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39

第39章 秦汉(13)

东汉华佗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传说华佗曾经试图利用麻沸散给关羽刮骨疗毒,被拒绝,关公在没有接受麻醉的情况下进行了手术。后来华佗建议曹操利用麻沸散进行开颅手术,遭到曹操的猜忌而被处死。麻沸散的配方被狱卒的妻子烧掉,华佗的麻沸散配方就此失传。传说麻沸散的配方由曼陀罗花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南天星1钱,共6味药组成。还有说是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3两、菖蒲3分组成。据后人考证,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唐代孙思邈曾编集一本《华佗神方》,里面有麻沸散配方的记载,其组成是羊踯躅9克、荣莉花根3克、当归30克、菖蒲0.9克,水煎服一碗。

冶金成就

我国冶铁术大约发明于西周时期,比欧洲晚。但生铁的发明却是世界炼铁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而欧洲直到14世纪才有生铁的出现。同时可锻铸铁技术也领先欧洲1000多年,生产的絮状石墨的可锻铸铁更是世界冶金史上罕见。中国炼钢发明于西汉,炒钢技术的运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古代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欧洲直到18世纪中叶才发明炒钢法。东汉发明的百炼钢性能优良,一直沿用到清代。铸铁脱碳钢技术发明的钢组织和性能同近代铸钢相近,也是我国古代冶金术上的重要发明。汉魏时期出现的灌钢在古代制钢技术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在有色冶金方面,战国时代的《考工记》记载的“六齐”是我国古代青铜技术高度发展的表现,也是世界上对合金成分和性能的关系的最早认识。西汉之后,黄铜和锌的冶炼技术不断进步,而欧洲直到16世纪才知道锌是一种金属,17世纪才发现炉甘石能炼锌。我国古代含镍白铜的认识也比较早,秦汉时期就传到大夏国,1823年英国人和德国人才模仿中国白铜成功。在鼓风技术和冶金燃料方面,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知道用煤冶炼生铁,宋代已经知道冶炼用焦,都比比欧洲早得多。

浑仪

浑仪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测量天体的仪器。浑仪历史悠久,具体何时发明至今尚未有定论,大致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之间。早期的浑仪比较简单,西汉落下闳的圆仪能测定日﹑月的视运动,东汉贾逵在圆仪上加黄道环,用以测定二十八宿的黄道经度,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张子信还在使用圆仪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视运动。唐代李淳风改进了前期浑仪,设计出一架比较精密完备的浑天黄道仪,能观测到包括地平圈、子午圈、赤道圈、白道环、黄道环、赤道环等区域。唐朝以后所造的浑仪,基本上与李淳风的浑仪相似,只是圆环或零部件有所增减。随着浑仪环数的增加,观测时遮蔽的天区愈来愈多,因此,从北宋开始简化浑仪,到了元朝郭守敬则对浑仪进行彻底改革,创制出简仪。

浑象

浑象属于表演性的仪器,其构造是一个大圆球上刻画或镶嵌星宿、赤道、黄道、恒稳圈、恒显圈等,类似现今的天球仪。浑象可能是西汉人耿寿昌发明的。东汉张衡的水运浑象是他设计的漏水转浑天仪的核心部分。浑象主要形式是在天球外围有地平圈,以象征地。天球转动时,球内的地仍然不动。现代著作中把这种地在天内的浑象专称为“浑天象”。张衡以后,中国历代天文学家多次制造过浑象,并且和水力机械联系在一起,以取得和天球周日运动同步的效果。唐代的僧一行和梁令瓒,宋代苏颂和韩公廉等人,把浑象和自动极时装置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独特的天文钟传统。

古代地图

立体地图:中国最迟在公元前3世纪就出现立体地图,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曾记述一张公元前210年绘制的秦始皇的墓地图。公元前3世纪,中国有名的蓬莱仙山的地图就出现在罐子和香炉上。公元32年,将军马援讲到军事立体地图,河谷和山脉的模型是用糯米制作的。直到1510年,保罗?多克斯才制作欧洲最早的地形图,绘出奥地利的库夫施泰因的邻近地区。石刻天文图:我国绘制星图的历史很久,据传东汉时代的张衡(78—139),就曾绘过星图,但早已失传。现今保留下来的最古最准确的星图当属江苏省苏州市文庙里的石刻《天文图》(现存苏州博物馆)。全图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绘着星图,下半部是说明文字。该图是根据宋代元丰年间观测结果绘制的。地形图:我国见于记载的古代地图,可以上溯到3000年前西周初年周人营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附近地形图。春秋战国时期,地图更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军事活动。秦汉之际,地理科学及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政体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以土地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生产方式来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而土地大多数掌握在地主手中,形成了地主剥削农民的阶级关系。为了防止农民起来反抗,统治者在思想上以神权和宗教的方式麻痹人们的思想。通常认为,公元前475年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历经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的封建残余,形成了以帝王为最高统治者,地主为支持者,广大农民为支撑者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经济上,是以家庭生产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思想文化上,以儒家为首的宗法制长期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社会,共同创造了中国独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是一种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实际上是一种世袭的寡头政治。我国君主专制有以下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3.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君主专制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等方面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却也容易造成暴政、腐败现象,独尊儒术也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还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的落后。

丞相制

历代的丞相、相国、宰相基本上指的是同一职务,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权利仅次于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黄帝至西周时期已有“相”、“百揆”、“宰”等名称的记载,职务在于辅助君王处理政务,这可看作是丞相的雏形。随着政事的增多,国君难以应付,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经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至秦统一天下时,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正式创立。秦朝实行一相制。汉袭秦制,至吕后专权,为了分割丞相权力就增加了一个丞相,称左丞相和右丞相,以右为尊。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无法容忍丞相地位的尊崇,设置尚书一职,丞相地位虽高,却无决策权,只有听命行事的份儿,此后相权长期被皇权压制。而尚书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三省六部的确立,权利仅次于皇帝。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南宋时,朝廷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是中书省的长官。辽金元亦同。明代朱元璋初也用丞相,位高权重的丞相又得罪了皇权,朱元璋借胡惟庸阴谋作乱之机彻底废除丞相,丞相作为官职至此寿终正寝。后来的内阁首领还习惯上被人们看作丞相,但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他们再也没有丞相那么大的权利。

中朝和外朝

汉武帝时期政治体制方面的一个重要变化。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所构成;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汉武帝时期。西汉初年,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甚至影响到了皇权。汉武帝时,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加强专制皇权,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形成了中朝。自从中外朝分立之后,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

泰山封禅

“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祭祀天神;“禅”是在泰山下扫去净土,祭祀土神。封禅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盛大的典礼,自秦始皇起的历代皇帝都登封泰山祭拜天地,以祈求国家鼎盛和天下太平。皇帝本人也把封禅作为自己“奉天承运”、“真龙天子”的证明,秦二世、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康熙、清高宗乾隆等著名帝王都曾到泰山封禅。

推恩令

汉初,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嫡长子时代相传形成一方势力,严重威胁着汉朝的中央集权。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在全国颁布“推恩令”。具体做法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新封侯国不受诸侯国的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直属于中央。推恩令的实施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避免了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实际上却减少了诸侯的封地,削弱了诸侯王势力范围。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权。

“皇帝”的由来

在我国的封建历史皇帝掌握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皇帝”的称呼从秦始皇时期开始,之前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或者单称作“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弱,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齐王、楚王、秦王等。秦王嬴政统一天下以后,自认为这是自古为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商议改称号。他们和众博士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可改为泰皇”。秦王经过反复思考,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再加上“帝”的称号,为“皇帝”,并自号“始皇帝”,从此,“皇帝的称号被历代君主袭用”。

太上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封为始皇帝,追封自己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太上皇。第一位真正做上太上皇的是刘邦的父亲。刘邦定天下后,其父亲还是一个平头百姓。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尊重,刘邦昭告全国,举行大典,正式封刘太公为全国的“太上皇”。从此“太上皇”这一称呼就成了一种制度,并且太上皇有自己的谥号、年号,历代诸帝沿袭。

皇帝名号制度

秦始皇确立了皇帝的名号后。为了突出皇帝崇高的地位,汉代在皇帝的名号制度上增添了许多内容。规定“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随着皇帝至尊地位的确定,与皇帝有关的人等也有了特定的称号。如皇帝父母称“太上皇”、“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妻妾称“皇后”、“夫人”、“妃嫔”;子称“皇太子”、“皇子”:姑称“大长公主”,姐称“长公主”,女称“公主”;孙称“皇孙”等,形成了一整套专用的名号,并长期固定下来。年号、庙号、谥号、尊号是皇帝名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