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
5247500000025

第25章 唐词篇(24)

“莫折宫前杨柳枝”,首句点出所咏对象的地点,是在皇宫之前。并透露出一丝爱怜之意,奉劝人们不要轻易去攀折它的枝条。当时禁中多植杨柳,据记载,长安(今西安市)永丰坊西南小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居易曾为作《杨柳枝》云:“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唐玄宗听说后,曾专门命人折取两枝植于禁中,此即“宫前杨柳”。“玄宗曾向笛中吹”,是说唐玄宗李隆基也曾把笛吹奏《杨柳枝》曲。玄宗吹曲的本事虽已不可考,但多种记载都说玄宗为人风流,善吹笛及击羯鼓,曾多次倚声吹曲,又自制新声。《杨柳枝》在唐代为教坊曲名,玄宗当然有可能也有机会吹奏此曲。这一句说宫前杨柳柔茂可爱,又经玄宗谱入曲中,亲自吹奏,当然声价百倍,如登龙门。其中暗寓劝人怜惜,不要轻易攀折的意思,可以说是第一句句意的加强。按理说,玄宗所奏《杨柳枝》为曲,而诗人所咏杨柳为物,二者本非一事。但词人巧妙地将它们联系起来,使人仿佛觉得曲即柳,柳即曲,更增其可爱。“伤心日暮烟霞起,无限春愁生翠眉。”这两句既点明了写作时间——是在春天的黄昏,又用拟人化的手法对杨柳作了美感很强的描写。同时,也在其中掺入了作者深切的感情。“伤心”既不是夕阳含忧,也非杨柳生悲,而是作者自己在伤心。而这夕阳暮霭,垂柳烟霞,则更加重了词人的感伤情绪。“翠眉”,指杨柳的枝叶。古诗云:“桃花如面柳叶眉”,用来比拟少女的美丽。此处反其意而用之,说杨柳枝叶低垂轻拂,犹如一位姣好的少女蹙额颦眉,愁凝眉尖,似有无限心事,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含愁脉脉,令观者顿生怜爱愁绪。那么,作者究竟为了什么在伤心,以致他看到日暮烟霞里柔条低垂的杨柳,也觉得翠眉如蹙,春愁无限呢?这需要联系前代史实来索解。隋代咏《杨柳枝》者,已有感慨国事兴亡的传统。如“万里长江一旦开,岸边杨柳几千栽。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又如“乐苑隋隄事已空,万条犹舞旧春风”等,都是借吟咏杨柳来抒发对隋炀帝一时奢侈无比,而终究败亡身死的感慨。张祜写《杨柳枝》,则是感怀当代史事。玄宗李隆基在位四十余年,其治国一度号称开元盛世。后因他耽于逸乐,宠爱杨贵妃,使得政治昏暗,胡将权重,导致“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盛为衰。作者追怀往事,遥想当年月下玄宗把笛横吹《杨柳枝》曲,风光旖旎,柔条胜水。而今烟笼夕照,长条垂拂,杨柳依然,而国事人物全非,怎能不令他感慨万分,悲从中来。于是在词人眼中,烟柳含悲,翠眉生愁,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这首词以咏柳而起,归结于咏史。风格蕴藉含蓄,意味隽永深长,寄托邈远,引人入胜,读来颇能发人怀古之慨。

氐州第一

张祜

十指纤纤玉笱红,雁行转度翠弦中。

分明自说长城苦,水调云寒一夜风。

这是一首感怀词。词调为《氐州》大曲中的一篇。氐州位于西北一带。西北一带自古属于征战之地,那里曾经留下了多少征人的绵绵离恨,又有多少征人在天高地远,荒凉边关的西北度过人生的青春。这首词正是通过歌女的弹弦奏曲,描写了离别的甘苦。纤弱中透出粗犷,缠绵中让人涕下,不能自已。

词先从歌女写起。作者没有描写歌女的沉鱼落雁之美,仅仅抓住手的特征,切入标题。“十指纤纤玉笱红”,纤纤手指,涂红了如笱的指甲,这种如窥一斑的写实手法,引起人们的联翩思绪。至于歌女的容貌,只有读者去发挥想像了。这里,“手”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铺陈弹弦的。“雁行转度翠弦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雁往往象征别离。时值秋末,雁行排空,响声嘎嘎,一声一声都是旅人的离愁,一阵一阵,都是离别的长叹。而歌女的弦声如何呢?“转度”两字用的极妙,自然贴切,细致入微,把弦声带给人的情感传神地描写出来,也把歌女的技艺写得活灵活现,如耳闻目睹。在弦声中,我们仿佛听到了雁鸣,仿佛置身于边塞,送归雁入云而去,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接着,由景入情,直抒胸臆。“分明自说长城苦”,“长城”,泛指边关。孑孑歌女,呖呖雁声,哀哀弦音,难道不正是征人艰苦心声的写照吗?真是弦声有意,闻者心动。面对茫茫的征途,荒无人烟的边关,归去的雁阵,怎能不使人感慨万千!王国维《人间词话》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诗的境界是境和情结合而成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不管造境或写境;都应服务于诗的意境。“分明自说长城苦”,把歌女的情思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最后一句:“水调云寒一夜风”,那《水调》的乐声仍然绵绵不断,如缕不绝,牵人肠肚。彻夜风声,冷冷云色,对征人的寂寞,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

这首词只有四句,就把歌女的举止、技艺、愁苦,逼真地表现出来。读罢这首词,使人想到诗歌的精练,对于诗来说是很重要的。

胡渭州

张祜

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长江万里流。

乡国不知何处是,云水漫漫使人愁。

《胡渭州》是以边地为名的乐曲,唐开元时著名的音乐家李龟年最擅长演唱此曲,歌词的形式仍然是七言绝句。全词描写一位浪迹江湖的游子在漂泊途中,面对明月流水而产生了一种难以排遣的思乡愁绪。

“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长江万里流。”这两句写景,浩茫浑壮,意象阔大。作者从上而下,由近及远地描绘了长江上的无边月色和月光下的浩瀚江水。夜空中一轮明月高悬,皎洁光明,普照万里;月光下大江东去,波涛翻滚,奔向远方,一叶扁舟乘着月色,随波逐浪,逶迤前行。这是一幅多么广阔的月夜长江行舟图。“亭亭孤月”,突出了皓月凌空之貌,有聚焦的作用,与张若虚的“皎皎空中孤月轮”意同。古典诗词中向来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所以,孟浩然看到沧江上的明月,立即引起了维扬之忆;李白望见床前的月光,也随即产生了故乡之思。这首词描写明月偏偏把柔和的清辉洒落在江中漂荡的行舟之上,怎能不牵惹起舟中游子的客愁乡情。起句中虽未点明愁字,但愁情早已见于言外了。从客愁又引起了下句的“寂寂”,本来,“月涌大江流”是极其壮观的景象,尤其是那奔腾澎湃的浪涛在夜间更加惊心动魄,绝非“寂寂”所能形容。可是,此时的游子身处于漂泊的孤舟之中,头上夜空冷寂,孤月无声;眼前是望不到边的江水,耳畔是听不尽的涛音,心中又萦绕着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于是,他感到一种难耐的寂寞和孤独。“寂寂”正是他此刻心境的真实写照,连那“万里流”的江涛声也显得单调无比,不但不能破寂,反而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寂寥。这和“鸟鸣山更幽”的诗句一样,都包含着艺术辩证法在内。前两句景物描写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都是为后两句的抒情蓄势。

“乡国不知何处是,云水漫漫使人愁。”后两句转景入情,直接抒发思乡的愁绪。有了前边的景物铺垫,就使得后边的抒情显得极为自然。游子面对着茫茫的云水,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乡。可是,家在何处呢?飘零的生活何时才能结束呢?那一叶扁舟能不能送我还故乡呢?乡情顿时一发而不可收,像云天一样渺茫无限,像江水一样漫长深广。这两句显然是从崔颢《黄鹤楼》诗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句子化出,但崔诗中表现的乡愁非常轻淡,这首词中表现的乡愁却极为浓重,这都是由于前边景物烘托的程度不同所致。

古人写词喜欢隐括前人的诗意,这首词也不例外。除了后两句化用崔颢诗之外,从前两句中也可以看出孟浩然诗句“沧江急夜流”、“月照一孤舟”和杜甫诗句“月涌大江流”的痕迹。虽然不能说作者有蹈袭之嫌,但起码也是汲取了这些诗句的意境。这些诗句本身就十分优美,合在一起就更加丰富了词的意境,增强了这首词的美感作用。同时也为隐括的艺术手法提供了经验。

天仙子

皇甫松

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花发秋江碧。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高历历。

这是一首与心爱的美人作别之词。第一、二句渲染离别时的环境氛围,同时具有暗示别离之苦的象征意味。晴空下的旷野,一只鹭鸶正在孤零零地翻飞。如画地勾勒出与美人作别的自然背景,而且只鸟孤飞也是诗人孤帆远征的一个隐喻或暗示。诗人把“晴野鹭鸶飞一只”这组意象纳入他的词中并置诸首句,正是因为这一典型画面切合他此时此地的心境、情绪而作的有意的选择。所谓情因景生、景助情现是也。“水葓花发秋江碧”,依然是对别离环境的描绘。“葓”者,“荭”也,乃一种供观赏的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故亦称“水荭”。艳丽的荭花绽开在清清的水面,更映衬出秋江的碧绿如染。荭花,岂不是即将离别的美人的象征?她把秋江装点得如此美好,可她只能留在这里,不能与诗人同去漂泊……“晴野”二句乍看似“无我之境”,其实词人的离情别绪已浓浓地渗透其间,因而亦可谓“有我之境”,只不过“我”的影子比较含蓄、深藏而已。

第三句“刘郎此日别天仙”乃破题之笔,虽缺乏形象性,却为词中所不可或缺,试想全篇若无此一语点破,读者将无法理解此词缘何而作,所吟所叹者为谁?看来,词虽以形象性为其特质,却不能完全排斥陈述性的抽象成分,否则将堕入晦涩的深渊,使人困惑莫解,所戒者宁少勿多,唯求点破即可。

第四、五句乃是与美人离别场面和情景的具体描绘。词人从小词的美学特性出发,只作写意式的点染:“登绮席,泪珠滴”。寥寥六字,文约而意丰地托出天仙般的美人与词人的深情挚意:她勇敢地挣脱世俗和礼教的羁绊前来为他送行,登上饯别的“绮席”,避开众人的眼光,偷抛暗洒着断线珍珠般涟涟的泪滴——读者在词人以写意之笔创造的意境中可以展开丰富的想像,这比工笔画正面描绘一个离别的场面更有迷人的魅力。结尾“十二晚峰高历历”是由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化出(见《白雨斋词评》)。陈廷焯认为“结笔得远韵”。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云:“余有诗云‘推窗历历数晴峰’恍与此合。”(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一)可见此句之妙:美人已去,舟船远行,此时天近黄昏,两岸无数峰峦虽笼罩于暝暝薄暮之中,仍历历可见,词人心头该萦绕着怎样无尽的惆怅啊。这正是言已尽而意未尽,读者随着词人悠悠不尽的思绪也沉浸于不尽的悠悠思绪之中。

踯躅花开红照水,鹧鸪飞绕青山觜。行人经岁始归来,千万里,错相倚,懊恼天仙应有以。

这是一首抒写游子飘泊归来的欢快心情的词,全词音韵流畅,节奏轻捷,具有一种一气呵成,挥笔而就的洒脱气势。

前二句写回到故乡时映入眼帘的美丽景色:红艳艳的踯躅花开遍两岸,花儿映红了清清的江水;鹧鸪成双逐对地飞着,绕着青青的山崖啄食鸣啭。“踯躅”,乃植物名,亦名“羊踯躅”。“觜”,啄也。李调元《雨村词话》云:“前此未入词,其字始于杜少陵‘麟角凤觜世莫识’,今俗作‘嘴’字,非。”词人将故乡的景物写得这样明丽美好,真如一幅色彩鲜明的水彩画,正表现出词人心境的惬意与欢快。

“行人经岁始归来”乃点题之笔,其中包含着作别经年、今始归来的感慨,也流露着迷途未远、昨非今是的欣慰。一个“始”字写出了词人久盼归返的夙愿以及迟至今日方才归来的遗憾。“千万里,错相倚”,是追述昔日飘泊异乡之词,词人对在千里万里之外的羁旅生活一言难尽,只以“错相倚”三字概括,其中包含着多少辛酸。词人当年也许是出于某种功利的追求而远赴他乡,然而由于所依非人,饱经了种种困顿、坎坷,直落得一个梦幻的破灭……而今词人终于从风波险恶的宦海中归来了,他身外的羁绊与内心的纷扰终于得到了解脱,曾为他离去而懊恼的如花美眷亦应破涕为笑矣!“懊恼天仙应有以”这一结句特别富于蕴意,“以”同“已”,天仙的懊恼从此消释,自身的迷误亦从此结束,其因盖出于归返自然,实践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陈廷焯云:此词“无一字不警快可喜”,可谓看透了这首作品的真髓。词人从千万里外飘泊归来的吟诵,堪谓一个人生哲理的概括:懊恼的解脱盖在归返自然。

浪淘沙

皇甫松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

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

情景交融,是词人经常采用的手法。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卷三中曾经指出:“言情之词,必藉景色衬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李渔《窥词管见》也说:“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皇甫松是惯于运用融情入景、以景语抒情技法的高手。这首词就是通过对景物真切的描绘,深刻地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之情。

全词分两个层次,为读者勾勒了两幅图画。“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你看,沙滩上冒出来的小草连接着远处疏疏落落的树林,一眼望不到边;平静的江心突然掀起了恶浪,一条正在作业的渔船,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颠簸歪斜,一半即将沉没下去。“罾”(zēng),是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鱼网。这是第一幅画。再看第二幅:“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说的是投宿的飞鸟,正在费力地寻找昔日的水滨,可是意外地发现,现今的沙滩,去年还淹没在江中心呢!表面上说泥沙淤积得竟是如此之快,实则暗示了人生变化迅速得难以预料。

两幅画的“绘景”,又是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来表现的,这就避免了一般画面的易于流入呆板。第一句的“滩头”、“细草”、“疏林”,描绘的都是静态。第二句勾画的遭受恶浪袭击而正在下沉的渔船,乃是动态。这两句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和谐得体。第三句,飞鸟归寻旧址是动态;末句“沙嘴”赫然突出江面,又是静态,可是这一静态,又是经过一年来泥沙淤积的“动态”才慢慢形成的。整首词静中有动,动中寓静,以静衬动,以动写静,诗情画意在动静交融中淋漓尽致地得到了显现。

如果说全词的前三句还是约略点明了作者针对世事沧桑、明日黄花所发的感慨的话,那么末句对这一主旨的揭示就更为充分了。张炎在《词源》中提出:“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也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词的最后一句确乎起了“以景结情”,情从景出的作用。瞧,去年还淹没在江心中的沙滩,今年却露出江面了!作者由此表述的这个“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天地。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就此评论说:“桑田沧海,一语破尽。红颜变为自发,美少年化为鸡皮老翁,感慨系之矣。”(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一)徐士俊也说:“蓬莱水浅,东海扬尘,岂是诞语。”(《古今词统》卷一)前人对作者喷薄而发的“情”,已经早有深刻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