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职场如战场。在职场中与上司、同事、下属进行交流,需要很高的语言策略和技术,倘若用语不慎,就会导致矛盾的产生,不利于自己的职场升迁。尤其在职场中遭遇尴尬时,好的职场口才可以帮你得心应手地化解窘境。学会职场口才,会给你的职场生涯中锦上添花,使你大展宏图,而不要因语言来埋葬你的大好前途。
1.求职面试口才很重要
在求职面试过程中,语言的表达非常重要,它是展示一个人的知识、智慧、能力和气质的主要渠道。恰当得体的语言无疑会增强你的竞争力,帮助你获得成功,而不加禁忌的语言则会损害你的形象,削弱你的竞争力,甚至导致求职面试的失败。
那么,在求职面试中要注意哪些影响自己成功的忌语呢?
(1)不要不懂装懂
有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而你又确实不懂,就不妨坦率承认,千万别说“我想想…”,再怎么想也没有结果,反而会给考官留下不懂装懂的印象。有时考官出这一类的问题就是想验证一下你是否诚实,如果你坦率承认自己不懂,你被录用的概率只会更高。
一个年轻人去一家广告公司应聘文案策划职位。
老板问他:“你以前做过这样的工作吗?”
年轻人说:“没有,但我有信心做好。”
“既然你没有做过,信心何来?”
“以前我也是搞文化工作的,跟文案策划相近。这样吧,如果我干得不能让您满意,我一分钱不要就走人。”
老板同意了,并交给他一项文案创意的任务。他不敢掉以轻心,当他把稿子交给老板时,老板仔细看了一遍,半天没吭声。年轻人心里不禁紧张起来:难道老板不满意?这时,老板叹了口气,说:“你是这方面的天才,好好干吧!”
(2)着急问待遇
“你们的待遇怎么样?”工作还没干就先提条件,何况还没说要你呢!谈论报酬待遇无可厚非,只是要看时机,一般应该在双方已有初步意向时再委婉地提出。
(3)说话不合逻辑
考官问:“请告诉我你的一次失败经历。”“我想不起我曾经失败过。”这样说在逻辑上讲不通。又如:“你有何优缺点?”“我可以胜任一切工作。”这也不符合实际。
(4)不恰当的反问
主考官问:“关于薪资,你的期望值是多少?”应聘者反问:“你们打算出多少?”这样反问就很不礼貌,很容易引起主考官的不快。
(5)说话拿腔拿调
有一位从新加坡回国求职的机电工程师,由于在新加坡待了两年,“新加坡腔”比新加坡人还厉害,每句话后面都长长地拖上一个“啦”字,诸如“那是肯定的啦——”半个小时面试下来,考官们被他“啦”得晕头转向,临别时也“回敬”了他一句:“请回去等消息啦——”又如一位求职者,虽然从来没有在国外待过,可是洋腔洋调倒是学到了不少,在应聘一家著名酒店公关经理的面试中,每当考官要她介绍一些内容时,她便拿腔拿调地发出“嗯哼”一声,说得越多,“嗯哼”得越厉害,最终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太过做作”。
(6)中英文掺杂说话
一家企业招聘一名仓储经理,面试时这位求职者在回答问题时不断地夹杂一些英语单词,由于参加面试的企业部门经理英语不很精通,中介人员在旁看了很是着急,便悄悄提醒他:“请直接用中文陈述。”但这位求职者却全然不理会,继续慷慨陈词:“其实我这个人不是十分sophisticated(老于世故),相反,我待人倒是十分的sincere(诚恳),与同事们相处也是extremelyharmonious(极其融洽)……”面试结束后,中介人员问部门经理:“感觉怎么样?”“……不怎么样!”这位经理无奈地苦笑着说。不论这位招聘者是否懂英语,首先这种方式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你崇洋媚外,而且不好好说中国话。这种“洋泾浜”式的中英文掺杂的语言显然也是不受欢迎的。
2.口才是通往职场明灯
在办公室中与你的上司或同事交谈,需要很高的语言策略和技术。倘若用语不慎,就会导致矛盾的产生,不利于自己的职场升迁。
一般来说,办公室中的话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出团队精神的话
现在的公司一般都非常在意员工的团队精神,现代化的管理者都希望他的下属能够表现出团队精神。
小王上学时就很爱钻研,工作后更是积极进取。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干了一段时间后,想出了一个连公司领导都赞不绝口的绝妙设计,同事小刘对此十分羡慕,心中也不免有几分嫉妒。不过他转念一想,与其板着面孔,暗自悲伤,不如替他美言几句,沾他些光。于是,他就趁着领导夸奖小王的时候,赞美道:“小王的主意真不错!”
在职场这个群雄逐鹿、人人都想出人头地的社会里,一个不嫉妒同事的下属,会让领导感到此人心地善良,富于团队精神,因而会对他另眼相看。
(2)巧言回避并不熟悉的事情
上司问你某个与业务有关的问题,而你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时,千万不可脱口而出:“不知道。”这时,你不妨缓缓神,然后说:“让我好好查一查,我整理好后给您答复好吗?”
这样的回答不仅暂时为你解了围,同时让领导认为你在这件事情上很用心,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用言语表达不出来。不过,事后你可得加把劲儿,不然的话,你就等着挨训吧!
(3)以委婉的语言传递不良的消息
工作中,有时需要你向上司回复一些不太令人高兴的消息。如何恰当地向上司汇报这些消息,是一个值得捉摸的问题。假如你气急败坏地立刻冲到领导的办公室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向上司报告你所了解的坏消息,就算不关你的事,也只会让上司质疑你处理危机的能力,弄不好还惹来一顿责骂,把气出在你头上。
在开口说话之前,你应该首先告诉自己稳定一下情绪,然后再从容不迫地把问题表达清楚。比如,你可以冷静地说:“我们似乎碰到一些情况……”此时的你千万不可慌慌张张,也不要使用“问题”或“麻烦”之类的字眼。总之,机敏的你不要制造紧张气氛,而要让上司觉得事情并非无法解决,而“我们”一词的运用听起来像是你将与上司站在同一阵线,并肩作战。
(4)用恳切的言语向同事求助
如果你手头上碰巧有件棘手的工作,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完成任务,便可以向熟悉业务的同事求助。此时,你千万别仗着是公事,以为别人一定会痛快地接受,并义不容辞地配合你,搞不好你会被一口回绝,或被婉拒,搞得你不好意思再开口。可是,究竟怎么开口向同事求助才能被对方愉快地接受而不至于拒绝呢?
比如,你可以说:“小李,我这有个计划,自己实在搞不定了,请你帮个忙吧!”假如对方面露难色地说:“我这段时间也挺忙的,你还是看看别人有没有空,比如小张!”此时,你不妨给对方戴一顶高帽:“小李,这个计划没你帮助,确实是不行啊!”对方见你态度诚恳,为了不负自己的好名声,除非他确实没空,否则,他肯定会答应帮忙。
不过,你需要记住一件事,就是求人办事之后,千万要记着答谢人家,否则以后就不会再有人愿意帮你的忙了。
(5)勇于开口承认自己的过失
一个人在工作中犯点错误往往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你承认过失的方式,却能影响你在上司心目中的形象。
在工作中犯了错,勇于及时承认自己的过失非常重要,因为推卸责任只会让你看起来像个毫无责任心、软弱无能、不堪重用的人。不过,这也并不表示你就得因此对每个人道歉,诀窍在于别让所有的矛头都指到自己身上。坦然老实地承认可淡化你的过失,转移众人的视线,且能树立起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物形象。
(6)不露痕迹地减轻工作量的话
首先,强调你明白这件任务的重要性,然后请求上司的指示,为新任务与原有工作排出优先顺序,不露痕迹地让上司知道你的工作量其实很重。若非你不可的话,有些事就得延后处理或转交他人。你可以这样说:“我了解这件事很重要,我们能不能先查一查手头上的工作,理出个优先顺序来?”
(7)恰如其分的活跃气氛的话
许多时候,你与上司共处一室,而你不得不说点话以避免冷清尴尬的局面。不过,这也是一个让你能够赢得上司青睐的最好时机。
但此时说些什么好呢?每天的例行公事,绝不适合在这个时候被搬出来讲;谈天气嘛,又根本不会让高层对你留下印象。
此时,最恰当的莫过于谈一个跟公司前景有关而又发人深省的话题。
问一个上司关心又熟知的问题:“我很想知道您对这件事的看法……”在他滔滔不绝地诉说心得的时候,你不仅会获益良多,也会让领导对你的求知上进之心刮目相看。
职场中的一个好话题,犹如一盏通向成功之路的明灯,为你的职场生涯送去温暖与光明。
3.职场“进谏”的口才
职场上风云多变,九曲十八弯。在职场中我们要多长点心眼,尤其在说话中更要仔细斟酌,一句错话可能会给你带来偌大麻烦。
在办公室里,每天与同事待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相互之间的谈话可能涉及到工作以外的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无论你心情好与坏,千万别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更别只图一时痛快,就把自己的私事都抖落出来,因为说话不适宜常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与同事间的谈话不能口无遮拦、随意乱说。要知道,说出去的话如同泼洒出去的水,再也不能收回来了。
与人说话的学问是很大的,语言是自己心灵和智慧的代表,在与人言谈中,一定要谨慎,不要装腔作势,以为这样显得自己与众不同。在与人交谈中,最好少用中英混合,既使你英文很好也不要这样,说话要符合大众的听觉习惯,因为话是说给别人听的。
向领导“进谏”要掌握诀窍:
(1)巧妙地提示
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机智巧妙地提示领导,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修正。领导在大小决策上的错误往往是由于受个人情绪、好恶等影响而无意中犯下的,只要稍加提示就能够让他意识到并自觉修正。为了不致使领导感觉没面子或下不来台,下属应注意提示的方式,既要达到提示的目的,又要委婉巧妙,使领导能够愉快地接受。例如,我们可以寓建议于幽默的玩笑之中,在轻松风趣的气氛中让领导有所领悟。
乾隆皇帝曾七次下江南,游山玩水,好不开心。一次,他到苏州狮子林,玩得龙心大悦,便要来笔墨,题下“真有趣”三字。随游人员黄熙在旁,觉得三字太俗,又不便进言,就“扑通”一声跪下,说:“皇上圣恩,请将‘有’字赐予奴才。”皇上恍然大悟,立即将题词改为“真趣”。
在上面的小故事里,乾隆由于玩兴大发,一时开心,所以题下了“真有趣”这个俗不可耐的题词,其实在理性、清醒的状态下,他是不会这样做的。黄熙抓住皇帝的这一心理特征,突然跪下请求赐字,暗示皇帝把那一个土气的“有”字去掉。面对臣子的这一滑稽举动,聪明的乾隆当然会立即醒悟,并自觉修正了错误。
(2)用打比方的方式启发领导
针对领导面临的难题,打一个恰当的比方,阐述其中的道理,启发和说服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工作中,领导常常会遇到一些分外棘手的难题,需要听取下属的意见再做决策。由于领导对这类问题持有非常审慎的态度,因此如果下属不能把道理讲透,那么领导就很难接受并及时做出决策。此时,下属就有必要采用打比方的方式,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生动形象地阐发道理,用鲜活的道理来打动和感染领导,促使他做出正确的决策。
某校新学期开始时,校长向全体教师宣布,从本学期开始,班主任津贴由原来的每月7元增加到15元。宣布后不到两个月,学校由于财政紧张,兑现有些困难,校长便召集中层以上干部讨论,是否仍然恢复到原先的7元。会议开始,一位中层干部站了起来,他说:“在冬天,一个人穿着毛衣毛裤,他并不觉得冷,可如果有人给他披上一件大衣,一会儿又把大衣拿掉,他就会感到冷,这种体会大家都有,15元的班主任津贴就像那件大衣,不过拿掉大衣只是身上冷,把增加的班主任津贴拿掉会使人的心冷,因此,我建议克服一切困难也要使15元的班主任津贴兑现。”一席话说得大家点头都称是,后来通过学校的多方努力,增加后的班主任津贴终于得以兑现。
在本例中,“中层干部”为了说服校长克服困难,使班主任津贴得以兑现,就使用了打比方、讲道理的方法。他讲述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生动地阐发了不能拿掉津贴的道理,使领导切身体验到了班主任们的内心感受,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3)在潜移默化中施加影响
通过与领导闲聊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使领导获得决策上的种种启发。
再开明的领导其实内心也是不欢迎过于直白的建议和批评的,因为这直接使领导的权威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即便是领导接受了你的“直言相劝”并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在心里赞赏的也是你的意见和建议本身,而非你的进言方式。因此,对于有机会与领导长期相处甚至与领导关系亲密的下属而言,应当利用这一天然的优势条件,通过与领导在工作之余的闲聊来暗中传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领导的观念和决策,不露痕迹地达到进言的目的。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在军事上最倚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军事天才朱可夫,一个则是苏军大本营的总参谋长华西里耶夫斯基。
众所周知,斯大林在晚年逐渐变得独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能允许世界上有人比他高明,更难以接受下属的不同意见。在二战期间,斯大林的这种过分的“自我尊严”感曾使红军大吃苦头,遭到本可避免的巨大重创。一度提出正确建议的朱可夫曾被斯大林一怒之下赶出了大本营。但有一人例外,他就是华西里耶夫斯基,他往往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觉中采纳他的正确的作战计划,从而发挥着杰出的作用。
华西里耶夫斯基的进言妙招之一,便是潜移默化地在休息中施加影响。在斯大林的办公室里,华西里耶夫斯基喜欢同斯大林谈天说地地“闲聊”,并且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非郑重其事地大谈特谈,讲的内容也不是头头是道。但奇妙的是,等华西里耶夫斯基走后,斯大林往往会想到一个好计划。没过多久,斯大林就会在军事会议上宣布这一计划。于是大家都纷纷称赞斯大林的深谋远虑,但只有斯大林和华西里耶夫斯基心里最清楚,谁是真正的发起者,谁是真正的思想来源。
斯大林晚年的独断专行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而华西里耶夫斯基之所以还能够不断地让斯大林接受自己正确的作战计划,就是因为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不直接发表不同意见,而是在和斯大林的闲聊中“不经意”地流露自己的一些“想法”,用这些想法潜移默化地影响斯大林的军事观念,使得他得以接受。
4.职场说“不”的技巧
身处职场,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位同事突然开口,让你帮他做一份难度很高的工作,答应下来吧,你自己的工作任务可能就完不成。一口拒绝吧,碍于面子,又说不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