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5190300000074

第74章 陶菲格·哈基姆

陶菲格·哈基姆,1898年生于埃及布海拉省的迪林贾特村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从事法律工作,母亲是土耳其人。1924年毕业于开罗法律学校,后留学法国,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政府中任职。1943年辞去官方职务,专事文学创作和新闻工作。1951年以后,曾担任埃及国家图书馆馆长、埃及政府关注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最高委员会委员、埃及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埃及作家协会主席等职。1961年被选为阿拉伯语言学会委员。1958年获国家颁发的文学表彰奖。1977年被地中海国家文化中心授予“地中海国家最佳思想家、文学家”称号。

陶菲格·哈基姆在中学期间,因积极参加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被捕。他喜爱音乐,善弹奥德琴。在著名作家穆罕默德·台木尔的影响下,他编写了《讨厌的客人》、《新女性》、《阿里巴巴》等3部剧本,于1924~1926年上演。在欧洲留学期间,他大量阅读希腊和欧洲的剧作,研究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他为埃及新文学的创立作出了贡献。

陶菲格·哈基姆是埃及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自传体长篇小说《灵魂归来》(1933)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埃及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品。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乡村检察官手记》,写于1937年,揭示了立法者与广大人民之间尖锐的对立。此外,还有《来自东方的小鸟》等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几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戏剧创作融会了东方的宗教哲学精神和法老时代文化遗产的影响,创作出60多种具有东方的阿拉伯特色的哲理剧、社会剧和历史剧。

哲理剧的题材比较广泛,并且运用多种象征手法。他认为人类生活在宇宙之中,是受上天的神力支配的。《洞中人》(1933)取材于基督教故事,描写3个基督教徒为逃避多神教国王的迫害,在洞中昏睡300年,以后举国信奉基督教,他们渐渐与世隔绝,最后在洞中死去。《山鲁佐德》(1934)来自《一千零一夜》故事。原故事叙述国王山鲁亚尔每夜娶一王后,翌晨即行杀害。宰相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女子,自愿嫁给国王。她用讲故事的方法,引起国王的兴趣,最终使国王放弃了那个残酷的计划。剧作者增加了一些情节,将山鲁佐德塑造成一个复杂的妇女典型,表现了人与空间的斗争。《皮格马利翁》(1942)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写雕塑家皮格马利翁创造了美女塑像加拉蒂亚,并祈求诸神赋予它以生命。最后由于她的不忠,最后还原为塑像而被毁。剧本表现了作者认为灵感比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高贵的观点。他的著名哲理剧还有《奥狄浦斯王》(1949)和《伊西斯》(1955)等。这些剧本上演时观众往往不易理解,因此只适合于阅读。

50年代,陶菲格·哈基姆创作若干种社会剧。他善于运用心理分析,针砭时弊。《为了美好的生活》、《渴望杀人》、《瞬息之间》、《可尊敬的女议员》等,都接触到当代社会的一些实质性问题。1956年发表的剧作《交易》,描写农民团结斗争,最后从地主手中夺得了土地。这是当代埃及优秀剧本之一。在语言上,他运用了有方言成分的规范语,比较成功地进行了改革戏剧语言的尝试。

陶菲格·哈基姆的作品人物描写细腻入微,语言幽默,通俗易懂,结构安排严谨。被译为多种文学,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