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105

第105章 清(19)

进入封建社会,中国的经济和城市发展活跃起来,表现在:都城—郡城—县城三级城市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出现;城市规划的重大突破等方面。这一时期的城市是随着战争和兼并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分布的地域范围也更广。封建社会中期,中国城市规模体系渐趋成熟,大、中、小城市兼有,南方城市发展水平加快。唐代还形成了以首都、道治、郡府、县城四级行政中心为主体的城市体系,这是今天省、地、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的由来。出现了十几个人口超过10万的大城市,宋代的开封和临安还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从元代开始,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就再也没有分裂过,这种统一的局势造就了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最雄伟、辉煌的都城——北京。还形成了城市商品经济较发达区,东南沿海一带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这一时期南方城市发展迅速,至鸦片战争,广州成为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城市。但总体上来看,由于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的城市发展未能在宋代的基础上取得全面突破,明清的海禁政策反而还阻碍了港口城市的发展。

中国经济中心的变迁

中国历史上经济中心变迁的总趋势是:大约从东汉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从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逐渐向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移动,到两宋时期,最终形成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划分的天然界限就是秦岭、淮河一线。中国早先的人口多集中在黄河流域,汉至隋唐,黄河六月的长安、洛阳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展区域也主要是淮河以北,包括关中地区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军事战乱,这段时间,黄河流域部分经济地区人口减少,南方人口也逐渐增加,如太湖、钱塘江流域,鄱阳湖、洞庭湖周围及成都平原一带也不断发展。

随着京杭运河的开通,南北经济和文化联系加强。由于南方的自然条件较北方优越,社会环境也较为稳定,所以南方经济发展很快赶上北方。两宋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大批北人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也随之南移。

桑蚕的外传

养蚕缫丝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现在世界上有四、五十个国家养蚕,它们最初饲养的家蚕蚕种和饲养的方法多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去的。中国蚕种和栽桑技术的外传情况是:对东方近邻各国起始于民间的迁移和交往;对西方国家则是长期的丝绸贸易。

在东方,中国的“田蚕织作”早在公元前12世纪就传到了朝鲜,纪元前后的朝鲜各部落已有丝绸生产,至高丽王朝(935—1393)时蚕业已遍及朝鲜全国,近代朝鲜的丝绸业发展更快。约公元2世纪,丝绸技术经由朝鲜传入日本。3世纪时,日本已经能织出特产倭锦、绛青缣、异文杂锦等。此后日本还直接派使者到中国引进蚕种、招聘养蚕和缫丝工匠。明治维新时,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以发展蚕桑和出口丝绸为富国强兵的国策。

在西方,早在公元前7世纪,中国丝绸已经传到欧洲。当时的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Serice),意为“丝国”。汉代时,丝绸大量出口,向西经新疆通往西亚达地中海以至欧洲。6世纪至7世纪,中国丝绸沿着丝绸之路经波斯传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纪时传到西班牙,并随之传遍地中海各国。15世纪传到法国,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传到今苏联的欧洲部分。另外,公元前4世纪前后,古代丝绸贸易还从长安经四川、云南到印度再转而至欧洲的路线。

各行业鼻祖

理发业:吕洞宾;

木匠业:鲁班;

裁缝业:轩辕氏;

竹匠业:泰山;

蚕丝业:嫘祖;

织布业:黄道婆;

酿酒业:杜康;

染坊业:葛洪;

制笔业:蒙恬;

豆腐业:乐毅;

制伞业:鲁班;

造纸业:蔡伦;

铁匠业:李老君;

商业:白圭;

中药业:李时珍;

茶叶:陆羽;

茶水业:三官;

梨园:李隆基;

烹饪业:詹王;

屠宰业:桓侯。

文具业:文昌。

经济名都、名乡

盐度:四川自贡;

药都:江西樟树;

瓷都:江西景德镇;

绸都:江苏盛泽;

酒城:四川泸州;

商埠:安徽芜湖;

金谷之乡:天津小站;

海珍之乡:福建连江;

水产之乡:江苏吴县;

竹乡:浙江安吉;

苹果之乡:河南灵宝;

豆腐之乡:安徽八公山区;

雕刻之乡:江西余江;

建材之乡:内蒙古乌海。

中国会计之最

商朝的甲骨文是记载有关会计事项的最早文字。西周的“司会”是最早的会计机构。“会”、“计”最早见于周朝的“月计发会”,出自《周礼?天官下》。“会计”一词最早处于孔子语:“会计当而已矣。”(《孟子?万章篇》)。公元200年左右,中国产生了最早的记账方法,称为“三柱法”。公元649年,中国的收付记账法首次传入日本,这是我国会计事业最早传入国外。最早的、较完备的会计著作是1007年三司丁谓上编著的《景德会计录》、1088年户部尚书李常主编的《元佑会计录》。最早给予收付记账法以完善理论的是994年的“四柱清册”,奠定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龙万账”是我国最早的复式记帐,传为山西傅山所创。《连环帐谱》是我国第一部介绍西式簿记的专著,于1905年首次在湖北刊行。最早采用西式簿记法记账的是大清银行。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会计法。1918年,国民党北京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首次确认会计师职业。第一位会计师是谢霖,他于1918年取得农商部办法的第一号会计师证书。张惠生是我国第一位女会计师,她于1930年取得会计师执照。

数学成就

战国时尸佼的《尸子》记载:“古者,陲(传说为黄帝或尧时人)为规、矩、准、绳,使天下仿焉”,这说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中国已有“圆、方、平、直”等几何概念。中国殷代甲骨文卜辞记录已采用十进制记数,最大数字是三万。公元前3世纪,筹算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计算方法。公元前1世纪左右,中国的《周髀算经》阐述了“盖天说”和四分历法,使用分数算法和开方法等。公元前1世纪,《大戴礼》记载,中国古代有象征吉祥的河图洛书纵横图,即为“九宫算”,被认为是现代“组合数学”最古老的发现。魏晋时期的刘徽发明了割图术和介线性方程组的新分法,建立了等差级数前几项和公式。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微的割图术提出了π的更精确的上下界。南宋的秦九韶创立解一次同余式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元代朱世杰撰成中国第一本完整系统的算学启蒙,又写成《四元玉鉴》,提出高次方程的解法。

物理学成就

公元前400年,墨子在《墨经》中论述了杠杆平衡,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论点。战国时期的墨子学派还研究了筑城防御之术,发明了云梯。公元前250年左右,《韩非子?有度篇》中首先介绍了司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度、量、衡,其进位体制沿用到二十世纪。公元前2世纪,西汉记载用漏壶计时。公元前31年,西汉时运用滑轮和皮带推动风箱,发明了平向水轮。10世纪,莘七娘发明了松脂灯(孔明灯),这是中国人最早利用热气球。莘七娘发明的走马灯是航空燃气涡轮的始祖。10世纪,东汉的杜诗利用水力推动风扇鼓风,首创水力鼓风设备水排。三国机械设计和创造家马钧创制了龙骨水车。1086年,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场。

古代磁学知识

我国对磁的认识已久。早在春秋时代的《管子?地数篇》就有“山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之说,这世界上对磁现象的最早记载。战国的《吕氏春秋》中有“慈石召铁。或引之也”的记载,明确指出磁石具有吸铁的性质。磁石吸铁性质在秦朝得到广泛的应用,秦始皇在修建阿房宫时特命工匠用磁石修筑北阙门以防备刺客暗藏铁器进宫行刺。西汉时,人们还发现磁石能吸铁而不能吸铜等非铁物质。东汉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着“磁石拒綦”的性质,即磁石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王充的《论衡》里还首次将磁现象与电现象相提并论。宋代是我国古代磁学研究的鼎盛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磁石具有不同的极性,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对此有所记载,只不过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提出“磁极”的概念;沈括还首次提出了磁偏角的概念。北宋曾公亮在《武经总要》中详细地描述了地磁场中磁化铁片的方法,及磁倾角的概念。中国古代丰富的磁学知识为指南针的发明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历史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生物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