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
5247500000048

第48章 宋词篇(10)

下阕写对景伤怀。“去年”两句,以强烈的对比显示出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沧桑之感。去年冶游在京师郊外,得意在帝京城门,当时热闹繁华、意气风发,似乎历历在目,而只有一年的时间内,就已形势大变。今朝只落得羁旅漂泊,行踪不定,黯然神伤。“断送”两句,言漂泊在外之人不堪凄凉黄昏风景,只须几个黄昏就足以让人断送一生,独自憔悴。既描述当时黄昏萧瑟之状,也将无限感慨蕴于其中。情景交融,余味悠长。

全词见春物芳菲而生物是人非之感,语言变化自如,情韵跌宕有致。

毛滂(1060-约1124)字泽民,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元祜间任杭州法曹,受知于苏轼。后附蔡京。政和中,守嘉禾。有《东堂词》。

惜分飞

毛滂

富阳僧舍作别语赠妓琼芳[1]

泪湿阑干花著露[2],愁到眉峰碧聚[3]。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4]。

【注释】[1]富阳:在浙江杭州西南富春江北岸。[2]阑干:眼泪纵横的样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3]张泌《思越人词》:“黛眉愁聚春碧。”形容愁上眉梢,心事重重。[4]断魂:离魂,消魂。潮回去:意为让钱塘江潮带回作者对意中人的思念。潮,指钱塘江潮。

【鉴赏】此词抒写离情别绪,写于哲宗元祜间,当时毛滂为杭州法曹。据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六记载,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毛滂为法曹掾,与歌伎琼芳相好,三年任满离职,途经富阳僧舍作《惜分飞》词以赠琼芳。

上阕追述离别光景。“泪湿”两句,化用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诗意,将别离时琼芳泪眼迷离,如花瓣带露的凄美形象叙述出来,让人既见琼芳之美,更见琼芳之多情。“愁到眉峰碧聚”,写琼芳愁上眉头的情态。“碧”字形容其色泽之浓,“聚”字状写其眉头紧锁之状。“此恨平分取”,像是被送者安慰伤心欲绝的人儿,更是被送者心中也有同样的伤心离恨。此话一出,自己之伤心再难抑制,千言万语,再没有其他的话了,只剩下对着满面泪痕、愁眉紧锁的情人痴痴地看着。令人想到柳永《雨霖铃》词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句。“空相觑”一语,将情人生离死别,难分难舍而又无可奈何之状写得入木三分。

下阕写别后相思之苦。从下阕来看,上阕所写离别场景,当是追忆往事,而非写实。“断雨残云”既写景,又写情。雨丝零乱,残云纷飞,衬托了作者的心境;而“云”“雨”又暗寓着曾有过的云雨缱绻,此时一别,各种欢情顿时如断雨残云一样的消散。“无意绪”三字将回忆往事引发的百无聊赖的情绪表现出来。“寂寞”一句,写别后况味:朝朝暮暮,日复一日,只有孤独寂寞相伴。一个叠词的使用,将了无意绪推到了无以复加。“今夜”二句,写词人夜宿青山深处突发奇想:吩咐江潮将我的消魂带回去,陪伴与我同样相思不寐的琼芳。将相思离情表达得深挚奇绝。

此词写给一位风尘知己,却情深语挚,凄婉动人。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晚年因居奇石林立的卞山(今浙江),所以自号石林居士,绍兴四年(1134)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能诗工词,词风早年婉丽缠绵,其作多不传。南渡后多感怀国事,简淡之中有雄阔之气,词风苍劲悲凉,清旷淡远。著有《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石林燕语》等。

贺新郎

叶梦得

睡起流莺语,掩苍苔房栊向晚[1],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2]。渐暖霭[3]、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4]。惊旧恨,遽如许[5]。江南梦断横江渚[6]。浪粘天、葡萄涨绿[7],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蘋花寄取[8]?但怅望、兰舟容与[9]。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10]?

【注释】[1]房栊:窗户。[2]垂杨:也作“垂阳”。[3]暖霭:暑气。[4]乘鸾女:仙女。[5]遽如许:这般强烈。[6]渚:水中的小块陆地。[7]葡萄涨绿:化用李白《襄阳歌》中的诗句“遥看江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写江潮景色。[8]采蘋花寄取:柳宗元诗:“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这里有采取蘋花寄赠友人表示思念之意。[9]容与:徘徊不前的样子。[10]金缕:指乐曲《金缕衣》。

【鉴赏】这是作者早年所作的一首婉约词,主要借暮春景色抒发怅恨失意的无限相思、青春虚度的无限感慨。写景清晰明快,词风委婉,但抒情深婉,情深意长。

上阕主要写静景以表达相恋情深之意。第一句以婉转莺语、片片苍苔、点点落红来衬托午睡后傍晚时分的清幽寂静,暗含对春光已尽的叹惜。“吹尽”再写花自飘零柳自舞,让人倍感幽静中的凄凉、孤寂。“渐暖霭”点明季节变化带来初夏的暑气,于是寻出尘封已久的团如明月的“宝扇”,其上仙女隐约的姿容引起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恋。“暗”写出这段感情在作者心中潜藏时间之长,但不经意的回想引出的“旧恨”依然如此强烈,令人惊异。作者步步深入地写出人物的情深意笃。

下阕紧承深情回想,以想象展示“旧恨”引出的心底波澜。第一句即点明往日温情已不复存在。“粘”、“涨”极言江上碧浪连天、一片烟雨空濛浩淼,实则是抒发怅恨难遣之情。“横江渚”这无法跨越的阻碍使作者由己及人,想象对方凭谁采取蘋花以寄相思呢?她也依然心怀旧情,有深情难寄之苦吧。又由人及己,写我也只能怅叹舟船阻隔不通。相思至极,只能目送飞鸿,阻断千山。“目断”描绘出作者凝神远眺万水千山的神情,以此来说明他对佳人的无尽思念。最后二句,作者深悔少年时虚度时光,再次点出现在自己的孤苦处境。没有人会为我吟唱《金缕衣》以示劝诫和安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由想象牵引的抒情笔致几经跳跃变化,终以回到现实与开篇相合,使结构圆融完整。

虞美人

叶梦得

雨后同斡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1]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2],惟有游丝[3],千丈袅晴空[4]。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5]。

【注释】[1]来禽:沙果,也称花红。古时是林檎的别称。[2]半残红:花已飘零过半。[3]游丝:飞扬的柳丝。[4]袅:在空中柔美细长的样子。[5]酒阑:酒醉。

【鉴赏】这首别离词无论写暮春景色还是抒离别愁绪都别具一格,写别离春景不觉凄凉,抒离愁别绪不见凄伤,叶词的简淡雄杰之风可见一般。

上阕写晨起所见的暮春之景。题后的小序提示这是作者在庭院花下与友人饮酒叙别所见。“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暮春时节雨打风吹花飘零的自然景象总要出现在词人笔底,然而作者却有意颠倒自然界中的主客关系,不说风雨吹打落花,反而说落花在风前飞舞,又送走了一场春雨,这样就减弱了离别的悲凉气氛。“晓来”句写花已凋零的景象,用“残”字略微点出离别之愁。“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中的“惟有”二字又暗示出人物的孤独感。“游丝千丈”是移情于景的夸张手法,形容别离之愁的深长,但同时“袅晴空”所写的柳丝在晴空下飞舞的景象又给人欢快之感。总之作者以景物描写点染出的离愁别绪,不是凄伤不堪的愁苦悲哀。

下阕记饮酒话别。“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这是写殷殷话别的场面。“殷勤”、“携手”、“更尽”写出话别者情感的深厚真切,表现友人们离别时虽有深情留恋,但也不缺乏豪爽豁达,这是作者别离词的独道之处。“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敛蛾眉”是写美人因别离而生愁。朋友离别,感伤难免,作者是借劝慰美人的话来安慰朋友。“我亦多情”这一直言之笔,与上阕“游丝千丈”的夸张写景相呼应,突出我的多愁善感,也有离别虽然令人感伤,但又不得不如此的意思。最后一句,作者写出了自己伤别之中的冷静豁达,显示出不同于一般别离词的地方。

刘一止(1079-1160)字行简,湖州归安(今浙江昊兴)人、宣和三年(1121)进士绍兴初,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曾因《晓行词》在京盛传,人称“刘晓行”。词风柔婉,有《苕溪集》、《苕溪词》。

喜迁莺

刘一止

晓行

晓光催角[1],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2]。迤逦烟村[3],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4]。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不禁重染[5],风尘京洛[6]。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7],曲屏香暖,争念岁寒飘泊[8]。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着。者情味[9]、望一成消减[10],新来还恶。

【注释】[1]角:报晓的画角,用兽角制成。[2]觉:醒。[3]迤逦:绵延不绝。[4]林薄:草木丛生的地方。[5]悄不禁:怎禁得起。[6]风尘京洛:陆机《为顾彦先赠妇》里有“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这里化用来指京城对人的影响。[7]翠幌:翠幕。[8]争念:怎念。[9]者:这。[10]一成:渐渐。

【鉴赏】这首以别离之苦为主题的“晓行词”受前人的赞赏,多是因为“‘宿鸟’以下七句,字字情真意切,觉晓行情景,好像在眼前”(许昂霄《词综偶评》)。

先看上阕描绘的“晓行图”。开头是以声绘晓色。在晨光微露中,响起号角声声,栖息的鸟儿未被惊醒,附近的公鸡却已经啼鸣报晓。“催”、“未”暗示出这是人嫌冷、鸟觉早的晨起。“鸟未惊”而“鸡先觉”,是说鸡敏于听觉而鸟敏于视觉。鸟儿栖息林中,天色还早的黯淡光线更不会被它们所觉察到,这样就写出了残夜未尽天光朦胧的特点。接下是以所见写晨起。远处炊烟笼罩的村落,草木丛生的地带,还有未落的月亮的残辉。马嘶鸣着,远行的人们整装待发。“泪痕”句从绘声绘色的全景描写转为亲人话别的场面特写。脸上的泪水被寒霜所凝固,送行的薄酒无法抵挡清晓的寒冷,却使别离者更感离别的悲凉。离情的浓重由酒力“犹弱”侧面写出,手法别致。结语也成为顺势带出的感慨,厌倦羁旅行役的人们简直承受不了京都风尘的渲染,依然要早起而前往,其酸楚和无奈已自在言外。

下阕主要写追思。离别后的万端思绪由“追念”领起,由于它无法让家人明白,所以“翠幌”几句,是抒情主人公在“难觅孤鸿托”之后对家中情景的细致描写。翠幕、曲折的屏风、香炉暖烟等具体陈设及对方思念的情状都一一描绘出来,目的是想借此以排解相思之痛。这手法也与“酒力”句相同,都是从远处落墨抒写离愁。常年在外,见花对月的烦恼经历过无数。本来坚强的“我”借久经离别以自慰,希望相思之情减弱一分,不料它却更加厉害。这是极言相思难抑。回首全文,始觉“追念”一词不仅领起下阕,而且总领全词。苦苦思念之中也追忆了往日别离情景,字切情深。

汪藻(1079-1154)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自幼聪明异常,入太学。崇宁五年(1106)进士。博览群书,老不释卷。工诗,善写自然景物,为四六文之“集大成者”。词仅存四首,属婉约风格。有《浮溪集》六十卷,已佚。

点绛唇

汪藻

新月娟娟[1],夜寒江静山衔斗[2]。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3]。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注释】[1]娟娟:明亮美好的样子。[2]斗:北斗星。[3]闲却:空闲,悠闲。

【鉴赏】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借霜天月夜图抒发了厌倦官场、乐于归隐的清峻高洁的志向。

上阕集中笔墨刻画了一幅江寒、山静、梅瘦的霜天月夜图。开头两句写远而静的夜景。“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一弯新月如玉镰悬空,星月交辉,把夜空装扮得特别的漂亮。远山静静地矗立着,起伏的山峰仿佛把正在下沉的北斗星衔在口中一样。江水在夜幕下流淌得更加悄无声息,夜似乎更冷了。“衔”字极为生动准确,将静景写活了。以下内容由室外的星月江山之景写到室内的“起来搔首”之人。深夜无眠的人必是心事重重者。他凭窗而坐所见到的是斜映在窗上的清瘦的梅影。这句“梅影横窗瘦”一是以梅花点明残冬早春时节,二是作者以“梅瘦”自喻愁情满怀、品格高尚,为下文抒发归隐之志作好铺垫。

下阕以“好个霜天”作为上阕写景的收柬,又引发下文的抒情。“霜天”好在它正是推杯换盏的时候。“梅影横窗瘦”也可以成为酒宴助兴的美景,但作者却“闲却传杯手”。他远离官场酒宴,酒兴全无。其中原委好似一个悬念耐人寻味,紧接着又用“君知否”对之加以强调,最后才告知是“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归隐的兴趣如同酒般浓烈。“乱鸦啼”暗喻得志小人的聒噪。这是全词惟一写声音的句子。这聒噪声在星沉月明之时会显得更加刺耳。但作者对之的反应是“搔首”、“闲却”,如梅影傲霜般默默无声。这里“无声”与“有声”相对,取得了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因为“归兴浓于酒”,表明了作者远离官场倾轧的决心。

整个作品写法含蓄,深有寄托,有感而发。上阕集中写静景,间以“起来搔首”的动作,为抒情张本。下阕着重抒情,却间以乱鸦啼叫之景,与上阕形成呼应对比,使词作在整一中求变化,并更有艺术表达上的效果。

徐伸生卒年不详,字干臣,三衢(今浙江衢州)人。政和初,以知音律为太常典乐,出知常州。著有《青山乐府》。

转调二郎神

徐伸

闷来弹鹊[1],又搅碎、一帘花影。漫试著春衫[2],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3]。动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嗟旧日沈腰[4],如今潘鬓[5],怎堪临镜?重省,别时泪湿,罗衣犹凝。料为我厌厌,日高慵起,长托春酲未醒[6]。雁足不来[7],马蹄难驻,门掩一庭芳景。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昼长人静。

【注释】[1]弹鹊:用弹击走喜鹊。[2]漫:随意,漫不经心。[3]金猊烬冷:金猊炉内香灰已冷。[4]沈腰:瘦腰。南朝梁沈约以瘦弱著名。[5]潘鬓:未老头白。典出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6]醒:病酒。[7]雁足:代指信使。

【鉴赏】据传徐伸有一侍妾,“为正室不容逐去”,于是作此词以怀念其爱妾。此词以感情真挚而名传于天下。

词的上阕先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开头三句是说自从侍妾被迫离开后,词人日夜相思而忧闷不乐。偏有喜鹊不知趣,啾啾不停,词人遂迁怒于喜鹊。但弹走了喜鹊,却又反而搅碎了一帘花影,触景伤情,徒增伤悲。“漫试著春衫”三句讲词人漫不经心地随意试穿春衣,联想到爱妾那双温柔纤嫩的双手曾经给自己缝衣服,联想到她曾点燃熏过的香炉,现在早已因无人而生出灰尘。这句词加重了前句人去楼空的凄凉与孤寂感。“动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两句意谓词人动不动就引起忧愁,却又不知该如何,不明白自己为何近来多病。结尾三句“嗟旧日沈腰,如今潘鬓,怎堪临镜?”言“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叹息本来就很瘦弱的自己,现在又添白发,感到自己变老了,对着镜子不敢看。词人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笼罩四周的相思之痛,挥散不去,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