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5190300000072

第72章 塔哈·侯赛因

塔哈·侯赛因,1889年生于上埃及米尼亚省的农村。家境贫困,3岁时因眼疾而未得到很好的治疗导致双目失明。13岁时随哥哥到开罗入伊斯兰教最高学府爱资哈尔大学学习经训和教律。1908年入埃及大学,学习历史、文学和外语。1914年毕业,获埃及第一个博士学位。不久他被埃及大学派往法国公费留学,先后在蒙彼利埃大学和巴黎索尔本学院研读希腊罗马历史、哲学、语言和文学,兼攻欧洲特别是法国近现代文学。1918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19年回国,任埃及大学教授。40年代~50年代初担任教育部艺术顾问、亚历山大大学校长、教育部长。1956年被选为埃及作家协会首任主席,并任埃及政府关注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最高委员会主席。1959年获国家文学表彰奖。1964年担任阿拉伯语言学会会长。

塔哈·侯赛因在大学时期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两篇博士论文《纪念阿布·阿拉》(1914)和《伊本·赫勒敦及其社会哲学》(1918),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1926年发表《论贾希利叶(蒙昧)时代的诗歌》,在这篇文章里,全面阐述了他的文学主张:提倡思想自由和纯批评精神;应允许对一切古代典籍及先知圣人取怀疑、分析、批判态度;要敢于摒弃那些不符合理智和逻辑的东西。这些理论被保守分子称为“离经叛道”。后来,这部著作被当局查禁。此后他出版了《星期三谈话》(1925~1926)、《哈菲兹与邵基》(1933)、《谈诗和散文》(1936)、《关于我们的现代文学》(1958)等论著。这些著作肯定了阿拉伯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强调向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学习的必要性,注意通过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分析来研究作家和作品,主张以理智和逻辑来代替传统的偏见。

自传体作品《日子》是他的代表作,共3卷,先后发表于1929、1939和1962年。这部小说被公认为埃及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里程碑,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对阿拉伯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的中、长篇小说比较重要的有《鹬鸟的唤声》(1934)、《一个文人》(1935)、《苦难树》(1944)等。短篇小说集有《大地受难者》(1948),反映了埃及劳动者的苦难。宗教历史小说有《先知外传》(3卷,1929,1942,1943)、《真实的诺言》(1948)等。还发表了宗教历史小说《真实的谎言》散文通讯集《巴黎之声》,批评文集《文学与文艺批评论述》、《文学良心明鉴》。

塔哈,侯赛因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共留下70多部文学、历史、语言、哲学、教育、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著作。虽然他的思想基本上是宗教唯心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的,艺术上也有形式主义倾向,但他在文学研究和小说创作领域所开辟的全新道路,不仅在埃及启蒙运动中起了重大作用,也为丰富阿拉伯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