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86

第86章 明(7)

作为官修史书,《明史》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明朝文武诸臣的征讨之绩交代含糊,对南明皇帝事迹也较多掩饰,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领袖视为“流贼”,这些反映了编者的政治和阶级立场。但总体来说,《明史》仍是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史学巨著,为官修史书最为完善之作。

菜根谭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汇集了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著。《菜根谭》从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三方面揭示了“善用环境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的生活真谛,以心学和禅学为核心,讲述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展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所在,富于思辨色彩,对中国人的修身养性有深刻的见解。《菜根谭》以简炼隽永的文字讲述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能读懂《菜根谭》的中国人万事不难,任何艰难险阻都能被以柔克刚地化解。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是中国经典处世典籍之一,由明代奇人陈继儒所著。《小窗幽记》全书共十二卷,分醒、情、峭、灵、素、景、韵、寄、绮、豪、法、倩十二类。对立德、修身、读书、为学、立业、经商,从政,处世等诸多人生话题作了精妙绝伦的论述,言简意赅,优美隽永,堪为中国现代人人生指南。《小窗幽记》中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斧凿灵性的情趣,智慧的处世态度等都是其魅力所在,现代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淡泊、洒脱。

养鱼经

中国古人最爱养花鸟虫鱼以陶冶性情,就养鱼来说竟也有心得,成就了两本《养鱼经》。第一本《养鱼经》相传为春秋范蠡所著,又称《陶朱公养鱼经》,原本已失,现今传世的《养鱼经》是清代马国翰整理而成。书中以问答的形式记载了鱼池构造、亲鱼规格、雌雄鱼搭配比例、适宜放养的时间以及密养、轮捕、留种增殖等养鲤方法,是中国养鱼史上最值得重视的珍贵文献。第二本《养鱼经》又名《种鱼经》、《鱼经》,明代黄省曾的养鱼著作。该书主要记载了鱼苗培育、成鱼饲养及长江下游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的特点,说明了明代后期苏南地区养鱼技术的先进。此书还对中国鲻鱼半咸水人工养殖活动做了最早的记载。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由明末徐弘祖经30多年旅行写成,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对古代中国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成就斐然。全书以丰富的文学记述手段,形象地记录了包括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在内的名山游记17篇,另有《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在描述地理风貌、生物品种的同时,还涉及到当时各地的居民风俗及民族特色,丰富了我国史料典籍,具有一定的历史学和民族学价值。自《徐霞客游记》问世起,它就被世人赞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等,享有很高的声誉。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又称封神榜,是中国神魔小说佳作之一,约成书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作者不详,有说是陈仲琳(或许仲琳),也有说是道士陆西星。《封神演义》以奇特的幻想而闻名于世,将所有神仙、人物、及各种法宝都放在商灭周兴大背景下,从女娲降香开书,到姜子牙封365位正神结束,展现了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搬山移海、撒豆成兵、水遁、土遁、风火轮、火尖枪等奇特法力现象,反映了古人驾驭自然的非凡。《封神演义》体现了儒、释、道三者合一的中国文化现象,大大扩大了道教在中国的影响。

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以唐朝玄奘和尚取经的历史史事为依据,讲述了唐僧与其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变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鹅毛飘不起的流沙河,铜脑铁身也会化成汁的火焰山,遇金落、遇木枯、遇水化、遇土入的人参果,可缩小如杏叶儿的芭蕉扇,能从肚子里冒出丝绳的蜘蛛精,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作者吴承恩以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这些离奇的现象,《西游记》成了中国最优秀的神话小说。

除了魔幻的艺术形式,《西游记》还具有深刻的细想内容:孙悟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对正义力量的歌颂及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念。取经路上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的妖魔鬼怪,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封建社会邪恶势力的象征。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西游记》自明代问世以来就在中国及亚洲地区家喻户晓,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世界各地流传,几百年来被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等改变,成为中外老少皆喜的故事传说。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形象地展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大集团的政治、军事和斗争,极富有时代特色。《三国演义》的成果之一在于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鞠躬尽瘁的贤相诸葛亮,“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礼贤下士的仁君典型刘备,忠义的化身关羽,鲁莽而勇猛的张飞,等等,人物形象典型。作者罗贯中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中,通过他们的言行及周围环境的烘托来表现其思想及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他的一举一动似乎都隐藏着阴谋诡计。《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也别具特色,大大小小上千场战争的描写手法多样,各有不同,其中波澜起伏、跌宕跳跃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三国演义》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其中的“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杨修之死”、“过五关斩六将”、“单骑救幼主”等是流传极广的名篇。

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紧张生动而扣人心弦。《水浒传》的人物塑造还创了世界文学之最,书中交待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577位,有名无姓的有9位,无名有姓的有99位,提到但没有出场的102位,共计787位,是世界上描写人物最多的小说。

金瓶梅

《金瓶梅》因被当时统治者认为是丑陋、露骨之作,被冠以“淫书”而遭禁千年。《金瓶梅》以《水浒传》武松杀潘金莲一段故事展开去,通过潘金莲与西门庆故事的续写,揭露了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市侩势力代表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暴露了宋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该书中过多地渲染了剥削阶级的腐朽糜烂生活,暴露了大量露骨的色情描写,在解释人生及社会生活中也有过多的消极细想。《金瓶梅》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容小窥的,它客观上揭露了黑暗现实,使中国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逐渐成熟,为《红楼梦》的出现做了不可少的准备。鲁迅、郑振铎曾高度评价《金瓶梅》,称其逼真地再现了16世纪中国社会的全景图。如今《金瓶梅》的艺术价值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对《金瓶梅》的研究著作不下百种。

三言二拍

明末冯梦龙的三本小说集《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合称“三言”,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由于“二拍”是依照“三言”编著的,所以内容形式类似,后人将其合称为《三言二拍》。内容多是反映当时的市民生活,批判了黑暗现实,也有的是宣传封建思想。

《日知录》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共32卷,条目1000多条,内容大体划为经义、科举、史法、名义、兵制、地理、财赋、典礼、外国、艺文等,内容宏富,贯通古今。

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是剧作家汤显祖及其四部剧作的别名。汤显祖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故别号“临川”,四梦是指其代表作《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

《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明代吴敬于1450年编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是现存以九章命名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算书。该书汇集了明初流传的数学知识,是一千多个应用题解法的汇编。一些问题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记录了商业算术的真实面目,具有一定的商业实用性。该书对研究当时的赋役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济科技

玉米的传入和推广

玉米原产于美洲,16世纪中叶传入中国,成为明清两代以来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玉米向中国内陆推广的过程中,每到一地就被冠以新的名称,番麦、玉蜀黍、包谷、腰芦、六谷等都是指玉米。玉米刚引进中国时被视为消遣作物,多在田头屋角或菜园中“偶种一二,以娱孩稚”。由于玉米适应性强且易于栽培管理,成熟期又早于其他春播作物,未全成熟前还可煮食,解决粮食青黄不接的问题,所以玉米很快成为山区农民的主粮。清代人口激增,人口与土地矛盾日益尖锐,玉米栽培发展到平原地区。随着玉米栽培面积的扩大,至20世纪30年代,玉米在全国粮食作物中产量仅次于稻、麦、粟,居第4位。

甘薯的引种和推广

甘薯同玉米一样源自美洲。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是《陈氏族谱》中,陈益于万历八年(1580)去安南,两年后带着薯种回东莞试种成功,广东成为甘薯栽培迅速发展地,之后很快向各地传播。江浙一带是甘薯传进中国的另一条途径。万历二十一年(1593),福建长乐县商人陈振龙以重价从吕宋(今菲律宾)买得几尺薯藤回国。陈振龙儿子陈经纶在自家屋后隙地中试栽成功,他向福建巡抚金学推荐甘薯的诸多好处,金学曾于是叫各县如法栽种推广,恰好缓解了次年当地的饥荒。随后陈经纶的子孙又把甘薯带到黄河流域,为甘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后人在福州建立“先薯祠”来纪念这些甘薯传播者。

万贯是多少

“腰缠万贯”通常被用来形容钱多和富有,究竟“万贯”是什么概念?古时的铜钱一般是用绳子串着的,每1000枚铜钱叫“一贯”。明朝洪武八年发行了纸制“大明通行宝钫”,面额为“壹贯”。当时,“壹贯”等于1000枚铜钱或一两白银或四分之一两黄金。由此换算,“万贯”等于2500两黄金,的确是一笔为数不小的财富。

最大的布告

明成祖永乐二十年的大布告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大的布告。该布告宽94.5厘米,长276厘米,由三张印纸组成。布告稍有残缺,经过专家整修基本能看清楚。布告上有五处朱印,是发布布告的衙门官印,印有“山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印”的字样。字迹中能看见清晰的木纹,由此可见永乐年间中国的版刻木印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

隔音器

与共鸣器相反,隔音器是将声音约束在一定范围内不让它传播出去。明代科学家方以智说:“私铸钱者,藏匿于地下室之中,以空瓮累墙,使瓮口向着室内”。这样,中国人就创造了最早的隔声室,过路人就听不见他们的锯锉之声。直到19世纪上半叶,人们以同样的方法将地下的隔声室搬到地面上,以致“贴邻不闻”他室声。

种痘术

人痘接种术堪称现代免疫学先驱。我国古代发明这种方法以防天花由来已久,16世纪已经达到非常专业的水平,随后在流传到俄国、韩国、日本、阿拉伯和欧、非各国。英国人在人痘接种术的基础上于1796年发明了牛痘接种法。人痘接种术同四大发明一样,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对天花的消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