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30

第30章 秦汉(4)

傅介子(?—前65),汉武帝时大臣。因听说龟兹、楼兰等国都曾杀死过汉朝廷派遣的使臣,便请求出使大宛等国。傅介子到了楼兰后,指责楼兰王与匈奴勾结拦杀了汉朝使者,楼兰服罪。用计斩杀匈奴使者后回汉。几年后,傅介子复清出使楼兰。他与土卒持金币至楼兰时,楼兰王并无意相见。傅介子扬言道:“朝廷命我带重金来赐赏各国,楼兰王不接受,我去西域其他国家。”率众假装离去。楼兰王贪图汉朝财物,便愿意相见。傅介子与楼兰王把酒坐饮,待楼兰王酒醉,傅介子引导他进入帐中,令两个壮士从背后死楼兰王。然后持楼兰王首级归报朝廷,傅介子被封为义阳侯。

夜郎自大

汉朝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国家,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贫乏,但却也是临近地区力量最大的国家。从没出国的夜郎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一次,汉朝派使者到夜郎,途径滇国,滇王问:“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到夜郎国之后,夜郎王仍是这样问。把使者吓了一条,因为两个国王竟不知道自己的国家仅与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如此不知天高地厚地作比较。后来人们就以“夜郎自大”来比喻孤陋寡闻却又妄自尊大之人。

鸡犬升天

据东汉?王充《论衡?道虚》中记载,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好道教,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于是就去寻找八公。但八公的秘方从不传给别人,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感动了八公,就将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后,人吃下就可升天成仙了。刘安还真的炼出了仙丹,成了神仙,剩下的丹药留在院子里,他家的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成仙。后人就把“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发达,跟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巫蛊之祸

巫蛊是一种巫术,由巫师运用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巫术和方士。这些人纷纷来到京城,利用后妃彼此的矛盾,诸王子之间的争权夺利,在长安大兴巫蛊,很多人因此获罪。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景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有奸情,公孙贺父子下狱而死;皇后所生的诸邑、阳石两公主均连坐被诛杀。这场巫蛊的最大灾难就是太子受奸人所害,自杀身亡,皇后卫子夫也随着自杀。在这场劫难中,数百人因巫蛊而被杀,史称“巫蛊之祸”。

汉武帝的功绩

汉武帝时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不断创新的时期,而汉武帝刘彻本人也是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人,在历史上他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汉武帝继位后,充分施展了他的治国才能,使西汉帝国空前繁盛。在政治上,汉武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注重法制的同时,外施德治,他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地方诸侯顽固的势力;在思想文化上推崇儒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而又能兼用别家思想;在经济上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他还移民屯垦,修建水利工程,使黄河80多年没有发生大的灾害。他推广耧车下种,此后这种方法在中国沿用了2000多年;在军事上,汉武帝先后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人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作战,多次大败匈奴,解除了边疆的隐患,在西方取得了36属国,为现代中国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对外交往上,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以长安为起点、罗马为终点的“丝绸之路”,密切了西汉与西域各民族的交往。总之,汉武帝既吸收了以前帝王的长处,又超越了以前的帝王。他文治、武功俱佳,是位事业上超越以前帝王的杰出皇帝。

霍光废立汉帝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之弟,也是汉武帝时期重要的谋臣,曾与桑弘羊一起为缓解国家经济危机作出很大的贡献。汉武帝去世后,新即位的汉昭帝年仅7岁,根据武帝的遗嘱,朝政大权由霍光一手主持。13年后,昭帝去世,没有子嗣。霍光扶持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刘贺即位后行为放荡,霍光联合群臣废刘贺,立汉武帝的孙子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霍光成为西汉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昭宣中兴

汉昭帝和汉宣帝在位时期(约前87—前49),西汉政府在霍光的辅政下,继续推行汉武帝后期诏赈贷农民,减免田租、口赋等税收,减轻农民的力役负担等休养生息的政策。宣帝时期还大力整顿吏治,推行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的措施,社会生产得到重新恢复和发展。在国力增强的情况下,西汉发动了几次对外战争并取得了胜利,尤其是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归顺,汉朝再次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这段时期内国家兴亡的局面被史学家称为“昭宣中兴”。

王凤专权

王凤(?─前22),为汉成帝的国舅,以外戚身份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专断朝政。当时内外官吏全都出于他的门下,他和他的四个兄弟全都封侯,形成“王凤专权,五侯当朝”的局面。王凤当政时还提拔他的侄子王莽,后来王莽终于篡夺西汉政权。

百闻不如一见

汉宣帝派老将军赵充国到西羌视察。临行前,汉宣帝说:“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多少人马?”赵充国说:“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让我了解下情况再定策略吧!”赵充国到西羌后,先认真了解情况,后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赵充国所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便成了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的谚语。

沽名钓誉

沽名钓誉指的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用它来形容篡位前的王莽非常恰当。西汉末年,刘氏王朝腐朽,不少人认为西汉气数已尽,希望另有贤德来取代刘氏统治。王氏家族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外戚集团,实际上掌控了朝政。王氏家族中的王莽少年孤寒,本不具备夺权的客观条件。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名不经传的人物依靠个人智慧登上了权利的顶峰。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良好的道德操守是社会各界所看重的。作为贵族公子的王莽摈弃声色,“折节为恭俭”。拜名师,结名流,读经典,对内则恭谨地侍奉早寡的母亲和嫂嫂、执掌朝廷大权的伯父和叔父们,这些行为赢得了皇后和执政叔父们的一致好评,被举荐为朝廷重臣,侍从皇帝左右。此后王莽越位高权重,节操越谦恭,越是声誉日隆,年仅38岁就已登上大司马大将军的宝座,地位仅次于皇帝。不能不说沽名钓誉成就了日后的王莽。

王莽篡权

至汉元帝,西汉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加剧,外戚专权严重,西汉王室统治衰弱。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侄王莽在朝中影响力很大,他与公元8年取代汉,建立新朝。此后王莽托古改制,下令变法,史称“王莽改制”。王莽改制不但没有缓和岌岌可危的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公元23年终于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

王莽改制

王莽登上帝位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第二年便下诏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历史称“托古改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宣布全国土地改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土地,仿照井田制推行“井田圣法”。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3.实行“五均六莞”,在全国几大城市里设“五均司市”负责管理市场,平衡物价,收税和贷款。4.改革币制,使用金、银、龟、贝、钱、布五物六类,28种货币。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由于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之改革过急过速,王莽还采取行政手段强制执行改革措施,王莽改革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直接导致了王莽政权的覆灭。

绿林农民起义战争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加剧,民众无以为生,纷纷揭竿而起,聚众反抗。荆州南郡(今湖北荆门、洪湖一带),江夏郡(今湖北安陆、钟样一带)的走投无路的穷苦农民推举王匡、王凤做首领,拉旗起义,发动了推翻王莽政权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因为义军以绿林山(今湖北京山北大洪山)为根据地,故称绿林军。公元21年,王莽见起义军的势力渐渐大了起来,赶紧派荆州牧率两万官兵围剿绿林军,结果反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义军队伍也渐渐壮大。在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地主、豪强也趁机起兵。他们和绿林三路人马汇合,连败王莽数员大将的进攻,队伍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

公元23年,绿林军在清阳立刘玄做了皇帝,恢复汉朝,改年号“更始”。王匡、王凤做了上公,刘演为大司马,刘秀为太常偏将军。从那时候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刘玄做了皇帝后,接连发兵攻打王莽的部队,很快就占领了一些城镇。王莽征集人马围攻义军,大败。公元23年9月,义军攻入长安,王莽为人所杀,他所建立的“新”朝也随之灭亡。西汉末年这场由荆楚大地上兴起的绿林起义,彻底推翻丁王莽新朝的残暴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它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由于地主豪强的参与和破坏,绿林军最终还是瓦解了。

赤眉农民起义战争

西汉末年,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南方的绿林军在荆州一带打击官兵的时候,东方的起义军也壮大起来。起义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樊崇的起义军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所以,百姓能拥护他们。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王莽的军队和赤眉军打了一仗。结果,官兵打了败仗,逃散了一大半。赤眉军越打越强,发展到了十多万人。后来赤眉军和绿林军一起推翻了王莽的残暴统治。

西汉黄金失踪之谜

秦汉时期,黄金为流通的主要货币,黄金之多令人称奇,顾炎武的《日知录》、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中均有论证。而到了东汉年间,黄金突然退出流通领域,就连王公大臣收藏的黄金也大为减少,西汉巨量的黄金不知下落。学术界对此问题做了种种推测,大体上有佛教耗金、外贸输出、黄金为铜和地下四种说法。佛教耗金说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建寺、塑像、写经都以金涂,日消月耗,西汉储存的大量黄金消失殆尽。外贸输出说认为:西汉时期对外贸易频繁,黄金大量输出国外。黄金为铜说认为:史载黄金其实为“黄铜”,所以数量才会巨大,“金”是人们对钱财普遍称呼。地下说有两种,一种认为西汉黄金以金币的形式窖藏在地下;另一种认为西汉的黄金被作为各种金器金物随葬在墓中。以上四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也无不存在漏洞。关于西汉黄金失踪之谜也仍没有定论。

楼兰消失之谜

2100多年前,楼兰王国是丝绸之路上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公元500年左右,楼兰古国连同它的居民和繁华一夜间突然消失。他们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又到了哪里去?多年来一直是难解之谜。不少科学家认为,楼兰周围的罗布泊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水源日益不足,最终水断城空。但也有科学家根据这一说法在罗布泊考察,发现水断城空的理论也无法站住脚。考古探险队提出楼兰人死于瘟疫说,但也只是推测。楼兰王国的兴亡和它边上的罗布泊一起成为后人的难解之谜。

谶纬

谶纬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迷信学说。“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相对于“经”而言,“纬”是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基本上是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根据,把自然界某些偶然现象神秘化,被当作是社会安危的决定因素。因谶纬能为封建统治说教,所以在西汉后期很盛行,东汉时达到鼎盛。汉章帝还组织博士儒生写成《白虎通义》,进一步把谶纬和今文经学混合在一起,在三纲五常的基础上实现了经学与谶纬神学的结合。东汉末年谶纬衰退。

东汉

汉高祖九世之孙刘秀利用农民起义的机会,以光复汉室为口号,于公元25年称帝。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面,史称东汉。较之秦始皇的专制,东汉政权更为专制。光武帝刘秀改革治国方略,使权利集中在尚书台,皇帝的个人专制独裁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政策下,一旦皇帝昏庸或幼弱无能,尚书台就成为大臣们的权柄,皇权沦为玩物。东汉除光武帝,其后基本上都是幼弱无能的皇帝,外戚、宦官、士人官僚集团相互倾轧,争先控制朝政,地方豪强势力也持续膨胀,终于导致党锢之祸和黄巾军大起义,皇权名存实亡。东汉时期外交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班超长期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古罗马帝国,中日交往开始,佛教传入中国等。

刘秀一统天下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长沙王刘发的直系后代。公元22年,他与其兄刘寅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起兵舂陵(今湖北枣阳南)。后来他们联合绿林军,多次大败王莽的军队。更始帝刘玄怕刘寅功高盖主,找借口诛杀了他。公元23年,刘玄迁都洛阳,刘秀被派到河北,河北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从此势力日益壮大。公元25年,刘秀统一河北,在群臣的拥戴下正式称帝,定都洛阳,东汉开始。东汉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刘秀打败了赤眉农民军,控制黄河中下游地区。第六年统一关东,第九年平定天水,第十二年平定巴蜀。至此,刘秀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光武中兴

汉光武帝刘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他称帝后,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奖励廉洁,提倡节俭,官场风气大为改观;同时,刘秀还禁止诸侯干预政事,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光武帝下令减轻赋税,还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和残害奴婢,大量奴婢免为庶人,回乡从事农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光武帝在位时期,政局逐渐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明显的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光武帝不计前嫌

刘秀攻洛阳时,守城将军为更始帝的旧部朱鲔,当年他就是设计杀害刘秀大哥刘寅的主谋之一。刘秀派岑彭去招降朱鲔,朱鲔提到从前旧事,不敢投降。光武帝说:“兴举大事的人,不会忌恨小怨的。朱鲔若不损兵卒百姓自动投降的话,性命、官爵都可保。黄河水作证,我绝不反悔!”朱鲔见其真诚,率众投降。光武帝果然兑现诺言,还任命他为平狄将军、扶沟侯。

邓禹识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