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一生的10堂口才课
5236200000022

第22章 辩论口才——唇枪舌剑力压群雄(1)

辩论是一个对抗的过程,是为了说服对方接受己方的观点,或迫使对方放弃自己片面的、错误的见解或主张,唇枪舌剑之中,情况瞬息万变,留给你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往往使参辩双方针锋相对,僵持不下。而巧言擅辩才能突破僵局,另辟蹊径,才能变逆为顺。练好辩论口才会让自己的话具有充分的说服力,让对方无可反驳甘心接受。

1.投其所好,请君入瓮

论辩往往使参辩双方针锋相对,僵持不下。要想突破僵局,取得论辩的胜利,不妨另辟蹊径,变逆为顺,采用一种“投其所好”的战术,从顺向的角度,向对方发起一场心理攻势,在顺的过程中化解对方的攻势,发现对方的破绽,捕捉突破的战机,从而出其不意地战胜对方。以下就是对“投其所好”术在论辩中的作用所作的一些分析说明:

(1)“投其所好”能诱敌入瓮

某天,一位时髦漂亮的女青年在马路上行走。突然她发现后面有一个“摩登”男青年在紧追不舍,怎么办呢?她忽然有了主意。她回过头来对这个男青年说:“你为什么老跟着我?”“摩登”男青年说:“您太美了,真让人着迷,我真心爱您,我们交个朋友吧!”姑娘嫣然一笑,说:“谢谢您的夸奖,在我后面走的姑娘是我妹妹,她比我更美。”“真的吗?”“摩登”男青年非常高兴,马上回过头去,但却不见姑娘的身影。他知道上当了,又去追赶那位漂亮姑娘,质问她为什么骗人。这位女青年说:“不,是你骗了我,如果你真心爱我,那么为什么去追另一个女人,经不起考验,还想跟我交朋友,请你走开!”“摩登”男青年被说得面红耳赤,只好酸溜溜地走了。

这个事例中的女青年之所以能制服“摩登”男青年,就是顺着对方贪图美色的心理,“投其所好”,设计引诱。对方不知道是计,所以去追更美的姑娘,这就暴露出了他的丑恶嘴脸。女青年顺势反击,让对方自暴其丑,无地自容,达到了目的。由此可见,论辩中的“投其所好”术,实际也是一种“诱敌”战术,抓住对方的需求和动机,设下圈套,诱敌深入。当对方进入圈套之后,我方就可迅速出击,制服对方。

(2)“投其所好”能巧布疑阵

有一位顾客来到某酒店喝酒,店主以半杯酒当满杯卖给他。他喝完第二杯后,转身问店主:“你们这儿一星期能卖多少桶酒?”“35桶。”店主洋洋得意地回答。“那么,”顾客说,“我倒想出了一个能使你每星期卖掉70桶的办法。”店主很惊讶,忙问:“什么办法?”“这很简单,你只要将每个杯子里的酒装满就行了。”

聪明的顾客在此利用店主唯利是图的心理,“投其所好”,巧设圈套,待其落入,再奋力一击,揭露了店主的半杯酒充当一杯酒的恶劣行径。这种说话方法比一般的斥责要有力得多,也要深刻得多。由这个实例可见,“投其所好”术又是论辩中的“疑兵”之计,可以迎合对方的某种爱好和某种心理,巧布疑阵,麻痹对方,使之放松警惕,误入陷阱,从而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

(3)“投其所好”能捕捉战机

乔特斯律师为有杀妻嫌疑的拉里辩护,这时律师麦纳斯提出了对拉里十分不利的证据:拉里曾向麦纳斯提出过,要麦纳斯帮助他与妻子离婚,并由此推论拉里在无法达到离婚目的时候,会采取极端措施。乔特斯知道要直接反驳“要求离婚就有杀人动机”是甚难的。于是他采取了“投其所好”的策略与对方周旋,以图找到最佳战机。

乔特斯先向麦纳斯承认,自己对离婚案是外行,一边恭敬地问对方是不是很忙。麦纳斯踌躇满志地回答:“要我处理的案子要多少有多少。”后来又补充说,每年至少有200件。乔特斯赞叹说:“呀!一年200件,您真是离婚案的专家,光是写文件就够您忙的了。”麦纳斯的声音犹豫起来,感到说得太多人们难以相信,就只好承认说:“可是……其中有些人……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改变了主意。”破绽出现了,乔特斯抓住这一点,进一步诱导道:“啊!您是说有重新和好的可能,那大概有10%的人不想把离婚付诸行动?”麦纳斯说:“百分比还要高一些。”“高多少,11%?20%?”“接近40%。”乔特斯用惊奇的眼光盯着他说:“麦纳斯先生,您是说去找您的人中有近一半最后决定不离婚?”“是的。”麦纳斯这时有些感觉到了对方的目的,但是已经没有退路了。“嗯,我想这不会是因为他们对您的能力缺乏信任吧?”“当然不是!”麦纳斯急忙自我辩解道。“他们常常是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跑来找我。可是一旦真的要离婚,便改变了主意……”他突然止住,意识到自己上当了。“谢谢,”乔特斯说“你真帮了我的大忙。”

在这场法庭论辩中,律师乔特斯见正面反驳有很大的难度,就采用了“投其所好”术,从侧面迂回。他先坦率地承认自己对离婚案是外行,恭维对方很忙,当对方得意忘形,胡吹自己处理离婚案件的数目时,他又进一步恭维对方是离婚案专家。当对方感到吹过了头,说有些人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改变了主意时,战机出现了。乔特斯抓住这个时机,步步诱导,使对方说出了自己否定自己的话。

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如果在论辩中正面说理难以奏效时,可以采用“投其所好”的方法,与对方进行巧妙地周旋,当对方对抗心理软化,疏于防范,就有可能自我暴露出一些破绽,这就为我方提供了时机,我方应该立即乘隙而入,一举制敌。

2.反客为主,主动出击

有这样一则笑话,不知是真是假。

一次,尼克松前去苏联出席美国一个展览的开幕式,同赫鲁晓夫作了一次著名的“厨房辩论”。赫鲁晓夫怒气冲冲地说:“美国国会通过的那个有关被奴役国家的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屙下来的马粪,没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了!”尼克松知道赫鲁晓夫少年时期当过猪娃,不动声色地说:“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错了,比马粪更臭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猪屎。”

同为美国总统的林肯,则有过一桩载入“正史”的反客为主论辩。

牧师卡特赖特到处散布这样的言论:亚伯拉罕·林肯不承认耶稣!亚伯拉罕·林肯诬蔑耶稣是“私生子”!这是1843年美国伊利诺斯州竞选国会议员的关键时刻。作为民主党的候选人亚伯拉罕·林肯自然成了竞争对手。林肯知道彼德·卡特赖特散布这种舆论的险恶用心,是要降低自己在选民中的威信,他决心挫败对手。

有一天,卡特赖特在某教堂作布道演讲。当演讲进入高潮时,他瞥了一眼坐在显眼位置上的林肯,突然对信徒们说:“愿意把心献给上帝,想进入天堂的人站起来!”“霍”地一下,教堂里竖起一片树桩般的人。信徒们都站了起来,只有林肯没有站起来。卡特赖特看在眼里,心中暗喜。他用柔和的目光对着信徒说:“请坐下。”待信徒们坐下后,牧师祈祷了一番后,又说:“凡是不愿下地狱的人都站起来吧!上帝保佑你们!”教堂里又长出了“树桩”。只见林肯又是纹丝不动。这正中卡特赖特的下怀:他本来就想让林肯当众出丑呢。此刻,他装作严肃地说:“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心献给仁慈的上帝而进入天堂,大家都不愿意下地狱与丑恶的魔鬼为伍。可是,只有大名鼎鼎的林肯先生一人例外,他两次都没有作出反应,请问林肯先生,你到底要到哪里去?”

其实,林肯是故意要把卡特赖特的话调引到这儿来的,他见时机成熟,就从容不迫地站起来,以他当律师时锻炼出来的口才柔中带刚地雄辩起来:“我是以一听众的身份来这儿的,没料到卡特赖特教友竟单独地点了我的名,使我深感荣幸,我认为牧师先生提出的问题很重要,但我感到可以不像其他人一样回答问题。他直截了当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我愿用同样坦率的话回答:‘我要到国会去。’”

这简直是一段绝妙的辩词,使在场的教徒们一领林肯不凡的风采,他们都被他的辩才所征服,拼命地鼓起掌来。好像这里不是教堂,而是竞选国会众议员的演讲会堂。高高在上的卡特赖特牧师,没想到结局会是这样,三寸不烂之舌竟僵硬得无法动弹了。

大人物固然有过“反客为主”的妙用,小人物其实也并不逊色。

有一次,一位应考者参加知识测验。

主持人问:“听说您是一位足球行家,理所当然知道所有关于足球的知识。”应考者不假思考地答道:“那当然。”“很好,”主持人微笑着问:“那么球网有多少个洞?”应考者愣了一下,但马上从容不迫地面露微笑:“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的人一定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吧?”主持人乐了,“那当然。”“很好。”应考者说:“既然您承认自己是个知识渊博的人,那么您应该知道我们的祖先中有一位叫作保塞尼亚斯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方面的学问家。”主持人说:“他是一个能言善辩的哲学家。”

“很好,回答正确加10分。”应考者巧妙地站在主持人的位置上后,更加轻松地说:“关于保塞尼亚斯有这么一则轶闻。据说当时雅典的首席执政官员听说保塞尼亚斯富有口才,就把他请到贵族会议上来,对他说:‘贵族会议的成员,每个人都有一个难题要问你,你能用一句来回答他们所有的问题吗?’保塞尼亚斯说:‘那要看看是些什么问题?’于是议员们接连不断地提出了几十个不同的问题。当问题提完后,保塞尼亚斯应该用一句话才能答全。知识渊博的主持人先生,您能代替保塞尼亚斯以一句话答全吗?”知识测验主持人想了想回答:“保塞尼亚斯面对几十个不同的问题,只能这样回答:‘我全不知道!’”“很好!很好!不愧是保塞尼亚斯的后代,今天,此时此刻,我只想再请您用一句话回答一个问题——”“你问吧。”主持人说。“请问球网有多少个洞?”应考者问。主持人:“……”

这种应对,在中国有时又叫作“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知什么时候让老外给偷学了去。

与此类似,还有一则故事。

约翰·昆西·亚当斯是美国第六任总统。他有一个习惯,黎明前一两个小时起床,长距离散步或骑马,或去波托马克河裸体游泳。

安妮·罗亚尔是一名女记者。她一直想了解总统关于银行问题的观点,但是屡次采访屡次被拒。一天,她尾随总统来到河边,决心想方设法让他回答问题。她先藏在树后,待他下水以后便坐在他的衣服上喊道:“游过来,总统。”亚当斯满脸惊讶,吃惊地问道:“你要干什么?”

“我是一名女记者,”她回答道,“几个月来我一直想见到你,就国家银行的问题采访一下。我多次到白宫,他们不让我进,于是我观察你的行踪。今天早上悄悄尾随你从白宫来到这里。现在我正坐在你的衣服上。你不让我采访就别想得到它,是回答我的问题还是在水里待一辈子,随便。”

亚当斯本想骗走女记者,“让我上岸穿好衣服,我保证让你采访。请到树丛后面去,等我穿衣服。”“不,绝对不行,”罗亚尔急促地说,“你若上岸来抱衣服,我就要喊了,那边有三个打鱼的。”最后,亚当斯无可奈何地呆在水里回答了她的问题。

在一般的情况下,亚当斯是不会接受罗亚尔采访的。罗亚尔的聪明之处在于彻底地了解了总统的习惯及活动规律,抓住了亚当斯的薄弱环节,反客为主,掌握了主动。

3.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矛与盾”的故事:

古代有个卖长矛和盾牌的人,吹嘘说自己的矛是天下最锋利的,可以击破任何盾牌。过了一会,他又拿起自己的盾牌吹嘘道:我的盾牌是天下最坚固的,可以抵挡任何武器的攻击。于是有人就问:“既然如此,如果用你的矛,去攻击你的盾牌,结果会怎样呢?”结果当然是,卖矛与盾的人哑口无言,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技巧,就是让对方自相矛盾,并可在辩论的同时,产生一定的幽默效果。

东汉哲学家王充曾和一些有迷信思想的人发生过一场论辩。有人说:“人死了,灵魂就变成了鬼。鬼的样子和穿戴跟人活着的时候一模一样。”

王充反驳道:“你们说一个人死了他的灵魂能变成鬼,难道他穿的衣服也有灵魂,也变成了鬼吗?照你们的说法,衣服是没有精神的,不会变成鬼,如果真的看见了鬼,那它该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才对,怎么还穿着衣服呢?并且,从古到今,不知几千年了,死去的人比现在活着的人不知多多少倍,如果人死了就变成鬼,就应该看到几百万、几千万的鬼,满屋子、满院子都是,连大街小巷都挤满了鬼。可是,有几个人见过鬼呢?那些说见过鬼的,也说只见过一两个,这样他们的说法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有人辩解说:“哪有死了都变成鬼的?只有死的时候心里有怨气、精神没散掉的,才能变成鬼。古书上不是记载过,春秋时候,吴王夫差把伍子胥放在锅里煮了,又扔到江里。伍子胥含冤而死,心里有怨气,变成了鬼。所以每年秋天掀起潮水,发泄他的愤怒,可厉害呢!怎么能说没有鬼呢?”

王充说:“伍子胥的仇人是吴王夫差。吴国早就灭亡了,吴王夫差也早就死了,伍子胥还跟谁做冤家,生谁的气呢?伍子胥如果真的变成了鬼,有掀起大潮的力量,那么他在大锅里的时候,为什么不使出掀大潮的劲儿,把那一锅滚水泼在吴王夫差的身上呢?”

王充在这里反驳论敌时就是使用了“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办法。他先假设论敌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再用这一观点去攻击对方,这就给了论敌当头一棒,使他们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是辩论中的经典展现,利用连锁反应“一是百是,一非百非”的特点,推出荒唐的结论。我们通常用“连锁反应”一词来表示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严格因果联系,其实在幽默的具体应用中往往也有这样的情况。然而简单而一般的因果推理并不见得就有出其不意的幽默功能,为了将幽默的主题不断推向高潮,强化幽默的效果,还必须将反驳与连锁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是就推理的结果而言的。在具体推理过程中用连锁法,可在最后的结论中使对方自相矛盾。比如:

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服丧时他偶然吃了一次红米粉,被一个迂腐的书生看到了。书生大为不满,指责这个人是不肖子孙。那人问他为何?他说,红色是喜庆的颜色。那人反驳说:既然这样,那么大家天天吃白米饭,岂不是天天在服丧吗?

一句话,言简意赅,使人看到了书生的荒唐。那反驳书生的人使用的就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办法。就是以对方的论点为前提,利用此论点去攻击对方,从而驳倒对方。

再看一个古希腊的幽默小故事:

一场可怕的暴风雨过后,一位大腹便便的暴发户对阿里斯庇普说:“刚才我一点也没害怕,而你却吓得脸色苍白。你还是个哲学家呢,真不可思议。”

阿里斯庇普回答说:“这并不奇怪。我害怕,是因为想到希腊即将失去一位像我这样的哲学家。但是,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你如果淹死了,希腊最多也不过是损失了一个白痴!”

故事中,阿里斯庇普没有否认自己的害怕,他的聪明之处是在暴发户结论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为暴发户的结论作了一个更加幽默的解释,从而将暴发户的结论推上不打自败的境地。这种方法从表面上来看是荒谬的,但实际上通过智慧的转化,往往能够谬中求胜。从这一点来看,它一点也不荒谬,而且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