌三万二百余人,俘虏包括匈奴单恒王、酋涂王两个王在内的大小军政官员两千五百多人,其中部落首领和女首领各五人(简直和捉奸似的成双成对地抓),单于阏氏一人(估计是以前的,或者被伊稚斜单于甩的),各种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都尉、当户等高官六十三人。整个匈奴河西守军,只有浑邪王、休屠王率领残军逃离战场。

此次河西作战,汉军在没有按照原定计划会师的情况下,自身伤亡仅三千余人,并且整建制消灭匈奴单恒王、酋涂王两个万骑,可以说是完胜。

战后,张骞、公孙敖因为延误战机被判处死刑,有赎罪机会,于是都交了罚金,贬为庶民。李广因为指挥不当导致军队被合围,但是作战英勇功过相抵。霍去病及其帐下的多名将军、校尉都得到了封赏。

李广也确实有点背,文帝那时候他官太小,景帝那时候没大仗,龙城大捷的时候遇到了匈奴主力全军覆灭差点被俘,朔方战役的时候他在右北平,出击定襄的漠南战役他是预备队。好不容易这回做总指挥能打一个胜仗混个封侯,又碰到了张骞这个猪队友。

也就在这一年,丞相公孙弘病死,李广的堂弟李蔡,都已经混到丞相了。他们俩可是同时参军的啊!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其实霍去病能够打大胜仗,除了能打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运气,还有一个就是霍去病的军队很特殊。汉代采用征兵制度,士兵都是当两年就回家。武帝时期,采用募兵、征兵双管齐下的办法,既有义务兵,又有职业兵,不仅兵源充足,还能提高战斗力。霍去病手下的骑兵,全部是当兵多年,作战经验丰富的职业老兵。

实话说,霍去病并不是一个军事理论知识很丰富的将军,他的一招一式都来自于丰富的作战经验。甚至说正是因为理论学得少,他才能擅长出其不意打一场不按常理出牌的战役。当初他还是校尉的时候,就有人跟他说过:“你很有想法,跟我学《兵法》吧。”

霍去病当时就很不屑:“你是谁啊,大叔?”

好吧,其实这个让他学兵法的就是他小姨父汉武帝。无论如何,这一仗算是霍去病独立指挥作战的巅峰之一,此时他的恩宠与当初的卫青已经差不多了。

张骞、公孙敖作战失利,汉朝放了他们一马。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一下子被汉军歼灭好几万人,这是匈奴从未有过的失败。伊稚斜认为浑邪王、休屠王不能留,留着影响士气,于是下诏让他们到漠北来一趟。浑邪王、休屠王傻啊!当然不能去!不去漠北,怎么办呢,赖在河西?回头汉军打过来怎么办?欸,干脆归顺大汉吧!

于是这两个王派遣使臣到了边境,邀请来一个汉人,让他去报告汉朝天子,他们想归顺。当时,大行(外交官)李息正好在朔方黄河边修建一座城,所以这个汉人干脆直接找到了李息说明情况。

李息又把这事汇报给了中央政府,刘彻一看,哎哟,你投个降搞这么大动静,使者托边民,边民托李息,李息再传消息给我,这是不是诈降啊!想诈降偷袭,做梦!

再三考虑,汉朝还是决定让武将带兵去主持受降。武将是谁?当然还是霍去病。

虽然说不是诈降,但是也确实出了岔子。休屠王突然后悔了,反正我手下人不少,自立为王也不是不可以啊?可惜他这个意见刚刚跟浑邪王提出,就被浑邪王杀了,浑邪王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投降。

可是这浑邪王傻,投降搞得跟宣战一样。他收拢了休屠王的部落,加在一起人口还剩四万多人,结果他还来个号称十万。拜托啊大哥,你是去投降啊,非得搞得跟诈降一样么?

到了约定的日子,霍去病带兵渡过黄河,远远地看到了浑邪王的部众。浑邪王的部众也看到了汉军,嗬!这么多汉军骑兵!不少匈奴人开始往回逃跑。霍去病打马上前,亲自带着一拨骑兵亲信接见浑邪王(其实就是控制)。其余骑兵到了浑邪王部落的后面一路追杀那些叛逃的匈奴人,斩首八千多人。

之后,浑邪王被封侯,但是他的部众被分散在汉朝北部的陇西郡、北地郡、上郡、朔方郡、云中郡以外,依然按照匈奴的风俗生活(当然,汉化他们也是慢慢地进行中)。他们一共被分为五个部落,所以被称之为五属国。从此匈奴的原右贤王部落聚居地成为汉朝的势力范围,成为汉匈之间的战略缓冲带。今天的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国的南边一小部分都成为了汉朝的领土。此后,匈奴陇西郡、北地郡、上郡的威胁已经几乎不存在,汉军也逐渐减少在这里的驻军,到了元狩三年,驻军的规模只有原先的一半了。

而在河西,汉朝设置了张掖郡、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河西走廊被汉朝紧紧拿在手里。匈奴的战略包围宣告破产,汉朝的使臣可以自由出入西域,西域将迎来一股豪情万丈的大汉雄风。

但是,胜利之下也有隐忧。为了迎接浑邪王的部众,汉朝准备了两万辆马车去迎接,顺便搞个移民,大家都懂的。可是这时候连年征战,汉朝已经不如初期那么大手大脚了。没办法,只好向民间征用马匹。结果怎么凑都凑不齐,你总不能到百姓家抢吧?武帝很生气,就想杀了长安县令,判他个办事不利。

这时候,老臣汲黯站出来了:“长安县令没犯错的,有本事你把我杀了,看看百姓给不给马。匈奴的将领背叛他们的国家和民族,跑来投降你搞这么大个动静,有必要让我们中国人要死要活地侍奉这些归顺的匈奴人?”

汲黯是个老臣,但是这时候并没有得到升职。当汲黯担任九卿之一的时候,公孙弘什么的都是小官。后来公孙弘当了丞相,位列三公了,汲黯还是九卿。到后来,连汲黯的秘书、文书都混得比汲黯好了。后来汲黯实在受不了了,直接跟皇上说:“您是任命官员还是烧柴火?怎么越是后来的,越往上调呢?”于是咱们现在多了一个成语叫后来居上。

汲黯就是这样的汉子,很直。但是也是实话,没多久,汲黯又建议让归降匈奴人全部成为奴隶,以缓解汉朝的财政危机。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武帝没有采纳。

此时的汉朝,确实是捉襟见肘,战争的消耗太大。元狩三年(前120年),中原地区发生水灾,各个郡国的地方粮仓全部拿出去救济都显得不足。于是汉朝政府向各个地方富豪、贵族、官员发行国债,依然显得杯水车薪。没办法,汉朝只能将大量灾民迁移到朔方等地,朔方不是灾区,还提供多余的田地和就业岗位。虽然这是一个刺激经济、缓解灾情的好方法,但是负责移民的官吏在官道上往来不绝,整个移民工程的庞大预算,让汉朝的财政赤字雪上加霜。

但是,此时对匈奴的作战接连取得胜利,龙城大捷、雁门反击战、朔方战役、高阙反击战、两次漠南战役、两次河西战役,歼灭、俘虏、招降的匈奴士兵数目已经将近九万人,是匈奴全部兵力的四分之一。而且匈奴单于庭已经迁往漠北,对汉军没有任何防备,这是汉军进行一次主力会战的最佳时机。此时匈奴元气大伤,失去了整个河西和半个漠南,但是没有伤到根本,一旦匈奴有了喘息的机会,依然会威胁汉朝的安危。

一边是需要发动再一次大规模会战的战场,一边是庞大的移民工程。最可怕的是,南方局势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昆明族部落骄横地阻拦汉朝使者,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为了威慑,汉朝政府又不得不在长安附近开凿一个昆明池作为楼船兵的训练基地,差不多等于搞个海军士官学院。昆明池又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大工程,面积达到十平方公里以上,池中还要建造楼船上百艘,戈船(登陆舰)数十艘以备训练之用。

昆明池开凿了,移民正在进行。与匈奴的会战似乎不可避免。我们现在有俗话说“一下回到解放前”,那么这仗一打,对汉朝来说就是“一战回到文帝前”。

每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有牛人出现。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牛人,前无古人的经济学家,桑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