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财富成功学(智慧生存丛书)
5301500000103

第103章 不值钱东西的商机

牛骨头可能是牛身上最不值钱的东西了,但仅有初中文化的湖北农民毛晓林,却在这最不值钱的东西上发现了商机。如今,他的牛骨头不仅在省内开了多家连锁店,还漂洋过海,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成为当地最有名的“牛骨头大王”。

1994年,毛晓林与妻子到武汉节蔡甸区的新农镇上搭了一个小棚子,准备开一家小吃店。他开始学着别人经营,每天做很多品种的小吃,但因为没有特色,生意难以为继。正当他为之焦虑时,却发现他靠自己摸索出来的卤牛肉很受顾客欢迎,每天卖出的牛肉面要比别的东西多,他想,与其这样不死不活的多种经营,还不如办一个特色店,也许生意会好些。

说干就干,毛晓林很快就把自己的小店换上专营牛肉面的招牌,在牛肉的制作上苦下功夫,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生意果然好起来,食客们对他制作的牛肉赞不绝口。尽管毛晓林的牛肉面馆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但由于卤制牛肉的成本比较高,两斤生牛肉还卤不到1斤熟牛肉,再加上一些卖牛肉的生意人赚昧心钱,将牛肉注水,弄虚作假,毛晓林卖牛肉面的利润很薄。

一次,毛晓林像往常一样排队买牛肉时,无意中发现屠宰场的角落里堆放着很多牛骨头,上面还带有少量的肉末。他知道这些牛骨头是要被丢掉的,但他想,这样丢掉太可惜,能不能带点回家去卤给小孩吃?他试探着问了问屠宰场的人,他们觉得这些牛骨头反正也要丢掉的,就一下子送给了他四五斤新鲜的牛骨头。毛晓林喜滋滋地将这些牛骨头带回家,然后放在卤料里跟那些牛肉混合在一起卤,当他把牛肉卤好之后,就把牛骨头拿给小孩吃,孩子们品尝后都说嚼不动,没味道,于是,他又在锅里多加些辅料,把味道调重些,煨制的时间也相对延长,再拿给孩子们吃时,孩子们连声说好吃好吃,毛晓林又拿给顾客们品尝,顾客们也说味道不错。之后,毛晓林每天都从屠宰厂带回一点牛骨头,卤好后作为赠品送给食客们吃,想以此招揽生意。可不久,毛晓林就从中发现了商机。

一天晚上,毛晓林的牛肉面馆快打烊了,当地的几位司机约好到他这里来喝酒,他们首先点的就是牛骨头这道菜,但毛晓林却早已把牛骨头作为赠品送完了,那几个司机听了很失望,他们对毛晓林说来这里喝酒的目的就是想品尝牛骨头,并要求他以后每天都给他们留一份牛骨头,按牛肉的价格卖给他们。

毛晓林听了,喜不自胜,他知道牛骨头不值钱,向屠宰厂买最多也只就几毛钱一斤,如果把它开发成一道菜,作为自己的独门技艺,卖的价格跟牛肉一样贵,那他不就很快可以发财了。但一向只知道做正经生意的毛晓林又犹豫了,觉得把不值钱的牛骨头卖得跟牛肉一样贵,岂不是坑害消费者?怎样才能问心无愧呢?那就只有把牛骨头做出特色来。

于是,毛晓林买回各种卤制品来品尝,又根据书本上制作卤制品的相关资料细细揣摩,他买回几十种中草药和辅料,在家里反反复复地试验。经过半年多的试验,毛晓林终于研制出一种市场上没有的怪味牛骨头,成为当地的特色菜。

尽管“新农牛骨”吸引了南来北往的不少食客,但店面毕竟不是在市区,很多城里人要品尝牛骨头,还得开车或挤公交车到他的店里来品尝。正当他为之苦恼时,一位从城里来的顾客提醒他:要是在市里开几家分店,不就行了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毛晓林赶紧筹资在人气很旺的汉阳家乐福超市对面租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开了第一家分店。由于他对分店实行的是统一管理,全部货源由总部制作配送,所以,分店一开张,生意就十分红火,前来消费的人络绎不绝。紧接着,毛晓林又在汉口和武昌及周边城区一连开了十几家连锁店。

为了办好连锁店,毛晓林还扮成打工仔到洋快餐的连锁店去取经。当他得知洋快餐从选料、配料、制作到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是量化、细化到每个人时,回到公司后,他便改变过去操作间作坊式的做法,建了一间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操作间,采用麦当劳、肯德基的工业化一条龙制作方式,并建起了研发中心、操作车间、成品车间、储运物流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真正实现了统一生产、统一配送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毛晓林的“野心”越来越大了,他要把牛骨头打进国内外的大中型超级市场。当他得知当地的莲花湖集团专门负责对外销售本地特产的物流业务时,就赶紧找到他们,让他们给自己做代理。在莲花湖集团的运作下,毛晓林的牛骨头终于搭上了销售直通车,不仅打进了湖北省内的中百仓储、中商集团等十几家大型锁锁超市,而且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毛晓林当然也赚了个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