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
5247500000050

第50章 宋词篇(12)

上阕写春日登楼的所见所感。开头二句是环境描写:春天时节,薄雾茫茫中,华丽的浮云楼高耸入云。这里,“云渚”是指云端的意思。三四两句写作者登高怀远,往事历历在目,相思之情不能自已:想当年杜牧曾将此楼登临,面对眼前的景物,大发感慨,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篇。下面几句紧承上句,隐括杜牧诗句中的用语,诸如:朱栏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等,但词情熨帖,不着痕迹。日暮时分,眼前的景象令人相思惆怅,记得那时与朋友依栏共叙,多么惬意。现在朋友一去无消息,望断天涯也难有音讯。别愁之情,就像那无穷的岸柳、纷纷飘扬的柳絮一样纷乱,萦绕在心头。这几句,情与境相融,过去与现在交织,极力渲染出离愁别绪的心绪。

下阕写眼前景色。开头二句将上阕的回忆收回到眼前,节气催绕着时光流逝。往日楼下的河水,现在不知流向什么地方才会停留?喻过去的好时光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断肠何必更残阳”二句精彩地叙述出暮春时节、黄昏时分,极目远眺的凄迷景色。夕阳西下已令人断肠消魂,而看见宽阔的原野无边无际,更让人极其的伤心,衬托无限怅惘的心情,将前面时过境迁、岁月匆匆的感叹更进一层。“晚霁波声带雨”三句化用韦应物诗“野渡无人舟自横”诗意,是说晚来天气初晴,水波声中似乎还带着雨声。江上静悄无声息,只有一条小船,在野外的渡口处静静地停放着。这句话突出地给人以一种孤独、愁闷的感觉。最后三句“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以景抒情,叙述出一幅凄清、旷远的意境:江边远处山峰静立,绿洲延伸到很远,烟雾笼罩着参差的柳树。

全词写景融情,古今叠映,工巧自然,意境幽美,词雅情深。特别是这首词化炼前人诗意,熨帖自然,不见痕迹,巧妙恰当,使作品增色不少。

李清照(1084-?)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她出生于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李格非,自幼受到熏陶,培养了她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青年时代,词人与丈夫赵明诚过着宁静闲适的书斋生活,其词作多限于离情别绪、闺中生活、写景咏物,风格清丽俊朗。靖康之难后,词人夫妇南下、不久赵明诚染疾病逝。从此,李清照漂泊在杭州、金华一带,在落寞中度过了悲苦孤独的晚年。国破家亡,丧夫寡居,强烈的身世感使词人的创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写出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风格沉郁凄凉。李清照是宋代知名的女作家,她兼擅诗、词、文,而词的成就最大,在词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著有《漱玉词》。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1],起来慵整纤纤手[2]。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3]。和羞走[4],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1]蹴(cù):踩,踏。[2]慵(yōng)整:懒得动。[3]袜划(chǎn):穿着袜子走路。溜:溜走,滑落。[4]和:含。走:跑,快走。

【鉴赏】此篇为李清照的早年作品,描写少女第一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

上阕描写少女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见动。作者一开始并未写少女荡秋千时的矫健身影和欢乐心情,而是撷取其“蹴罢秋千”以后那一瞬间的镜头。此刻少女的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她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在半空中飞来飞去。次句“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当,令人想到她下秋千时已经极度疲劳,两手有些麻木,也懒得稍微活动一下。“纤纤手”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暗示出人物的年华和身份。第三句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里。第四句说由于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出了晶莹的汗珠。三四两句在写景的同时也衬托了少女娇美的风貌。在花园娇而瘦的花枝上含有颗颗露珠,不正是象征着花季少女“薄汗轻衣透”的形象吗?整个上阕写了少女的“静”态。

下阕描写少女初次来见客的动作姿态,妙在曲折多变。第一句遂来一转折: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她感到惊诧。二三两句说少女来不及穿上脱在地上的鞋,急忙含羞跑开。脚上仅仅穿着袜子,头上的头发散乱,连金钗也滑落到了地上。这便传神地描绘出了少女匆忙遑遽,来不及整理衣服,急忙回避的情态。作者并未正面描述这位“不速之客”是谁,但从少女的反应中可以印证,这是一位举止不凡、风度潇洒的翩翩少年。刚才还荡完秋千,懒得动弹,蓦地来了客,她却弃履掉钗,逃得飞快。她哪来的力气?只因羞于给他瞧见自己松松散散的样子,只因她但愿在他心目中永远端庄大方。“和羞走”一句,把少女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当的叙述。然而更妙的是结尾两句,作者以极其精湛的笔墨描绘出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放胆去见的微妙而又细致的心理。最后,她还是利用还没有走进屋内的机会,伏在门框上以“嗅青梅”的假动作来掩饰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上那少年几眼。“倚门”已是有所准备和期待,“回首嗅青梅”则描尽了矫饰之态,鼻子在“嗅”眼睛却在“看”。整个下阕都是写“动”,与上阕正好形成对比。由此可见,上阕的“静”不仅静中见动,同时也是为了衬托下阕的“动”。而下阕的“动”所写的几个动作则层次分明,分别将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多情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寥寥四十一字便描绘出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初恋少女的姣美形象。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1],星河欲转千帆舞[2]。仿佛梦魂归帝所[3]。闻天语[4],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5],学诗谩有惊人句[6]。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7]!

【注释】[1]云涛:如云层翻滚般的波涛。[2]星河:指北斗七星和银河。帆:本指船帆,这里以帆代船。[3]帝所:指天帝或玉皇大帝的住所。[4]天:天帝,抑或指玉皇大帝。[5]报:回报、回答。[6]谩:无、没、莫。[7]蓬舟:轻如蓬草的小船。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鉴赏】此篇是一首梦景词。被称为婉约之宗的李清照,在本词中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全词皆写梦境。但梦境也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折射。高宗南渡以后,李清照在飘泊中与流民为伍,曾追随高宗的行踪,从海路到温州,再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历尽风涛之险。词中涉及的大海、蓬舟、天帝及作者本人,都与她的这段真实生活获得的亲身体会有关。

上阕开头便展现了一幅辽阔、空旷的海天相接的壮美画面。

前两句写了天空、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其中嵌入的几个动词,用语特别的准确。如“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二字,则将作者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作者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所谓“千帆舞”,是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船只在风浪中颠簸飞舞。这里的“舞”与“转”,有着因果关系,因为船在舞,所以觉得星河在转。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实结合,为全篇的奇情壮景奠定了基调。

“仿佛”以下三句,写作者在梦中见到天帝的情景。“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作者在船舱中,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庭,遇见慈祥的天帝,天帝殷勤地问作者归向何处。作者未作相应的正面回答。因为当时的现实生活是:她正跟踪于置人民于水火、畏强敌如虎狼、乘船一路奔逃、连自己也不晓得到什么地方落脚的宋高宗前行。她能正面回答吗?但在梦幻境界中,她却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疾的天帝,与民间的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殷勤”句虽是一句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对未来世界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一般这类词,通常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并自成作结。下阕开头或宕开一笔,或经承上阕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上下阕又相对独立。此词则不同:上下两阕之间,一气呵成,联系密切。上阕最后两句是写天帝的问话,下阕前两句是写词人的答非所问。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没有停顿。“报”字与上阕的“问”字,便是跨越两阕的桥梁。“路长日暮”与“句不惊人”,是作者的答语,但这个答话一方面是向天帝倾述自己的郁闷,一方面是向读者反映自己的悲苦,同时也隐括了作者上下求索的意念与抗争。旧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般在政治上是不能有所作为的,作者只能写写诗词来表现她的才能,但她又感到“谩有惊人句”。一个“谩”字,流露出她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九万里风鹏正举”句,从方才的对话中略一宕开,然仍未脱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乘船渡海,四周的景象是海天相接。句中引典《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衬托,由实到虚,形象壮美,境界恢弘。尾两句写在大鹏振翅高举的时刻作者又爆发出一声大喝:“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谓尽情尽兴,一往无前。“蓬舟”二字极言乘船之轻快;“三山”为仙人居所,可望可见而不可去。现在作者要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送所乘之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世所罕见。上阕写天帝询问作者归于何处,这里交待海中仙山为作者的归宿,前后照应,在疏快放诞中仍保持结构的缜密。

全词把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融入梦境,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弘、格调雄奇的意境,不愧为绝妙好词。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1],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2],误入藕花深处[3]。争渡,争渡[4],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同“尝”,曾经的意思。[2]兴尽:化用晋朝王徽之泛船访友的典故。王徽之在一个雪夜忽然兴至,从阴山家中泛船出发,去访问朋友戴安道。到了戴家门口,并未进去,就吩咐回去了。有人问他为何这样,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我又何必见安道呢?”[3]藕花:荷花。[4]争渡:抢渡。

【鉴赏】李清照以其擅长的白描手法,在她的两首《如梦令》中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尽管此篇没有出现“昨夜雨疏风骤”一阕中“绿肥红瘦”那样清奇的千古名句,仍将读者带入一个同样美妙绝伦的境界。第一句通过平实自然的口吻将一次十分有趣的郊游往事娓娓道来。“溪亭”“日暮”为下句分别点明醉饮的地点和时间。溪亭醉饮之后,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来。“沉醉”二字透露了女词人心底的欢快,“不知归路”也暗示了游兴沉酣、流连忘返,同时揭示了女词人豪放倜傥与潇洒超脱的性格。由此可见,这是主人公一次愉悦忘情的游赏。接下来的“兴尽晚回舟”则承上启下,写女词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正因为“不知归路”,自然难免驾船误驶入荷花深密之处。“误入”一句,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毫无雕凿痕迹,却将一叶扁舟摇荡于盛放的荷花丛中的美景呈现于读者面前。我们读着“争渡,争渡”,仿佛又听见抢渡前进的击桨声。一个酒意未消、有说有笑的游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到正确路径的焦灼心情顿时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正是由于“争渡”的猛捷,才会——惊起一滩鸥鹭。但见眠宿在沙滩上的欧鹭,扑楞楞拍翅飞起,这又是何等的奇观妙景!这阕小词,侧重于写景,却融情于景。女词人以有限的容量,叙述了游赏活动中的几个精彩片断和作者的一种心情。全词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现了李清照早期词用白描法引出新思,取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艺术特色。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1],浓睡不消残酒[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

【注释】[1]雨疏风骤:雨狂风猛。“疏”在此为疏放疏狂义,而非通常的稀疏义。[2]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3]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

【鉴赏】这首写女词人闺中生活的小词,在锤炼中出天然言语,显示了作者的创造心力;在韵律中求抑扬顿挫,传情而动听;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传神而有致;在寥寥数语的描摹中,寓深美主题。仅一首六句小令,竟有如此四绝。不愧为词中楷模。

词中景语“雨疏风骤”,人语“浓睡残酒”,花语“绿肥红瘦”,这些经过女词人精心挑选的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得益彰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留下了极其鲜明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奇。这一开先河的用语,色泽艳丽,形象逼真,堪称千古绝唱。女词人在用韵上,同样一丝不苟,如“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全词内容曲折而含蓄,可谓句句折,笔笔换,一步一境,叹为奇绝。最值得称道的是词中的问答。“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不过词中主人所问之事只字未言,却于“海棠依旧”的答话中巧妙表达出问语。然而,问得多情,答得淡漠,不禁冲口而出一句更加深情的“知否,知否”来。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如此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这样的诚恳。“应是绿肥红瘦”则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此结句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流露了女词人惜春而不伤春的情愫,也体现了她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1],被翻红浪[2],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3],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4]。休休[5]!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6],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7],烟锁秦楼[8]。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释】[1]金猊(ní):指猊形的香炉。猊,传说中一种狮形的兽。[2]被翻红浪:红锦锻被子乱摊在身上,如同红浪翻卷。[3]宝奁:精美的梳妆匣。[4]“非干病酒”二句:意谓今年的消瘦既不是因为饮酒,也不是由于悲秋,只是与丈夫的别离所致。[5]休休:算了吧。[6]阳关:即古曲《阳关三叠》。[7]武陵:武陵人,指远行在外的丈夫。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说误入桃花源的渔夫,即武陵人。[8]秦楼:即凤凰台,传说中萧史与穆公女弄玉吹箫成仙的楼台。此句意谓丈夫远去,剩下自己孤栖于此。

【鉴赏】这首词作于北宋最后年。赵明诚入仕之后,经常要离开家乡到外地作官,李清照也就只能一次次与他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