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4)
5199900000021

第21章 使忧虑不要再发展

——卡耐基

获得如何在华尔街赚钱的诀窍恐怕是世界上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如果这本书能够诠释这个秘

密,那这本书恐怕就要卖1万美元1本了。我虽不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但

却有一个很好的想法,而且很多成功人士都在加以应用。查尔斯·罗伯茨——一位投资顾问

,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刚到纽约的时候,身上只有朋友托付我到股票市场

上投资用的2万美元。在此之前,我本以为我对股票市场懂得很多,可是后来我却赔得一分

不剩。虽然其间我在某些生意上也赚了不少,但也都赔进去了。”

“赔光了我自己的钱这倒无所谓,只是把朋友的钱也都搭上了,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虽然

他们都很有钱。在我们的投资得到这样一种不幸的结果以后,

我实在无言面对他们,可令我意外的是,他们对这件事情都看得很开,丝毫没有责怪我的意

思。”

“痛定思痛后,我决心再进股票市场之前,一定要先了解研

究整个股票市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我去拜访了波顿·卡瑟斯,他是一位成功的预测专

家,我相信我能从他那里学到许多东西,因为他多年来一直是个非常成功的人,

而我的成功不可能全靠机遇和运气。”

“卡瑟斯先生先听我讲述了投资的全部经过,然后他告诉我一个股

交易中最重要的原则:‘我在市场上所买的每一宗股票,都有一个到此为止、不能再赔的最

低标准。比方说,我买的是每股50美元的股票,我马上规定不能再赔的最低标准是45美元。

这也就是说,一旦股票价跌至比买进价低5美元的时候,就立卖出去,这样就可以把

损失只限定在5美元。’”

“‘那么,如果你的判断够准确的话,’这位大师继续说道,‘你的赚头可能平均会在10美

元、

25美元,甚至是50美元。这样,在把你的损失限定在5美元以后,即使你的失误占到半成以

上,你也可以赚上一笔。’”

“我马上学会了这一原则,并使用至今。这个原则非常有效,替我和我的顾客挽回了几千万

的损失。”

“没过多长时间,我发现,这个‘到此为止’的原则也可以用在股票市场以外的地方。比方

说,我经常和一个朋友一起共进午餐。但这位朋友很不守时,总是在我午餐时间

过去大半之后才来。于是我就用‘到此为止’的原则,我告诉他说:‘以后我只等你10分钟

,要是你在10分钟以后再来的话,我们的午餐约会就算取消了。’”

亲爱的读者朋友,我真希望在很多年以前就学会了这个“到此为止”的原则,那样我就可以

避免做很多傻事。

不过,至少有一件事我认为做得还不差,那是一次很严重的情况——可算我生命

中的一次危机——当时我眼看着自己的梦想、对未来的计划以及多年

来的工作付诸流水。

30岁时,我计划做一个小说家,我下定决心做个弗兰克·

瑞斯洛、杰克·伦敦或哈代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来到欧州,用整整2年的时间

撰写我的处女作《大风雪》。我满怀信心把作品拿给出版单位。但我的经纪人告诉我这部作

品一文不值,说我没有写小说的天分和才能,听到这些我几乎晕倒。我茫然地站在自己人生

的十字路口,我该怎么办呢?

我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呢?

整整1个月,我才从茫然中醒来。在当时,我从来没有听过“给你的忧虑定下‘到止为此’

的限制”的说法,不过现在回头想想,我当时正是这么做的。我把费尽心血写那部小说

的两年时间看做是一次可贵的经历。我回到了组织和教授成人教育班的老本行,空闲时就写

一些传记和非小说类的书籍。

直到现在我仍为我当时的决定感到骄傲。坦白地说,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哪一天或哪一个

钟点后悔过我没有成为哈代第二。

梭罗曾在他的日记里写道:“一件事物的代价,也就是我称之为生活的总值,需要在当场或

长时期内进行交换。”

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来说,如果我们以生活的一部分来付出代价,而付出得太多了的话,我

们就是傻子。

吉尔伯特和苏利文的悲哀,就是知道如何创作出快乐的歌词和歌谱,却完全不知道

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快乐。他们写过许多令世人非常喜欢的轻歌剧,可是他们却没办法控制他

们的脾气。竟为一张地毯争吵不休。事情其实很小,苏利文为他们的剧院买了一张新

的地毯,吉尔伯特认为太贵了根本不需要买那么好的,很是恼火。这件事甚至闹到法庭,从

此两个人不再

交谈。于是,苏利文替新歌剧写完曲子以后,就把它寄给吉尔伯特;而吉尔特填上歌词以后

,再把它们寄回给苏利文。

当他们因为某种原因需要同台谢幕的时候,他们就会站在台的两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鞠躬

以避免因此而看见对方。他们就不懂得应该在彼此不快时定下一个“到此为止”的最低限度

林肯总统却可以从容地做到这一点。在南北战争中,有一次林肯的几位朋友斥责一些与林肯

做对的人。林肯说:“你们坚持原则这没错,但若加入太多的私人恩怨就不值得了。我认为

一个人实在没时间把他的半辈子都花在争吵上,要是那个人不再攻击我

,我就再也不会怨恨他。”

如果我的老姑妈爱迪丝也能有林肯那样的胸怀和意识该有多么好啊!她和费兰克姑父住在一

栋抵押出去

的农庄上。那里土质很差,灌溉不良,收成不好。他们的日子很艰难,每时每刻都得省吃

用。可是爱迪丝姑妈却喜欢买一些窗帘和其他的小东西来装饰家里,她向密苏里州马利维里

的一家

小杂货铺赊账买这些东西。弗兰克姑父是个注重信誉的人,他怕债务越积越多还也还不清,

便偷偷地告诉杂货店老板,不再赊账给费兰克姑妈。不料,费兰克姑妈知道后大发脾气,到

现在已经过去50年了,她还没有消气。我就不止一次听她说过这件事情。我最后一次见到她

的时候,她已经快80岁了。我对她说:“爱迪丝姑妈,弗兰克姑父

那样做是有些欠考虑,可是难道你真的不觉得,你为这件事埋怨他半个世纪更过分,更不应

该吗?”

爱迪丝姑妈对她这些不快记忆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贵了,她付出的是她半生的安稳平静的

生活

当富兰克林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犯了一次一生都记忆犹新的错误。许多年以后,富兰克

林成了一位世界知名人物,做了美国的驻法大使。他还记得因为他买哨子多付了钱,

使他得到的痛苦多过哨子所带给他的快乐。

在富兰克林7岁的时候,他喜欢上了一支哨子。于是他非常兴奋地跑进玩具店,把他所有的

零钱都放在柜台上,也不问问价钱拿起哨子转身就走了。“当时我兴奋极了,”70年后他

写信告诉他的朋友,“我吹着哨子在家里转着,对我买的这支哨子非常得意。可是等到

我的哥哥姐姐发现我买哨子多付了钱以后,大家都来取笑我。我痛心不已,大哭了好几场。

富兰克林在这个教训里所学到的道理非常简单:“长大以后,我发现有很多类似行为,他们

都付了太多的钱。简而言之,我相信,人类的苦难部分产生于

他们对事物价值的错误估计,也就是他们买哨子多付了钱。”

事实上,不止吉尔特和苏利文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过多的代价,我的爱迪丝姑妈也同样如此

,我在很多情况下也做过这种傻事,连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托

尔斯泰也在此列。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记载,托尔斯泰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当中,可能是

“全世界最受尊敬的人物”。在那20年中,去拜访他的人骆驿不绝,人们都希望能

见他一面,听到他的声音,甚至于只摸一摸他的衣角。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人记录在本子

上,就像那是一句“圣谕”一样。但在生活上,70岁的托尔斯泰还能与7岁时的富兰克林相

比,他显得十分愚笨,一点儿也不会变通,我这样说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有据。

托尔斯泰喜欢上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子。他们在一起渡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美好的时光,以

至托尔斯泰经常跪下来感谢上苍对他的厚爱。可是那个女孩善妒的天性慢慢显现出来了。她

常扮成乡下

姑娘,去打探他的行动,甚至溜到森林里去看着他。他们发生了许多次很可怕的争吵。她甚

至嫉

妒她亲生的儿女,有一次她竟用枪把女儿的照片打了好几个洞。她会在地板上打滚,拿

着一瓶鸦片对着嘴巴,威胁着说要自杀,吓得她的孩子们缩在屋子的角落里,哭作一团。

托尔斯泰都做了什么呢?如果他暴跳如雷,把家里的东西砸得稀烂,这倒可以理解,因为他

有理由发泄一下。但他却没这样做,他选择了另外一种更遭糕的方式,他记了一本私人日记

!在那里面,他把一切错都推在

太太身上。这就是他的“哨子”。他下定决心要下一代能够原谅他。而他太太用什么方法对

付他的这种做法呢?不用问,她当然是把他的日记

下来烧掉了。她自己也写了本日记,在日记里把过错全都推到托尔斯泰身上。她还写了一本

名叫《谁的错》的小说,在小说中,她把她的丈夫描写成了一个破坏家庭的

恶魔,而她自己则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

为什么这两个人会把他们唯一的家变成托尔斯泰自称的“一座疯人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就是他们极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不错,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对方的意见。我们会不

会在乎谁对谁错呢?不会的,我们只会注意我们自己的问题,至于托尔斯泰的家事我们不愿

意花费1分钟精力。

这两个无聊的人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过了50年地狱般的生活

,只因为两个人都没有一个有脑筋会说“不要再吵了”;因为两个人都没有足够的价值

判断力,并能够说:“让这件事情就此结束吧,我们在浪费生命,让我们现在就

说‘停止’吧。”

我非常相信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一个人获得心理平静的诀窍。同时我也相信只要我们能定出一

种标准来——就是和我们的生活比起来,什么样的事情才是争吵的标

准,我们的忧虑就会立刻消除一半。

所以,任何时候,我们想拿出钱来买东西和生活比较起来不算好的话,那我们先停下来,问

问自己下面这3个问题:

第一,现在困扰我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利害关系?

第二,在这件令我忧虑的事情上,我应该在什么地方设定一个“不要再发展”的最低限度—

—然后把它整个忘掉。

第三,这支“哨子”价值到底是多少?我是否超值付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