遯:亨。小利珍。
《遯卦》象征退避:通达。小有利之占问。
《彖》曰:“遯”、“亨”,遁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珍”,浸而长也。遯之时义大矣哉。
《彖辞》说:“遯”、“亨”,即退隐则通泰的意思。九二阳爻为刚,居外卦而处中位,六二阴爻为柔,居内卦而处中位,像小人盘踞于内,志自得满;君子退隐于外,明哲保身,这是时势造成的局面。君子退隐守珍,有利于自身,而无利于国事。小人之势渐浸增长,当此时君子及时退隐,意义是重大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一首诗形容农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有的人为了功名富贵,总是不顾一切地向前争取。有的时候前面是险坑,跌下去会粉身碎骨;有的时候前面是一道墙,撞上去会鼻青脸肿。如果这时候懂得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世界还是一样会有其他更宽广的空间,这正是古人所云:“退一步,海阔天空。”
凡事退一步,生命不退步。“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凡事均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有圆有缺、有利有弊、有胜有败,更何况是千变万化的人生!成功通常皆是成于最有耐心、耐力、耐烦者,即最能忍耐、最有耐心的人,是比较容易成功的人。
所谓“忍得过,看得破;提得起,放得下”。凡事“静观皆自得”,因为忍得一时之气,海阔天空,既是海阔天空,就能从从容容,那么,又有什么事可以困得住自己呢?
退步,原来是向前。有时候,只是放弃一些意气之争,即使争赢了又如何呢?
退一步,并非表示自己的软弱,而是更多的包容、谅解与理解。
经商的人,希望日进斗金;读书的人,希望每日进步;有的人一遇到利益,总想得寸进尺。其实,做人处事应该要以退为进!
因此,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做人处事,必须要能谦恭礼让,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必须要懂得以退为进。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越经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军人作战,有时候要迂回绕道,转弯前进,才能胜利;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低头匍匐前进,才能成功。
一位留美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思前想后,他决定收起所有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去求职。
不久,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亮出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专业。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于是老板又提升了他。再过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博士证,老板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
常言道:“回头是岸”,就是以退为进的意义。古来的先贤圣杰,从官场利禄之中退居后方,是为了再待机缘;有些能人异士隐居山林,是为了等待圣明仁君。有的人非常重视“韬光养晦”,有的人等待“应世机缘”,有的饱学之士都懂得“进步哪有退步高”的道理。
春秋时期,楚王的三子季札,因为贤能,父王要传位于他,而他谦让说,上有长兄,应该由长兄继位。长兄去世以后,因其贤能,国中大臣又再举荐他为王,他说还有次兄;次兄去世以后,全国人民又一致推举,希望他能出来领导全国。他说“父死子继”,应该由故世的先王之子继任王位,故而仍然退而不就,所以后来在历史上留下贤能之名。可见,退让不是没有未来,退让之后往往在另一方面更有所得。
三国时期,刘玄德知道太子刘禅无能,要诸葛孔明取而代之,但因诸葛亮谦让,反而在历史上留下忠臣之名。周公辅佐成王,虽是长辈,一直以臣下自居,所以能成周公的圣名美誉。此皆证明,退让不是牺牲,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时以退为进,更能成功。
以退为进,是厚黑处世的最高哲理。人生追求的是圆满自在,如果人生只知前进不懂后退,那么他的世界就只有一半。而懂得“以退为进”的哲理,可以将我们的人生提升到拥有全面的世界。“以退为进”,何乐而不为呢?
在“退让”中求发展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枭雄。聪明者善据时势,需要屈时就屈,需要伸时就伸,能屈则屈,能伸则伸。屈于当屈之时,是智慧;伸于可伸之机,也是智慧。屈是保存力量,伸是光大力量;屈是隐匿自我,伸是高扬自我;屈是生之低谷,伸是生之峰巅。有低谷,有峰巅,一起一伏,犬牙交错,波浪行进,这才构成完满丰富的人生。明智者,在“退让”中求发展,绝不会拘泥于一着。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太守,北边的突厥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令人出战,几乎全军覆没。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职而杀头的危险。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李渊当时是内外交困,必然会奋起反击,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金银珠宝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为什么这么做呢?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俯首称臣。
李渊的退步策略获得了大丰收,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后来,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而且,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让步的行为,不管是从名誉还是物质都有很大牺牲,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
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这较当初的让步可谓是九牛一毛了。
由此看来,明谋善略者暂时的让步,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做人要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要懂得必要时退一步,等待时机。有退才有进,“卷土重来”一定会有新天地,那叫境界,为上上之策。
做事业有成功就有失败,一个人如果能洞悉此中规律,凡事就不会过于求得成功。事业之中,总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总有些无法做到的事情,总有够不着、达不到、无可奈何的事情。一句话,总有限定,总有不如意,总有失败。怎么办?在尽了一切努力之后,就是平静安然地接受那必然到来的最后的结果和事实。总的说来,随时势可屈可伸,柔顺如蒲席,可卷可张,这不是胆小怕事;刚强、勇敢而又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这也不是骄傲暴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