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幻情心内科医生
5318200000001

第1章 走出校园

我叫景云儿,父母都是省立医院的医生。母亲薛梅是肾内科副主任,而父亲景军是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父母一直很满意医院的生活,从小就像我灌输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了考上医学院,然后到省立医院工作。我从小品学兼优,考上了国内最知名的医学院的8年制,此后,由于我的优秀,大5定导师的时候我有幸成为了国内知名心血管电生理导师的关门弟子。虽然我在外人眼中是格外优秀的,但实际上的我是非常贪玩的,人生理念就是吃好喝好玩好,也许是方法得当吧,我花很少的功夫学习,却比别人优秀得多。11年制的科研型博士也普遍发个1篇SCI,而我作为八年制的专业博士,已有5篇总共20分的SCI进账,我心里暗乐,有一种叫Meta分析的软件,啦啦啦啦。也许是父母胎教+耳濡目染,我的临床是极为有灵性的,基本一学就会。虽然是心内科博士,但是腰穿打得倍棒,基本就没穿不出来的。我好友血液博士雍真打高难度鞘住基本失手,为了保住面子不让导师和科室的人知道,基本都是让我偷偷去打的

我的男朋友叫徐亮,是西南边陲一所普通医学院5+3的研究生,所谓5+3就是本科5年,然后通过研究生考试,再念3年的研究生。虽然和我一样,都是读8年,然而我拿到了博士学位,他却是一名非常普通的研究生。我和徐亮是在一个心血管会议上认识的,情窦初开的我对他一见钟情,开启了疯狂的倒追模式。我要批判那句俗话“女追男隔层纱”,追男朋友简直是太痛苦了,我几乎每天一封情书,节假日人肉速递.累了大半年终于追到了。而我爸妈也是很开明的,虽然觉得徐亮从各方面配不上我,但是我喜欢得不得了。再加上他们觉得那孩子品行老实,为人可靠,也就随缘了。可是毕业我们却面临了最现实的问题。

先说我,我几乎可以选择中国国内任何一所医院,也可以选择到美国做研究。而我选择了父母工作的省立医院,因为毕竟我在那里长大,对那里分外熟悉,而且我也考虑到徐亮,选择省立医院隔他很近,动车50分钟。研究生在中国医学院是多如牛毛的,到北京是绝对不可能的,毕业那年他最好的结果就是通过公招找个省会市级医院。然而省会的公招是异常激烈的,公招他虽然考了第一进了面试,但最终录取的确实那家医院院长的同学的亲侄子(这还是号称八卦之王的我从小道打听来的)。他去面试了很多医院,在各种忽悠中他选择了他们当地市的第一医院,据说还是三甲。他卖烧腊的父母听说儿子要去第一医院工作,简直笑得合不拢嘴。在他们的印象里,第一医院是天下最好的医院,什么协和,什么复旦,什么华西,统统都是浮云,第一医院才是中国最好的医院,他们认为我没去第一医院的原因是因为我不够优秀.。。听他父母手舞足蹈的说第一医院的收入很高,进去就可以拿N万.。而且听我们医院和我一批进的肾内科博士李小梅说第一医院也在他们学校去宣传过,说收入好得很,还欢迎博士去,说待遇好得不得了。我对此表示质疑,第一医院都有这么高的收入,我父母还在省立医院,那不是可以买上别墅。但我家买个电梯都是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而且我爸的经典名言是:“医院好医生收入不一定好,医院不好医生收入一定不好”。第一医院位于一个GDP很低的小城,能挣那么多钱简直,难道抢政府?而我内心真实的打算是:让徐亮先干着,我努力,在忽悠我爸妈一起努力,争取3年之内把他调到省会的医院,三甲最好,三乙我也接受。而且地市级医院工作肯定轻松,他可以好好陪我,嘻嘻。

新员工培训完了之后,我被人事科的人送到了心内科。心内科今年就进了我一个博士,而且我心里倍感幸运,据说毕教办把我的规陪解除了。听说徐亮他们单位研究生也要规陪,说得通俗点就是再本单位转科。奖金怎么发我就不知道了,年轻医生是很穷的,特别是规陪医生。徐亮第一个科室转的是消化科。

其实规陪有规陪的好处,所谓规陪就是在大医院(理论上说该是省级三甲,但是实际上地市级三甲也在规陪,规陪的质量就不敢恭维了)转科,不管你是应届没有找到工作的,心内科医生,肾内科医生还是消化内科医生都要在8个内科工作。国家也鼓励毕业生先以社会人的身份到大医院规陪后在就业。离开校园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临床知识是非常缺乏的,所以到大医院转2-3年的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转科期间收入非常低。如果是本院医生在本院转科,收入到没有什么损失,但是是县级医院或者地市级医院送上来的话,基本一个月就1000-2000。在省会,除了吃饭基本买衣服都是很困难的。

我们心内科的主任叫谢思博,是冠脉组的,他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气的。据说他是霍普金斯的博士,更夸张的是他才36岁,是不是很逆天啊。普通的博士40岁也就刚刚升了正高,这哥们倒好,居然当了主任。我只是默默的叹息,我是一点机会都木有了,不过崇尚吃好喝好耍好的我对当官也没有兴趣。不过对于谢主任我一点都不羡慕他,他据说还是光棍一条,而且更匪夷所思的是他大部分时间居然住在办公室里头。在我眼里甚至是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