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
5247500000046

第46章 宋词篇(8)

【注释】[1]蕲(qí)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2]兰芽:兰草初生的嫩芽。[3]人生无再少:人老了,不可能再回复到少年时代。

【鉴赏】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游附近的蕲水清泉寺作的一首小词。苏轼虽被贬,但其胸襟旷达,善于自适。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表达了他执着生活、乐观爽朗的性格。

前三句为上阕,描写清泉寺附近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兰芽刚刚生长出来。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特别的干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鸟的啼声。这一派充满画意的景象,浩去了官场的恶浊,远离了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了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了作者热爱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后三句为下阕,阐发了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取眼前之春景,写人生之哲理。第一句以反诘唤起:谁说人生到老了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后两句以借喻作答:你看门前兰溪之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驰,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谁说青春不能复返?在特定的条件下,人生是未必不可以“再少”的。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来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但苏轼在这里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衰老之叹,而要振作精神,不服衰老。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也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李之仪(1038一1117)字端叔,晚年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县)人。神宗元丰进士。曾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崇宁二年(1103),以文章获罪,出狱后编管太平州(今安徽省当涂县)。晚年即居住于城南姑溪。能文章,尤工尺牍。《四库全书提要》云:“之仪以尺牍擅名,而其词尤工,小令尤清婉峭茜,殆不减秦观。”有《姑溪居士全集》。

谢池春

李之仪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款馀红[1],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2]。正佳时,仍晚昼,着人滋味[3],真个浓如酒[4]。频移带眼[5],空只恁[6]、厌厌瘦。不见又相思,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7],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8]。

【注释】[1]“花径”句:花园小径上,残花消失殆尽。款,一作敛。馀红,指残花。[2]飞絮:飘舞的杨花柳絮。[3]着(zhāo)人:惹人,迷人。[4]真个:真的。[5]频移带眼:衣带上的孔洞频频移动,指人渐消瘦,衣带渐宽。《南史》载沈约与徐勉书:“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6]恁:听任。[7]天不老: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写老天无情。[8]分付:托付,交付。

【鉴赏】此篇是一首触景伤怀、感物思人之作。

上阕写春日美景。起笔三句点明时间是余寒消尽的清明后。“花径”四句具体写眼前所见的融融春景:花园小径上落花满地,微风吹皱了一池春水,幼小的燕子欢快地在庭户中来回穿梭,飘落的杨柳花絮沾满了游人的衣袖。用了“款”“萦”“穿”“沾”等动词,把春日美景写得具体、生动、形象。春景是这样的迷人,让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晚上。“正佳时,仍晚昼”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完成了由情到景的过渡。对于春日的万种风情,作者并未大抒赞赏,而是用醇浓的酒让人陶醉比喻其迷人滋味。这样的结句,匠心独运,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暇想空间,同时为下阕即景生情、感物伤怀蓄积了情势。

下阕作者笔锋一转,抒发良人难见、好景人孤的离别相思之情。头两句承上启下,感物伤怀,写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愁苦情状。“频移”二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离人的浓浓真情和相思之深。接着“不见”四句,一句一转,细腻地描绘了作者的离愁别绪:离别后盼望相见,相见又意味着新的别离,频频相见,也就是频频别离,让人频频感伤不已,哪里比得上长相厮守、永不别离呢?感叹离别相思的恩恩怨怨不知何时了,愁苦之深可想而知。“天不老,人未偶”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悲叹人不知何时才能长相守。向苍天发问,情感已浓烈至极。结尾两句,作者笔锋再转,“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将离愁托付给门前春柳,无可奈何之中,亦含有抛却眼前恩怨以求暂时解脱的意思。但柳能否承担得起呢?则又给读者留下了巨大想象空间,意脉上与上阕相呼应。

此词构思巧妙,手法细腻婉约,使全词韵味别具一格。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1],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2]?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1]长江头:指长江上游,下句“长江尾”指长江下游。[2]休:尽,干。

【鉴赏】此篇是一首怀人词,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恋歌。直接以第一人称的代言体入词,以长江水为抒情对象,将痴情女子对丈夫的不尽思念,对爱情的执著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委婉含蓄,颇有民歌韵味。

上阕写对君的思念,全用赋语。前两句,围绕长江,“我”与“君”,“长江头”与“长江尾”对举,直接道出了君妇相隔甚远,为妇思君作了陈述。同时江水从“头”到“尾”连续不断的千里长流暗寓了情思的连绵悠长。三四两句点明主旨,直抒一种相思之情。思君不见,本已愁苦,而又日日思念,感情越加炽热,可见相思之深。共饮一江水却不得见,离恨更深一层,相思意也更进一层。不仅写相思,更写了妇对君的情,如长江水一样水深流长。此阕写情深,写相思意,用隐喻,实是显出深沉,是感情发展的前奏,为下阕感情的深化作了铺垫。

下阕抒情。起笔连用两个问句反衬,显得激荡剧烈。此两句,似脱胎于古乐府《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但比《上邪》用一连串反常现象来反衬,更具感染力。《上邪》只是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此词表现的是感情的长流,含意更深、更多,以悠长江水的永无止境喻离愁别恨的绵远不绝。“几时休”“何时已”,是思妇主观上盼望江水尽、离恨止,但她也知是不可能实现,所以用疑问句来表现,主客观尖锐的矛盾更增添了离愁别恨的浓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形式上又委婉含蓄。结尾两句,写思妇之心固如磐石,坚不可移,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即君心如我心,永不相负,表现思妇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和美好希望,感情进一步深化。绵绵不尽的江水成了永恒爱情的象征。

此词构思精巧,明白如话,感情真挚,回环复叠,委婉深沉,深得民歌风韵。正如毛晋在《姑溪词跋》中所评:“姑溪词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至若‘我住长江头’云云,真是古乐府俊语矣。”(见《词林纪事》)

舒亶(1041一1103)字信道,号懒堂,明州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授临海尉。有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

虞美人

舒亶

寄公度

芙蓉落尽天涵水[1],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2],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3],雪满长安道[4]。故人早晚上高台[5],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6]。

【注释】[1]芙蓉:荷花。天涵水:水天混涵。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2]背飞:相背而飞。[3]浮生:指人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只合:只宜。[4]长安:代指京城。[5]故人:指作者的友人黄公度。上高台:此为隐语,意为希望友人迟早能帮助自己。[6]“赠我”句:用南朝宋陆凯自江南为远在长安的好友范晔折梅题诗的典故。《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鉴赏】此词写景感怀,寄赠友人。副题“寄公度”,多以为是赠寄黄公度。但黄公度生于舒宣卒后六年,故此处“公度”当为舒亶友人名或字,其生平不详。

上阕首先叙述了一幅空阔混茫、苍茫萧索的夏秋之交的肃杀景象。此时,高洁清丽的荷花已经凋残殆尽,日暮时分远远望去,蓝天碧水涵映混茫,无边无际。这一辽远而苍茫的景象,为下文抒情定下了基调。“背飞”一句写燕子相背而飞于天水之间,是眼前景象,更是隐喻了作者与友人即“公度”当初被迫分离。舒宣为谏官时,曾因上书告发执政而被撤职。此处言及劳燕分飞,当是指被撤职时离别友人。“贴云寒”言懔畏云中高寒,只挨着云边寒气而分飞东西。“寒”字既是高空感觉,节气变化,更是词人心中感受,心有余悸。“独向小楼”一句,补叙出词人所处位置和高楼眺望的姿态。前面所描写的景象,全是小楼东畔倚楼看的结果。一个“独”字,将词人形单影只更加思念故友之意表现了出来。

下阕慨叹岁月,怀念友人。“浮生”两句,写人世沉浮中的无奈态度,认同庄子语意,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虚幻感:今后只有醉于酒杯消忧解愁,老此一生了。言外之意,当初的豪情壮志,仕途雄心不过是梦,都不值得。“雪满”一句,以寒冷孤凄的景象描写自己的寂寞无奈,正是心有所求而不得其路的写照。结句是对故人的祝福,相信故人迟早能够出人头地,并提携自己。而用南朝陆凯折梅寄赠范晔典故表现出来,显得意象明艳,词意温厚。也有人认为最后两句只写友谊,无关升迁,意为故人与我一样,也会早晨晚上登上高台眺望长安,定然会想着给我寄一枝春色,只是通过设想公度想念自己而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但联系全词及舒亶为人,实则兼而有之。浅层写友情,深层则既是对友人的祝愿,更是不得其路时对友人相助自己的委婉表达。

全词构思精巧,首尾呼应,善于借景传情。

晁端礼(1046—1113)一作元礼,字次膺。其先澶州清丰(今河南清丰)人,徙家彭门(今江苏徐州)。熙宁六年(1073)进士。徽宗时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有词集《闲斋琴趣外编》。

绿头鸭

晁端礼

咏月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1]。烂银盘[2]、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3],静可数、丹桂参差[4]。玉露初零[5],金风未凛[6],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7]。瑶台冷,阑干凭暖[8],欲下迟迟。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9],暗断肠、花影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

【注释】[1]琉璃:形容天色空明。[2]烂银盘:形容月亮像银盘一样光华灿烂。唐卢仝《月蚀诗》:“烂银盘从海底出,出来照我草屋东。”[3]素娥:月宫嫦娥。月辉素淡,故称素娥。淡伫:淡静。[4]丹桂:传说月中有桂。[5]零:落。[6]金风:秋风。古代以阴阳五行与季节相配,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7]乌鹊:三国曹操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8]阑干凭暖:指因靠得久了,连栏杆也焐热了。[9]永:长久。

【鉴赏】此词也是一首咏月兼怀人的词作。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然其后它无佳词?如晁次膺《鸭头绿》(《绿头鸭》又名《鸭头绿》),殊清婉。”可见,尽管东坡中秋词冠绝古今,但此词自有佳处。

词的上阕写中秋赏月。作者以辞赋化的笔法铺写了一个澄澈透明的月夜美景。“晚云收”两句,先为明月的升起安排了一片空明清晰的背景,为下文细写明月作了铺垫。“烂银盘”三句,写明月之升。想象中明月从东海之底升上来,顿时天地一片清辉。此一想象,使得明月之升气势非凡。“莹无尘”四句,写明月之皎洁,但偏以明月中的婆娑影子侧面衬托出来。月宫中有嫦娥桂树,只是飘渺的神话传说。此处却言嫦娥清晰可见,桂树参差不齐,既描写出明月皎洁的姿态,又想象空灵,引人神往。“玉露”三句,总括性地由衷感叹今夜明月之美。玉露刚开始滴落,秋风还不凛冽,正是一个冷暖适宜的好时节,以时间之适宜侧面写明月之美妙。“露坐久”以下,写面对如此皎洁明月的人的反应。明月皓然,虽然已有露水,但也不忍睡去,而是久久地坐在明月之下,看夜空中时不时有萤火虫掠过,鸟鹊正向南飞。时间悄悄推移,玉石砌造的高台寒意侵袭,靠着的栏杆也都被人的体温焐暖了,想要下去,却又迟疑。在人的久坐不去、出神向往之中,撩人月色的优美宁静呈现在读者眼前。

下阕写月下怀人。下阕以“念”字领起,以自己的相思之情将词境拓展到另外一个空间,悬想因离别而隔断消息的佳人月下相思情状:铜漏的水声不断滴沥,最是牵动人心;心中有无限情思,却只能月下徘徊暗自柔肠寸断,此处以漏声滴沥更显月夜之静,以花影偷移衬出人物之美。“料得”三句,是人物心中思忖。意谓今夜月明如此,估计明晚清光也不会减少,但天气阴晴不定,又怎么知道明晚仍然可以千里共明月呢?一句反问,此时之惬意,他时之担忧,全部展现。“共凝恋”三句,写相思之人思忖后的选择:宁可今晚“隔千里兮共明月”而至深夜。因为今天以后,即使是这样千里共明月,也要等到一年以后才能够实现。语虽平实,情感深厚。“人强健”是祝语,遥祝佳人保重身体,美酒明月长久相随,也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词以铺写秋月为主,意象明丽,境界空明,堪称咏月佳作。

李元膺生卒年月不详,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曾任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教官。绍圣间李孝美作《墨谱法式》,元膺为序,盖与蔡京同时人。词存《乐府雅词》中。

洞仙歌

李元膺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1]。杨柳于人便青眼[2]。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3],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4]。一年春好处[5],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6]。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7],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8],醉红自暖。

【注释】[1]放:露出。[2]青眼:喜悦时正目而视,眼多青眼。此句以拟人手法写春柳的多情。[3]梅心:梅花将落,掩映在绿叶中,宛如红心。[4]约略:略稍,稍微。[5]“一年”句:化用韩愈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句意。[6]小艳疏香:淡淡的花色花香,指早春时光景。[7]乱:热闹,红火。[8]但莫管:只是不要顾及。

【鉴赏】此篇主旨,小序已说得清楚。意在告诉人们初春景色意味深长,提醒游人及早探春,无遗后时之悔。

序言云:“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上阕即以梅柳为意象,刻画早春的景色。开头两句已将所描写的景色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氛围作了具体的界定。时间是隆冬过尽,雪融云散的早春;地点是在一个有池塘的宅院里;环境氛围是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接着一句描写了杨柳形象:一到早春便绽放出嫩芽,那碧绿的柳叶犹如少女含情的媚眼。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杨柳的多情。然而更加风流多姿的还是那与杨柳遥遥相应的梅花。一点嫣红,随着隆冬过去,梅也将告退,所以不像柳色那样满怀喜悦,而约略含些哀愁,而此淡淡的哀愁恰恰给梅花增添了无限的风韵。作者用拟人手法,赋予柳、梅以人的情感,将柳、梅形象描绘得妩媚多姿,展现了早春景色的喜人及其深长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